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变诊断中的比较

2020-06-20 11:04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03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9期
关键词:局灶结节性磁共振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1)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变中的诊断。方法:从2018年4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最终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变患者中筛选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0例,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观察组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组的不同直径结节的检出正确率和诊断结果。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在直径<10mm的结节中检出正确率更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10mm的结节中,两组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检查状况看,20例患者中,病灶范围直径>50mm有5例,在30~50mm有4例,10~30mm有6例,<10mm有5例。结论:在实际临床中结节较小采用磁共振成像有显著优势,对较大的结节,两种检查并没有显著差异,且超声检查比较便捷,因此在实际临床中应推荐采用超声进行筛选检查,对进一步了解病情建议联合两种方式进行检查。

肝脏局部病灶是指肝脏部位良性或者恶性占位性病变,在病症早期表现为结节,在病症早期进行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减免手术治疗。临床常规筛查常规方式为超声检查,但因在实际临床中超声检查在病症早期对直径较小的结节检出率较低,因此筛查并不彻底;磁共振成像能够对肝脏直径较小的结节进行良好的呈现,相对筛查检查效果较好[1]。现就本院的2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比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的检查与诊断状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8年4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最终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变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在23~79岁,平均(47.9±7.4)岁;对照组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22~78岁,平均(48.2±7.7)岁,两组年龄、性别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研究意义,院方伦理委员会对此次研究知情。

纳入标准:纳入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变的患者;纳入对研究知情并签同意书的患者;纳入没有合并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纳入治疗依从性较好的患者;纳入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的患者[2]。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首先将探头的频率进行调节,建议在3.5~5.0Hz,确定探头频率调节完善后,进性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对是否有病灶进行初步筛查,观察病灶的基本特点;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呈现血流信号观察病灶的血供状况;将病灶部位的血流、大小、形态、回声、边界等进行检查与记录[3]。

观察组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在检查前一天叮嘱患者禁食,并叮嘱患者检查的其他注意事项,帮助患者调整良好的状况,确保检查的有效性;检查时询问患者体位是否舒适,帮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同时注意将肝脏病灶区域暴露[4]。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正确率和检查结果,以病历资料辅助检查相关数据为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检出率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不同直径病灶检出正确率的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直径<10mm的检出率明显较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直径≥10mm结节的检出率对照组略高,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不同直径病灶检出正确率的对比(n=10,n/%)

2.2 检查结果

本次研究中患者病灶最大62mm×66mm,最小7mm×7mm,20例患者有5例病灶范围直径>50mm,在30~50mm有4例,10~30mm有6例,<10mm的有5例。

3.讨论

超声检查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超声检查在患者入院后,进行简单的调节即可进行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则在患者检查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食,且检查过程中注意事项比较多,因此在实际临床中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变的筛查,多采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相对比较便捷,对病症也具有一定的检出率;而在病症的确诊与局灶结节形态的了解中,多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呈现患者局部病变的详细状况,便于进行有效的治疗[5]。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快速便捷的进行筛查,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将患者病灶的详细状况进行反映,尤其是直径<10mm的病灶,磁共振成像检出正确率高,原因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伤、对患者身体基本不会造成影响的检查方式,在检查过程中通过超声成像观察患者的局部组织状况,局部组织中的异常改变能进行良好的反映;血流现象可以观察血流状况,从而判断局部病灶的良恶性,大小,边缘等状况,相对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临床检查方式;磁共振成像在高频磁场作用下,利用外磁场与人体互相作用进行成像,对局部组织没有生物损害,可以观察局部组织各个切面的状况,成像比较清晰,对细小病变能进行良好的观察;能够有效地呈现等密度或者密度相近的病灶,因此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变中,可以有效地呈现密度相近形态模糊且较小的病灶,临床检出率有保障,但其禁食时间比较长,且检查注意事项将比较多,因此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变筛查中,运用较少[6]。综合以上来看,在实际临床中,需要依据患者的状况选择检查方式,对病症比较明显的患者可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病症,对病症不明显疑似的患者可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进一步的确诊。

在实际临床中磁共振在小结节检查中有显著优势,诊断比较清晰;对较大的结节,两种检查没有显著差异,在实际临床中推荐采用超声进行筛选检查,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详细检查,将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局灶结节性磁共振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超声刀辅助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肝脏局灶性炎变的超声造影分析
CT对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
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