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家人

2020-06-05 12:34穹多扎
西藏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天葬遗体车子

穹多扎

(一)

奶奶离开我们已有四个月的时间,我依然不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她去世了,所以跟别人聊起她的时候,更愿意用“消失”这两个字。消失了,也许过一段时间会重现。

(二)

四月中旬的一天,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奶奶生病了,在村里的卫生院已经输了好几天的药依旧没有好转,打算带到市里去住院。”电话那头父亲也嘱咐我说:“能回来就尽量回来,恐怕她这次撑不住了。”父亲的这句嘱托就像一根针一样扎在我的心里,让我顿时不知所措。我已是三十岁的人了,但是没有经历过家人“撑不住”的时候,起码在心里还没有准备好与任何一个家人永别,这使我当时倍感慌乱、无助。

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原因没能及时回家,但也过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日子。每天给家里打电话询问奶奶的病情,后来得知她在市医院住院之后病情有所好转,我便放心了。过了一周左右,奶奶还未出院,因此我忙完了单位的事情,和爱人请了一周的假赶回了老家。我们工作的地方是在西藏的边境一线日喀则市亚东县,离老家有六百余公里,开车回趟家需要十余小时。对于在遥远的他乡奔波的人来说,与年老的奶奶和父母、年幼的孩子分隔两地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虽然每次回家的途中会经过美丽的卡若冰川,神圣的羊卓雍湖等美景,可是因为急切地想回到家人和孩子的身边,几乎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欣赏过与自己擦肩而过的这些景色。

到家的第二天早上,我们赶忙做了饭,带着孩子早早地去了医院。当我们走进病房,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奶奶,那一刻,我心里一阵绞痛。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枯瘦的她,即使她以前生过很多次病,也住过很多次院,但也没有见过像今天这样瘦得皮包骨。她躺在床上,极为突出的眉骨和颧骨顶着一张沧桑的皮,一条条皱纹爬满的前额下失神的双眼已变得浑浊。她看见我后脸上渐渐绽开了一抹微笑,印在脸上的皱纹像水面波纹,从嘴角到眼角,再到额头,慢慢展开。那一刻我忍住了眼泪,我怕我的眼泪会打破她的安详和淡定。我假装表现得很正常,一边询问着她的病情,一边把饭菜放在床边。她说:“好多了。”奶奶答复的声音还算正常,这使我稍微有点安心。于是坐在旁边跟母亲聊起了天,爱人也开始给奶奶喂饭,三岁的孩子围着他曾祖母的病床转。我安慰着母亲说:“看奶奶的精神状态,这次应该没有问题,还是会跟以前一样好起来,然后康复出院,所以您也不必太担心。”母亲说:“这次有点怕了,因为以前奶奶生病的时候一直不愿意去医院,总是需要通过一番劝说和强求才会同意,可是这次她自己主动要求去医院,而且起初医院没有床位,她也急着要去,说哪怕在病房的楼道里睡也可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所以害怕这次她真的会离我们而去……”

那一周,虽然每天在家与医院之间来回跑,但是看见奶奶的病情日趋好转,我心中便充满了希望和感激。在外工作的二哥和妹妹、姨妈,在市区工作的大哥,他们都请假回来看奶奶,加上其他过来探望的亲戚和左邻右舍,那些日子里,奶奶的病房变得格外热闹,看着自己的孩子、孙子、曾孙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她的双眼透露着一种骄傲和满足,她的脸上呈现出一种此生圆满的幸福。

看着奶奶的病情好了很多,几近痊愈,我们也没有继续请假。离家前的那天晚上,我没能跟她好好道别,只是说了一句“下次‘五一放假了,我们会争取回来看您。”我不敢说太多离别的话,当我那三岁的孩子跟她挥手道别时,她已经在低头流泪。

(三)

四月三十日下午,下班后我去了趟县城加油站给车子加油,因为“五一”放假四天,得提前做好回家的准备。加满了油,跟朋友约好了在他家里吃饭。在前往朋友家的路上,我接到了妹妹的电话,她问:“五一能回来吗?”我说:“能回去,明早就出发。”她迟疑了一会儿,然后说了句:“哦……”我问:“怎么了?”“没事儿,明天路上注意安全!”妹妹似乎有所犹豫。刚挂完电话没多久,又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仓促地问我:“明天出发吗?”我说:“对,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母亲哭诉:“奶奶不太好,今天下午已经出院回到家了,你明天出发的话恐怕赶不上……”“那我现在马上出发!”挂完了电话,我立即把车子调头,那时已是晚上七点五十分。

爱人前几天因为公事,出差到日喀则市区,我一边开着车子,一边给她打电话,让她赶紧找车子到江孜县与我汇合。

天色渐暗,我焦急地开着车子,透过车窗玻璃,我看见眼前的天空犹如一个阴郁的孩子,它明媚的笑容逐渐消失,脸色渐渐黯淡,最终被沉重的黑暗取代。那晚的路途格外遥远,也格外安静,以至于我把腳下的油门踩得再深,还是感觉车子行驶得太慢。

当车子驶过神圣的帕里神女峰时,我看着山顶岩石上那张天然形成的神女脸庞,心中不禁想起了奶奶可爱而慈祥的面容。小时候,因为奶奶与西藏民间传说中“最美最善良”的“琼结达瓦卓玛”同名又同乡,我总是喜欢问那个达瓦卓玛是不是她。她经常会被我的问题逗得哈哈大笑。有时候,我还会给她唱那首传唱至今的民歌《琼结达瓦卓玛》:

拉萨人烟稠密,

琼结人儿美丽,

我的意中人儿,

就在琼结地方,

别说琼结琼结,

想念达瓦卓玛,

想起她的双眼,

让我魂牵梦萦。

传说这首民歌是当年仓央嘉措写给达瓦卓玛的情诗,一段试图挣脱尘世枷锁的爱情故事,他们的人生注定是坎坷的、悲伤的。无论传说是否真的存在,人们总愿意相信故事悲情的一面。

大概晚上十点左右,我到达了江孜县,走完的路程还不到三分之一。我和爱人汇合后,在路边的餐厅里简单吃了个饭,然后继续开车前进。崎岖的山路上依稀能够遇见一些车辆,彼此匆忙地呼啸而过,似乎有同样的焦急之心。

直射的车灯像野马般试图挣脱黑暗的枷锁,但是它的尽头依然是永无止尽的黑。我穿梭在黑夜的山路上,双手紧握着方向盘,双眼注视着车灯照亮的前方,心中却忆着奶奶慈祥的双眸,忆着她一手摇转经筒,一手拄着拐杖蹒跚的背影,还记得母亲曾说过的那些关于她走过的路,受过的苦。

那一刻,我能感觉到死亡就像一片乌云般笼罩在我们的头顶,家里的人们知道没有办法驱散它的阴影,所以安静地、悲伤地等待着它的降临,没有一丝恐惧,没有一句怨言。哪怕像我这样第一次经历的人,也感受不到一丁点儿恐怖的气息。

到了早晨八点,奶奶的状态稍有好转,她能够挣开眼睛,能够看着周围的我们,也能够喝点汤水,呼吸也正常了许多。有一段时间,我误以为奶奶会好起来,但是后来才听母亲说这是对她死亡前的“宽恕”,人们在真正离开人世之前,会有这么一段时间,身体状况意外的好起来、甚至特别想吃肉等回光返照的现象。然而,到了当天下午三点左右,她的身体状况明显下滑了。虽然她的眼睛睁开着,但是呼吸频率越来越快,我听她呼吸的声源似乎不是从肺部开始,而是已经到了嗓子眼。她一直在坚持着呼吸,似乎在努力地争取着更多的时间……

下午四点左右,在拉萨上学的侄子回到了家。此刻,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所有家人算是到齐了。我们围在她的床边,用眼泪和祈祷跟她道别着,只是很安静地,没有任何哭声。按照我们的观念,亲人离去时必须要给她创造足够宁静和安详的环境,才能帮助他顺利地度过临终和死亡,“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于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亡”。

说句心里话,对于来生,没有科学依据,我也半信半疑,唯有面对此刻的奶奶,我相信有来生,希望有来生……

五点四十分,她的呼吸变得很脆弱,她的眼球慢慢地、不受控制地往侧卧方向倾斜着,身边的家人在流泪,忍着哭声;有的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脸颊,有的抚摸着她的头发,仿佛抚摸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母亲一边不停地抽泣着,一边井井有条地给她喂着水、牛奶,还有“唫丹”;哥哥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您这辈子很圆满,很干净,您可以安然地离开……”

五点四十七分,当太阳完全落到西山,阴影披向整个村庄的那一刻,奶奶喝下了最后一口“唫丹”,做了最后一次双手合十感恩,然后舒了长长一口气,闭上了眼睛,从眼角流下了一滴眼泪,停止了呼吸。她仿佛走完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最终累了,休憩着,睡着了……

(六)

从这一刻起,那如同一盏酥油灯般的老人,一生用微弱的灯光温暖着全家的宝,永远地离开了。虽然从未有过的痛彻心扉、生死离别的感受像一把大火般吞噬着我们的心房,但是誰也不敢打破她离去时的安宁和平静。我们跑进了另一间房间,大声地哭喊着,把所有的不舍化作眼泪和哭声。亲人围在母亲的身边安慰着,我那钢铁般的父亲此时也是泪流满面,我们几个孩子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痛苦和悲伤……

从这一刻起,我那宛若一颗常青树般永远勤劳、朴实、善良的老人,终究还是枯萎了。以为她能长命百岁、还能再活十几年,但终究还是承载着我们太多的遗憾而去。

那天晚上,我们第一次吃着没有她的晚饭,所有人哭泣着。母亲把第一勺饭盛在她的碗里,放在她的遗体前。我看着她平日里喜欢半躺着的床是空空的,看着她的转经筒就这样放倒在桌上,我的泪水和哭声再也无法控制。

我没能在她人生的“终点站”跟她好好道个别,无论是上次在医院、还是在今天临终前,我都没能跟她好好说个话。我小时候曾跟她谈过的“大梦想”早已实现了好几年,我们开着车子排着队回了好几趟家,但是我始终未能带她去转转外面的世界,哪怕一次也没有。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声泪俱下,爱人紧紧地抱着我。我说:“从今天开始,我再也没有了奶奶……”

(七)

按照我们的习俗,遗体一般需要在家里停放三天左右,然后择日送到天葬台进行天葬。我认为选择天葬并非是为了将灵魂随鹰鹫升到天堂,而是践行一种报恩理念,人们为了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更愿意用仅剩的躯体喂食鹰鹫,用一件善行善事了结自己的一生。

在这三天里,我们所有家人虽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各项后事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前来帮忙的人手也较多,所有后事都非常顺利。这期间奶奶的遗体清洗了两次,第一次由母亲和妹妹参与,第二次我和表姐参与。清洗时负责守灵的师傅让我别看奶奶的脸,他怕我会恐惧,我说:“我不怕。”我把盖在她脸上的纱布慢慢拿起,看着她的脸庞依旧那么慈祥和蔼,我轻轻地摸着她冰冷的脸,整理着她的头发,悄悄地跟她说了很多道别的话。其实从奶奶断气的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怕面对死亡,它离我们这么近,而且来得如此安详宁静。甚至我一度怀疑死亡就是睡着了,只是时间长一点罢了,或者说我们每天需要重复地闭眼睡觉,睁眼起床,再闭眼睡觉,只不过是为了面对最终的死亡而不断地练习罢了。

出殡送葬的时间确定为第四天凌晨三点整,家人们正在讨论如何送葬的问题。天葬台离我们村庄大概半个小时的车程,不算远。以前,一般是靠人或者驴、牦牛背着送葬,现在条件好了,可以依靠皮卡车等交通工具进行送葬。家人最初决定借用一辆皮卡车,但是我们几个孩子更希望奶奶像往日一样“坐在”我们自己的车子离家,同时为了弥补我未能带她出去转转的遗憾,我决定用自己的车子送奶奶的遗体,而两个哥哥的车子需要带上木柴、糌粑等需要的东西。

大概凌晨一点左右,两位喇嘛做着最后的送葬准备工作。他们把奶奶的遗体以盘坐的姿势裹在羊毛毯里,然后用绳子紧紧地捆绑着。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送葬的路程需要提前详细安排,并用白色的线做好标记,送葬不能从正门出去,需要从阳台或者窗户上搭一把梯子直接到外面,同时沿路需要把三辆车子提前停在村口的石桥上,从家门到石桥的这段路程需要由家人或者亲人轮流背着遗体走过去。当我们提前停完车子回到家的时候,村民们已经陆陆续续地过来送行了,家里一度人头攒动却未有一丝喧闹,全程庄严肃静。

到了凌晨两点,是最后道别的时候。先是由我们家人一一为奶奶的遗体献上哈达,跪在地上为她祈祷、道别;我的母亲和姨妈,只能远远地跪在阳台上与自己的母亲告别,因为害怕她们会伤心过度,所以我们没让她们靠近遗体。最后,村民们排着队给她的遗体献上哈达,为她祈祷着,很多人也跟我们一样默默地哭泣着,以此表达感同身受的悲情和不舍。

凌晨三点钟,大哥背着奶奶的遗体缓缓走出来,这是我们最伤心的时刻。因为此时此刻她仅留下的躯体也要离开了,要离开她生活了八十二年的这个家,要离开她相依为命的这些家人,要离开她一辈子生存的这片村庄。我们流着泪水,悲痛不已,我们相信她会另启一个全新的来世,也不得不相信今生的她再也不会出现。大哥沿着梯子慢慢爬下,村民们有的在梯子上头牵着大哥的胳膊,有的在下头顶着大哥的身子,所有人都在出一己之力确保着送葬的顺利。抵达地面后,本来可以再换另一个人背遗体,但是大哥执意坚持自己背过去,从家到石桥的路程虽不算太长,但是背着遗体走路过去那也需要很大的力气和毅力。

凌晨的村庄格外的安静,天色黑得有些深沉。村子里几乎听不到往日的犬吠声,路边的太阳能路灯虽奄奄一息,但也尽力发出微弱的灯光。村口小路两侧的树林增添了几分阴森的气息,送行的人们一路安静地跟到了石桥上,大哥用他消瘦的身子把奶奶的遗体送到了我的车里。

三辆车子,七个人包括我们三个兄弟、两位亲戚、两位喇嘛正式启程前往天葬台。

(八)

车子一路开得很慢,我们在无法挣脱的黑暗中缓慢行驶,亦像是我们已被黑暗吞噬。我一边开着车子,一边在想我也算是弥补了从未带奶奶出一次远门的遗憾,只可惜,再也不能带她回来。是否迟来的弥补都无法填满遗憾的空缺,甚至会造就另一种更大的遗憾?

大约凌晨五点,我们抵达了天葬台所处的山脚下。天葬台位于山腰上,山的对面有一座寺庙,是尼姑寺,天葬的仪式一般是由该寺的尼姑来主持。山脚下有三间房子,是送葬的人休息的地方。

我第一次住在这样的房间,它的周围和里边的景象让我颇为感动和震撼。门外放着烧不完的木柴和牛粪,房间里的东西更是样样俱全:有明亮的灯光,有十几张床,床上叠着一层一层各种各样的被子,中间有一个烧火的炉子,炉边放着很多水壶和暖瓶,门边的茶柜上有烧茶的盐巴和茶叶,还有铁质的酥油盒里放着新鲜的酥油,茶柜里有糌粑和一次性碗筷,茶柜边的一个塑料瓶子里装满了烧茶点火时需要用的汽油……看着这些似乎早有人精心准备的东西,我惊讶得目瞪口呆。一位天葬师看见我的表情说:“这些东西我们随便可以用,是前面过来送葬的人留下的,也必须留下来,不能带走,这是要让我们学会放下……”

是啊,我们曾经斤斤计较、视它如命的东西,财也好,物也罢,欲也好,情也罢,最终到了这个地方才能学会放下。活着,我们如一条看门狗般守护着自己的金钱、权利、私欲、甚至命运,如有一丝动静便仰天咆哮、愤愤不平,但是到了最后一刻,也只能平静地撒手而去,带不走一丝一毫。

早晨六点半,我们简单吃了点早饭,然后上山前往天葬台。山脚到山腰上的天葬台只能步行,有一条长长的石阶小路,大概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起初从山脚出发时,是我背着奶奶的遗体,她生前虽骨瘦如柴,但此刻却异常的沉重。到了半路我便实在背不动了,就由二哥来背着,他一直背到了天葬台上。那天,天葬台上只有我们一家送葬人,天葬师说:“有时候会遇到好几家送葬队伍一起送葬……”天葬台位于山腰上的一块平地上,左侧有一间小房子,那是尼姑们诵经祈福的地方,它的对面就有一块用小石头堆砌的平地,平地中央有一块满是油脂污垢的方形巨石,巨石周围是满地的刀具,有些早已生锈,有些却像是全新的。这里就是切割尸体的地方。

(九)

為了顺利、快速完成天葬仪式,天葬师换好了工作的衣服,解开了裹着遗体的羊毛毯,把奶奶的遗体搬到了平地中央,我们点起了桑烟,然后在不远处跪在地上看着天葬师的一举一动。我们常常把自己归类为高级动物,放置于生物链的顶端,一生试图凌驾于所有生物之上,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如此的相似和平等。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桑烟同尼姑们的诵经声缭绕在山顶,无数的鹰鹫已经盘旋在空中,然后慢慢地降落在天葬台的周围。我们对鹰鹫的规矩意识非常地惊讶和震撼。即使所有鹰鹫已经落到地上,也没有任何一只前来抢食,它们耐心地蹲坐在周围等待着。当天葬师把一块肉扔到它们中间示意可以用食后,它们才蜂拥而至,吃起了属于它们的早餐。

一眨眼的功夫,在天葬台的平地上,连一粒肉都没有剩下。天葬师说:“吃得越干净越说明天葬仪式顺利,这是逝者最大的福报。”

我挚爱的奶奶就这样消失了,从三天前呼吸停止到今天躯体的消失,一切都如此的悲伤又圆满。我念她今生今世,她已奔向来生新缘,虽已是永别,但不早,亦不晚……

当新生的太阳像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画家,给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涂上了一层暖暖的、黄色的阳光时,鹰鹫慢慢飞回了天空,桑烟渐渐消失了踪影。此时的天葬台已经恢复了平静,仿佛黑暗从未降临,我们从未来过一般。我站在山腰上的天葬台,俯瞰山脚下的世界,村庄的每家每户升起缕缕炊烟,屋顶上的国旗与经幡翩翩起舞,绿色的麦田已是一副盛夏的模样,微风吹过,一股又一股绿色的波浪翻腾,直穿麦田的公路上匆匆行驶的汽车犹如来回奔跑的蚂蚁。

我知道人们又一次开始为生计奔波劳碌,生活依旧继续,日子依然要过……

(十)

生命无常,生死频繁,我曾经一度觉得死亡离我们那么的遥远和无关,直至经历了这次,我才发现原来它离我们这么近,就像影子一般时时刻刻寄生于我们的躯体。它来了,那是一瞬间,哪怕你用一生的精力试图远离或者阻挡它,那也根本无济于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一生由躯体和灵魂组成的生命扶正了,影子也就不会歪。

奶奶是我生命中“消失”的第一个家人,我知道,不久的将来我年老的父亲和母亲也会这样“消失”,还有我的兄弟姐妹包括我自己也终将会走上这条道路。缘起时缘灭如此遥远,我们曾与家人相聚时,未曾想到那是与他们道别的每一天。

“天下之本在于家”,小家与大家、国家都是同一个“家”。天下有多少人为了这个“家”而奔波在外,负重前行;又有多少人并非如我这般幸运能见到家人的最后一面。

在他乡的人啊,愿离别少一点,相聚多一点,愿天下再无“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

猜你喜欢
天葬遗体车子
地球流行“天葬”
车子睡觉的一天
好玩的车轮
天葬台
请注意,奇形怪状的车出没
拍天葬?别说我没提醒你!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西藏天葬源流考——兼论天葬师角色歧视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