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诗词教学的文化使命

2020-06-04 22:27郭成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中学语文

郭成艳

摘 要:统编版教材中选编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诗词诵读的欢快,感受诗词言语的智慧,享受诗词意象的美好,让学生在亲近诗词的过程中,不斷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关键词:言意共生 诗词教学 中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46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丽、最迷人,最有魅力的部分,也是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需要从传统的诗词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在诵读词句中感受诗词形式之美,感悟言语中的文字智慧,在享受诗词意象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享受诗词诵读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规定的十分明确。在小学阶段,对不同学段的诗词教学提出不同的“诵读”要求;在中学阶段,对于诵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诗词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不论是言志诗,还是状物诗;不论是写景诗,还是咏怀诗,都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思,通过诵读,有助于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1.要读的流畅

进入中学阶段,部分教师对于诗词的诵读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上,用于诗词朗读的时间较少,并且浅尝辄止,把时间留给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的多元认识上。

诵读要读的流畅,读的流畅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读正确。在中学的诗词教学当中,有部分诗词内容简单浅显,学生一看就会,也有部分诗词包含通假字、多音字等,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中的“有恨无人省”,“省”读“xǐng”,是“觉悟”“知觉”的意思。其次是要读通顺。进入中学阶段,并不是完整地朗读,就叫作读通顺,而是有更高的要求,“通”是指注重诗词句读的准确,“顺”是读出平仄,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诗词的节奏有着固定的格式,特别是律诗,平仄工整,有着约定俗成的停顿方法。在初中的诗词教学当中,教师要关注这些停顿。词则有着固定的调子,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词的句子的长短变化,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音韵之美。

2.要读出画面感

诗词都有着具体的意象,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内容,把诗词当中的客观物象融入自己的主观想象当中。

如读到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时,如果学生能够从方位角度,把“山”“郭”“城”在头脑中构建成为一幅地图,那么,送别的场景就有了立体感;再从颜色的角度想象,“青”与“白”相依,又有了色彩感。这样学生对于“此地一为别”中“此地”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刻。“此地”和桃花潭边的相别不同,与黄鹤楼下的相别也不同。

读出画面感,就要抓住诗词当中的具体物象、具体动作、具体色彩展开想象,让思维不断向高阶发展,不断与诗人靠近,在充满画面感的朗读当中,实现朗读向既可“意会”也可“言传”的方向前进。

3.要读出情味

诗词中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当学生走入诗词的世界,融入诗词的内容中后,就能找到情感的生长点。新《课标》要求用恰当的语气朗读,就是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不能拿腔拿调。

江苏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蔡明在执教《天净沙·秋思》的时候,在朗读环节中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蔡老师首先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的阅读小令的内容,圈出小令当中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组内互读。要读的准确,读的通顺。蔡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是组内互读。第二环节是根据所画出的物象,找出朗读的节奏。第三环节是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关注词中的物象,然后师生评价,评价后再指名读。在初读的教学过程中,蔡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多次朗读。

至此,蔡老师的教学还没有结束,他再次出示朗读要求:与《次北固山下》相比,你又有什么发现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诗与小令的题目不同,句子的长短不同,包含的物象不同,蕴含的情感也不同。教师接着指导学生要读出小令的名称,要读出句子长短的变化,要读出作者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再一次在小令的朗读当中“走了几个来回”。学生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有情味。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读得欢畅,教师教得踏实,为学生进一步感受小令的内容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二、享受诗词言语的智慧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文体交织编排,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提供了范例。古诗词学习内容具有独特的魅力,结构巧妙,表现独特,是学生感受言语智慧的有效载体。

1.炼字:发现诗词中的精致之美

古代的诗家词人在创作的时候,非常讲究用词精准。作者通过对用字的推敲,可以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意境,实现“言意无穷”的效果。

如赵师秀在《约客》中写道:“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敲”字,就把朋友之间夜半弈棋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下棋的场景。

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个“横”字,把青山写“活”了,一个“绕”字,写出了白水流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些字眼,从这些地方去感受作者的用字之巧,体会诗词当中所蕴含的“苦吟”“推敲”“一字之师”等文化内涵。

2.结构:发现诗词中的对称之美

诗词结构,有的讲究对仗之美,有的讲究铺陈之盛,有的讲究动静之变,有的讲究色彩之对。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阴阳调和、对称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相对应的,体现了古诗词创作过程当中,作者对文化的传承。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相对,“疑无路”与“又一村”呼应,在意境的跳脱当中,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早莺”和“新燕”的词语组合,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争”与“啄”的动作,与整个春景相对,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无限生机。在对诗词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从内容的褒贬、动静的相对、色彩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等角度,发现诗词内容的连续与跳跃,写实与想象。

3.入世:发现诗词中的用典之美

用典,是诗词的重要写作手法之一,将历史典故与诗词内容相融合,既能扩大诗词的信息含量,又能“借他人言”而抒发“己意”。了解诗词当中的用典,就需要回到文化的花园,找到用典的依据。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尾联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如果学生不知道“归雁”的出处,对于这句诗的理解就容易“就字解字”。雁,又称鸿,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往,也被称为“信鸟”。据说,苏武出使匈奴被禁,是靠着大雁传递回书信而获救。因此,在此后的诗中,“雁”就成了书信、思念的代表。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月多”,“征雁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等。了解诗词当中的用典,可以了解诗词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教师需要善于发现诗词当中的典故,围绕用典,寻找物象与意象之间的关联,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享受诗词意象的美好

塔米尔说:自然风景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是作者的心情。风景是人情绪的折射。在中学教材的诗歌中,王维在边塞看到了孤烟直摇,落日浑圆;李白在荆门写下了山色绵延,大江东去;杜甫看到了山河破败,断垣残壁。这些都是诗人看见的景象,反映的也是诗人当时的心情。不论何时、何地,景色都与诗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

1.意象中的审美创造

诗词就是从物象出发,与意象联系。当诗词当中失去了“意”,“言”也就失去了价值。诗人写诗写词,往往将情感融入景色当中。这里的景色就是客观的物象,其中蕴含的情感就是约定俗成的意象,这就是诗人审美创造的过程。

诗词当中的审美创造,需要教师从言语审美、文化审美、精神审美等角度出发。

在言语审美当中,能够写入的内容大都是作者经过精心设计的,有金戈铁马的壮美,有山川异域的秀美,有依依惜别的纯美。

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看,诗词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诗词当中,有的直接指向文化的传承。如《诗经》当中的内容,直接反映了先民们的生活,有的是对节庆仪式的介绍,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从精神审美角度,诗词当中有作者具体的精神表达,如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中,梦是一种虚幻的、宽泛的意识,而作者用“铁马冰河”来承载,梦境就具有了真实的物象。这样一来,作者渴望收复失地,抵抗外敌入侵的感情就流露出来了。

2.意象中的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的载体是课堂,诗词教学的课堂要重视对学生“德”的培养。诗词当中的家国情怀元素非常多,从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底层人民的關切,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3.意象中的生命思考

诗词当中的美好,还表现在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当中,如有的表达对生命的初步感受,有的感叹时光的短暂,有的从自然万物类比到独特的个体。当我们从诗词的“言”和“意”当中获得了哲学思考以及深刻的生命含义,从生命万物当中演化出来的相关意象,就成为作者生命之旅的陪伴。自然,诗词当中就有了“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回忆,有了“浮云游子意”的牵挂,有了“儿女共沾巾”的期盼,有了“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感叹。

总之,言意共生,就是要回到诗词教学的“言”中,找到言的表达,言的描述,抵达意的融合,实现意的传递。在“得言得意”当中,发现诗词之中隐含的传统文化密码,既承接文化,又弘扬文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诗词的慰藉,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树华《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教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

[2] 戴艳梅《诵读吟咏,言意共生—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践类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第3期。

[3] 姜树华《“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中学语文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浅析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方略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注重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