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2020-06-04 22:19许洁琼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中学语文误区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学习的误区,教师存在教学的误区。本文分析误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摆脱误区的对策,包括还原课堂主体,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坚持正确导向,把握教学尺度;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误区 成因分析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45

面对学生“如何学好中学语文”的问题,不少教师觉得力不从心、难作正解。笔者认为,正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导致了“学的人糊涂,教的人也糊涂”。如何分析这些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值得认真思考。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学习方面,还是教师教学方面,都存在着误区。

(一)学生学习方面的误区

1.毫无所谓型

这类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常常表现为上课听讲随心所欲,对课后作业置之不理。他们认为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学习认真,成绩也难有起色;学习不认真,考试分数同样不会很差。

2.勉强应付型

这类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比毫无所谓型积极,但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他们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深入思考,也不愿意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主动阅读课外书籍了。

3.不知所措型

这类学生对语文的重要性有较为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或学习方法不得当,尽管学习刻苦,语文成绩还是不理想。在经过多次挫折之后,便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产生怀疑。

4.投机取巧型

这类学生能够认识到学好中学语文的重要性,也有能力学好中学语文,但是功利性太强,总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在考试成绩上,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试题,对紧扣教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平时不肯下苦功夫,却抱着侥幸心理,妄图在考场“超常发挥”。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误区

1.只重讲解型

有些教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支配欲,沉迷于唱“独角戏”,喜欢搞“满堂灌”。执着于对文本内容的详细解读。殊不知,如果教师讲解过多,就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课堂形式枯燥单调,课堂气氛沉闷。

2.放任自流型

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相反,有些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学生不管不问,让课堂教学放任自流,结果使本应“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的课堂变成学生盲目草率、自娱自乐的剧场。

3.淡化思想型

语文学科除了具备基础性、知识性的学科特征外,还具备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都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道德教化,导致语文教学中“文以载道”的功能萎缩。

具体表现为,部分语文教师并未充分挖掘和选择每篇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会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误区的成因分析

导致中学语文教学误区的原因有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方面:

(一)主观原因

1.剑走偏锋,舍本逐末

有些学生对中学语文学科缺乏足够认识,抱着散漫的态度学习语文,无法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较之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更侧重于能力考查,而能力需要长久积累。

近年来,为了真正考查考生的语文水平,命题材料越来越多地取自教材之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教材对考试的作用不大。于是,本就带着投机心理的学生对教材之外的资料倍加青睐,却把教材束之高阁。殊不知,试题与教材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

2.重理轻文,急功近利

进入中学,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严重,主要是因为学习理科见效快、成就感强。而学习语文难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写作,有时学生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因为偏题等原因被判不及格。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愿意学好语文的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学习热情。

再加上各科教师布置大量作业,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硬任务”,不知不觉中就把“中学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须上交的“软作业”抛到脑后了。

(二)客观原因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从字词的角度来说,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一个词,可以有不同的意思;一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词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那只能越说越糊涂。

学生的求知欲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对教师的信任感就会下降,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钻研热情也会下降。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修养,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三、走出误区的几点措施

学生们对待中学语文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之所以存在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语文教师自身存在不足。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多做教学反思,认真查找问题的原因,正确对待误区,不断创新,及时找到解决措施,以此帶动学生对中学语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一)还原课堂主体,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由叛逆向成熟转化的重要时期。如果只是一味地把中学语文知识灌输给他们,学生就会在心理上产生逆反,不利于语文学习。如果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负责引导,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为了突出“意象分析”这一教学重点,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分别讨论曾经学过的含有“酒”“风”“雁”“雨”“菊花”“梧桐”等六种主要意象的诗句,并引导他们分析这些意象的含义。由于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们讨论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二)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带着兴趣学习,往往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时,我提前一周让学生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课在堂上,我主要采用竞赛模式,把探究内容分解成四个部分:一是成语的来源与分类,二是成语接龙,三是成语猜谜与对对联,四是讲述中外成语故事。从成语接龙到成语猜谜、对对联,学生们都不甘示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正确导向,把握教学尺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古诗时,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来引导孩子感受诗歌意境之美;通过写作背景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在课前可以介绍演讲词的特点,然后再对文中比喻、排比等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进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比赛,真正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但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人格魅力的塑造。只有具备了渊博的业务知识,足够的人格魅力,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欲望。

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像学生一样,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形成更加专业的见解,更好地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呼碧霞《“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實践例谈》,《辽宁教育》2012年第10期。

[2] 顾月琴《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10期。

(许洁琼,1973年生,女,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中学语文误区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