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

2020-06-21 15:32郑洪群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郑洪群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高中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长他们的智慧,也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讲授传统文化,更需要整合课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中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课堂内外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我们获得力量和智慧的主要来源。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高峰阶段,是形成世界观和文化观的关键时期,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他们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下功夫,更需要统筹家长和社会资源,一起形成合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成为他们发展的动力。

一、合理分配传统文化教学时间

学生进入高中后,在语文课堂上将面临着比初中更加艰巨的挑战——时间紧、任务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课文进行筛选,对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进行讲解。就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这也是考试大纲的要求,因此包含中国传统文化较多的古诗词、文言文,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重点研究、深入挖掘的对象。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教学为例,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历来都是文言文教学,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囫囵吞枣,被动死记硬背。这样给教师和学生都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但是效果却事倍功半。

由于受到高考影响,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都在强调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讲文言文中作者常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高考要求考察的知识,目的性非常强。虽然文言文教学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是理解词句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意。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把文言词句的理解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忽略了对文意思想情感的体悟。从而就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词语的含义和当时语言的表达形式等不够深入了解,学生在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只能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甚至排斥心理。不仅古诗文、文言文教学如此,在现代文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机械、刻板地讲述,不仅使得这些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文被我们人为地肢解成为孤立的部位,导致教学索然无味,而且使得学生“敬而远之”,大大损伤了教学效果。

新课标课程内容将高中语文规划成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有两个学习任务群与传统文化相关,分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两个学习任务群的课时,新课标建议都是36课时,因此,师生一起去探究学习选文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时间是非常充裕的。教师可以选择对于学生关注度较高、兴趣较浓而又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把这些教学内容拿到两个学习任务群中去交流、探讨。总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让学问课堂丰富多彩。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

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往往会按照讲解作者常识,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最后梳理文章思路,并通过文字来理解选文中的文化内涵,教师只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鲁迅的《祝福》,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章。故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婚姻观念,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时代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很多精华,同时糟粕的存在,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一方面学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欣赏到名师授课;可以将课文改编成短剧,让学生们扮演选文中的角色;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去。由此,学生会对课文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再如,曹禺先生的《雷雨》是话剧,有很多的角色,在讲解基本的话剧知识的同时,理清人物关系,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仔细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让他们品味当时特定场景下人物的心理、情感,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怎样体现人物性格,学生们认真朗读课文以后我们又把它搬到了舞台上,让他们通过肢体动作、声音、表情等去展现人物的心理,学生们兴趣浓厚,能够更加清楚明白知识、获得道理。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如果只是让学生们看书,他们很难理解书中很多的句子和当时的风俗习惯,教师可以选择了影视资料作为教学的重要途径。笔者首先提了一个问题:请学生们在收看播放影视资料的同时,注意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学生兴趣浓厚,在播放过程中或喜或悲,将自己放置在影视剧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播放以后,他们畅所欲言,除了分析了人物形象以外,课文中表现环境的建筑的特点也说了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不能是单纯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只要是对学习有帮助的,教师都可以拿过来借鉴一下。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反应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部分。

三、校园加强传统文化环境建设,拓展国学经典阅读

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儒家经典诵读、办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开办传统文化选修课,等等。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优质师资团队和社会资源,编写本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编入其中,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拉近傳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其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教学之余,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终末或寒暑假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国学经典,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让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真正地发挥作用。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的知识点尽量选择教材中讲过的内容并适当地扩展,包括成语、名句名篇、文学文化常识等,这些内容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很多方面。形式上包括必答题、抢答题、你比画我猜、文学常识的判断,等等。由于学生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在现场上比分交替上升,都想赢得这场比赛,既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学们团结一心,又收获了知识,是一次成功的比赛。此外,学校的文学社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组织了“经典诵读”活动。每个班级一个节目,以经典篇目为主,形式不限可诵可唱。通过多次的阅读,学生们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每到特定的节日,尤其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文学社团就会在全校范围内发放关于这些节日的背景、风俗习惯,与之相关的名家的诗词散文等,征集关于这些节日的文章,择优原则放在学校的期刊上,让所有的师生共同欣赏,让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学知识,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基于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校园传统文化环境建设对学生的熏陶非常重要,拓展国学经典阅读,日积月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丰富文化底蕴,为阅读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包含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语文课程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作为教师要合理分配传统文化的教学时间,不是单纯地教授枯燥的知识点,而是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多层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环境建设,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扩展国学经典阅读。在新课程要求的推动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会越来越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参 考 文 献]

[1]苏薇薇.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李进,付丽娟,李景国.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革语文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2).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