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14 岁参加革命 最高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020-06-21 15:15庄志阳许雅玲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0年1期
关键词:叶飞金门陈毅

庄志阳 许雅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的低潮时刻,叶飞迎难而上,率部坚持了极其艰苦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89年,金门战役40周年,叶飞在厦门云顶岩远眺金门,突下大雨。白发苍苍的他拒绝避雨,在大雨中两手微颤。叶飞一生坦荡,对第一次攻打金门失利也从不讳言。他在自传中称:“没有打下金门岛,对我来说始终是一大遗憾。”

15岁担任团省委委员、团省委宣传部长

叶飞,1914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一个中菲混合家庭。父亲叶荪卫,是福建省南安县金淘区深鞍乡占石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因生活所迫,与谢氏结婚仅几个月便舍家弃业,孤身一人下了南洋。

1900年,叶荪卫飘流到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由于没有护照,顶着“迪翁戈”的名字靠帮人收椰子生活。在这里,他与当地的农商之女麦尔卡托相识相爱。不久,叶荪卫与麦尔卡托结婚,入赘麦尔卡托家。婚前,他提出的唯一条件是:为了对得起祖先和家乡的发妻,他必须将头两个儿子送回老家。

婚后,叶荪卫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长子叶启存(出生于1912年),次子叶启亨(叶飞)。叶家虽然生活小康,事业顺利,却受尽当地人的歧视和压迫。叶荪卫常对子女们说:“不要忘记家乡,不要忘记祖国,中国人在海外受欺侮,就是因为政府太腐败,所以你们自己要争气。”

1919年,叶飞随父亲和大哥回到了家乡南安县。然而刚到家乡一个月,叶荪卫就被土匪“绑票”。被赎回后,叶荪卫便重新回到菲律宾。从此,叶飞和叶启存开始由叶荪卫的原配谢氏抚养。谢氏把叶飞和叶启存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并尽全力让兄弟俩接受教育。南安历史上曾出过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个是明末重臣洪承畴。叶飞从小就接受“做人就要做郑成功而绝不可做洪承畴”的爱国主义启蒙教育。

叶飞还乡不久即入私塾学习,第二年进入深鞍乡完全小学接受新式教育,他学习刻苦,成绩十分优异,深得数学老师、国民党左派叶骥才的喜爱。叶骥才不断地向叶飞灌输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我从小就受民主、革命、平等、正义、真诚、无畏、牺牲……这些清新而又美好的观念的感染。”叶飞晚年回忆,“我读小学的时候,正是大革命的高潮,革命气氛很浓厚。当时我接触的要好的同学、朋友,都是傾向左派的,还有叶老师介绍的朋友,后来知道有的就是中共的秘密党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对我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作用很大。”

1925年,叶飞高小毕业,进入厦门中山中学(国民党左派创办)学习。在校期间,叶飞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读物,逐步开始确立起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认识,并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

1928年,年仅14岁的叶飞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为完全脱产参加中共的秘密工作,叶飞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并以与朋友一同去日本留学为名,断了与海内外亲人的一切联系。

一年后,叶飞发展哥哥叶启存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4月,叶启存受组织委派回乡办学,以此为掩护联络周边进步青年,宣传革命思想,在占石村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火种。1931年6月,叶启存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南安工作,任中共南安县委宣传部长。1935年5月,叶启存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同年6月英勇就义。对于叶启存的牺牲,叶飞一直非常痛惜。

1929年春,叶飞担任改组后的厦门团区委书记,不久被选为团省委委员、团省委宣传部长。1930年7月,叶飞不幸在厦门被捕,被国民党法庭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判处一年徒刑。叶飞始终未暴露身份,国民党当局查不出任何“共党”的证据。叶飞经一年的牢狱折磨,刑满出狱。

叶飞出狱后即被调往福州工作,担任共青团福州中心市委书记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他正式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立誓“要像郑成功一样干大事”。

19岁时被敌人暗杀,头部、胸部与左臂各中一弹,大难不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主力红军即将撤离中央苏区的低潮时刻,叶飞迎难而上,参与创建了闽东革命根据地和闽东红军独立师,并担任该师政委。随后,叶飞率部坚持了极其艰苦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此期间,叶飞部队与粟裕率领的中央红军挺进师会合,扩编为闽浙军区。叶飞也成为闽东红军在开国上将中的唯一代表。

1933年冬,叶飞率游击队到闽东福安县。福安县有个叫狮子头的码头,距县城60余里,是个渡口,为福安县东、南两侧进城的必经之地。这里有家客栈,是闽东地下党的一个交通站。

一天,叶飞约一个同志到客栈接头。他扮成一名商人,到楼上吃饭。他刚刚端起碗来,就听到有人上楼。叶飞以为是接头的人到了,不料回头一看,上来的3个人均不认识。他们面露杀气,直扑过来,叶飞来不及掏枪,就被按倒了。来人朝叶飞连开3枪后,搜去他身上的东西,旋即逃走。

叶飞的头部中了弹,胸部与左臂各中一弹,后被当地党支部和农会组织所救。

叶飞胸部的那颗子弹直到他逝世后才被取出,并放入了福建省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了他参加革命斗争永久的纪念。老百姓说,叶飞的命大,是打不死的李逵投胎转世。这以后,叶飞被称为“打不死的铁将军”。

叶飞作战,决心大,敢负责,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魄力。

1940年5月,陈毅派叶飞过江到扬州附近的郭村建立据点。郭村是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管辖的地盘,他当然不允许新四军进驻郭村。

早在叶飞到来前,陈毅为团结李明扬、李长江(韩德勤部下)抗日,曾到泰州与“二李”(李明扬、李长江)见面,双方达成口头协议,新四军暂借郭村。韩德勤不知此情,命令李长江率领13个团进攻郭村。

陈毅曾对叶飞交代,“二李”是中间势力,同韩德勤有区别,是我们团结的对象。韩德勤如果派“二李”出兵干涉,只能说服,万万不可动武。

当李长江打上门后,叶飞派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赴泰州谈判。李长江拒绝谈判,铁了心要打。叶飞正考虑能不能还击时,接到了陈毅“不可在郭村御敌”的电报。叶飞权衡再三,认为这一仗关系到新四军在苏北能否立足和发展,如果不打,新四军就无法打开挺进苏北的缺口,打就必须打赢。他在作战会上说:“陈司令员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他不在这里,而且他只到过吴家桥,没有到过郭村,不了解这里的地形、群众条件和敌情。共产党讲话办事必须从实际出发,我们前线指挥员最了解情况,要敢于独立负责,这才是真正对陈司令员负责!对党负责!”

会上,叶飞作出惊人的独立作战、还击敌人的决定。他指挥1个多团的兵力,粉碎了李长江指挥的13个团的进攻。从此,新四军在苏北打出了威风,站稳了脚跟。

郭村战斗临近结束时,陈毅从江南溧阳赶到郭村,了解情况后不仅未批评叶飞,还表扬了他在关键时刻敢于负责的精神。叶飞的部下们纷纷赞扬叶飞是个“敢于负责的首长”。

解放后,郭村保卫战被拍成电影,即《东进序曲》。电影拍得很生动,刘少奇还特地请来访的印尼共产党领导人艾地观看,并介绍说:“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斗争策略的一个好例子。”

黄桥决战,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郭村保卫战胜利以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苏北问题了。

1940年7月8日,参谋长粟裕率江南指挥部渡江北上,到达吴家桥地区。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将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别任正、副指挥。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叶飞任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江南主力北上以后,苏北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蒋介石、韩德勤当然不会允许我军在苏北敌后,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陈毅料定敌我之间必有一场决战。7月14日,他致电新四军军部转报中央,决定向东挺进,以黄桥为中心,在泰兴、如皋、南通建立根据地。

陈毅说,这次东进,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必须争取胜利。我军对国民党军何克谦、陈泰运两部决定釆取不同对策。对陈泰运予以惩戒,目的在于警告他,不要跟着韩德勤制造摩擦打内战,应该团结抗日;对何克谦则予以歼灭。遂以第2纵队为左路,保障侧翼;第3纵队迂回,断敌退路;第1纵队为右路,直取黄桥。

经7月28日一夜激战,各部胜利完成了任务,我军于29日凌晨解放黄桥。

韩德勤对我军创建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以及部队迅猛发展、群众运动轰轰烈烈,感到莫大的威胁。于是,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他开始了新一步的军事行动。

陈毅、粟裕根据党中央、中原局的指示,决心集中兵力于黄桥附近,在八路军南下的战略配合下,作独立迎战韩德勤部的准备。这是抗战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摩擦战斗,如何对付顽固派如此规模的进攻呢?当时有3种作战方案:一是给予韩德勤军重大杀伤后,暂时撤出黄桥,乘顽军追击时,再集中兵力歼灭其一路。二是全力死守黄桥,待韩德勤军进攻失败后再出击。三是以黄桥为中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陈毅主张第三种方案,他诙谐地说:“如果战胜了,苏北大局就定了,我们就可大发展;如果失败了,那就算了。”但陈毅是充满必胜信心的,最后粟裕、叶飞都同意了这个方案。

10月3日,韩德勤集中全部兵力26个团约3万人,分3路向黄桥进攻,当时我军只有7000余人,力量相差悬殊。但陈毅冷静应战,以黄桥为中心,诱敌来攻,各个击破。最终于10月5日,全歼了敌89军。

黄桥决战歼灭敌军12个团,共计1.1万人,叶飞的1纵队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黄桥决战,叶飞在陈毅、粟裕领导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更是其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33岁“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1940年7月上旬,叶飞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从这时起,叶飞和他指挥的部队成为新四军及后来的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排头兵。

叶飞军政全能,独当一面,善于攻击,攻守兼备,与王必成、陶勇并称“叶王陶”,成为华东野战军主帅陈毅、副帅粟裕麾下的三员彪悍猛将。

从1947年3月起,为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在山东战场,蒋介石授命心腹大将顾祝同,指挥24个师、60个旅共45万余人,进行重点进攻,并以“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即整编第74师、整编第11师和第5军为核心,组成3个兵团,共17个师(军)43个旅25.5万人,执行机动突击任务。另以7个整编师、17个旅约20万人,在徐州、济南及鲁西南担任守备和策应,企图一举消灭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20万人),或把华东野战军向北赶过黄河,最终夺取山东。

1947年5月,为了打破敌人的“铁桶阵”,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决定在山东沂蒙山区孟良崮进行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戰相结合的重大战役——全歼蒋介石的“御林军”、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集中优势兵力,“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陈毅果断地授权叶飞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第1、4、6、9纵队总攻孟良崮。陈毅强调:“不论付出多大代价,哪怕拼掉两个纵队,也要完成任务!”

16日凌晨1时,总攻开始,陈毅、粟裕几乎每隔5分钟就给叶飞来一次电话。战斗空前激烈,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不断告急,西面整编第65师、整编第25师在蒋介石严令下拼死支援。我军阵地失而复得,反复争夺,终于挡住了他们的进攻。

16日拂晓,在前线总指挥叶飞的统一指挥下,各纵队同心协力,直取孟良崮。强大的炮火惊天动地,孟良崮如同火山爆发一样。下午6时,全歼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王牌军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

此战胜利,陈毅非常高兴,当时就口占一首七律: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哪得逃。

暴戾蒋朝嗟命蹇,凄凉美帝怨心劳。

华东战局看神变,陕北军机运妙韬,

更喜雨来催麦熟,成功日近乐陶陶。

“在福建,我就是想再打一次金门嘛,可以立军令状,再打不下,把我的头割去。等呀等,总算等到了1958年……”

1989年,金门战役40周年,叶飞在厦门云顶岩远眺金门,突下大雨。白发苍苍的他拒绝避雨,在大雨中两手微颤。

叶飞一生坦荡,对第一次攻打金门失利也从不讳言。他在自传中称:“没有打下金门岛,对我来说始终是一大遗憾。金门失利是我在军事上的一次最大错误,轻敌冒进是最大教训,我时时在警惕这个教训。”

1949年5月23日,解放上海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毛泽东给第三野战军发来电令:“你们应当迅速准备提前入闽,争取六、七两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點,并准备相机夺取厦门。入闽部队只待上海解决,即可出动。”并明确要把任务交给叶飞的第10兵团。

10月15日,厦门战役拉开帷幕,当时解放军的战斗口号是,坚决解放厦门,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大礼。厦门战役胜利后,从党中央到三野10兵团,“坚决打金门渡海攻台湾”的口号响彻云霄,解放军意气风发。

10月27日,解放军攻击金门失利,登岛部队三个加强团9000余人全部损失,成为解放战争爆发以来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1993年6月22日,叶飞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这个人既没当过兵,又没上过军事院校,一当就是师长,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要说常胜将军,那是瞎吹牛,古今中外都没有的。一般指挥员,三仗里边,有两仗能打赢就算不错了。打好了有经验,打不好有教训,认真总结,都是宝贵财富。金门一仗,我就没有打好,麻痹、轻敌、无经验、不懂渡海作战的特点,损失很大!在福建,我就是想再打一次金门嘛,可以立军令状,再打不下,把我的头割去。等呀等,总算等到了1958年……”

1958年7月的一天,在基层指挥部队帮助农民抢收庄稼的时任福州军区第一政委叶飞接到通知,明确说要他到福州的军区作战室,去接从北京来的保密电话。在北京的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告诉叶飞:“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指定要你负责指挥。”

8月上旬,一个炮兵师的地面炮兵全部进入了阵地。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待北京来命令。

8月20日,北京来电话要叶飞立即去北戴河。21日下午3时,叶飞奉命赶到毛泽东的住处。见到毛泽东,叶飞详细汇报了炮击金门的准备情况。彭德怀、林彪、王尚荣也在座。汇报完了,毛泽东突然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那时美国顾问一直配备到国民党部队的营一级,叶飞立即回答说:“哎呀,那是打得到的啊!”毛泽东听到这里,考虑了十几分钟,然后又问:“能不能不打到美国人?”叶飞很干脆地说:“主席,那无法避免!”毛泽东听后,再也不问其他问题,也不作什么指示,就宣布休息。

第二天继续开会,毛泽东决心已下,对叶飞说:“那好,照你们的计划打。”炮击金门,叶飞是在北戴河指挥的,也可以说是毛泽东直接在指挥,前线则由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翼翔、副政委刘培善代叶飞指挥。

按毛泽东最初的战役构想,炮击金门的目的是为了封锁金门列岛,迫使台湾方面从金门撤兵,达到收复金门的目的。

8月23日下午6时30分,炮击开始。福建前线万炮齐轰,举世震动,国民党军队盘踞的金门岛立刻笼罩在火光烟雾之中。两个小时内密集发射了4万余发炮弹,有人评论说“与攻击柏林的炮火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炮战中,金门防卫司令部3个副司令中,赵家骧、章杰当场死亡,吉星文重伤,于稍后伤重不治。金防部司令胡琏、参谋长刘明奎与在金门视察的台湾当局“国防部部长”俞大维均负伤。

自9月3日起,美国海军开始为国民党军提供护航,但不进入原有的三海里。紧接着,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面对封锁,金门岛物资逐渐紧缺。9月7日,为给金门国民党守军运送粮食和燃料等物资,美舰为蒋舰护航,把蒋舰和运输船只夹在中间,美舰和蒋舰相距仅2海里,由台湾向金门开来。叶飞感到情况复杂化了,美军已经卷入,是否打美蒋海军联合编队,事关重大。

叶飞立即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回答:“照打不误。”叶飞又请示:“是不是连美舰一起打?”毛泽东回答:“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并且交代要等美蒋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才打,要叶飞每一小时报告一次美蒋联合编队的位置、编队队形、航行情况,到达金门料罗湾时,要等北京的命令才能开火。

9月7日中午12时整,美蒋海军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叶飞立即报告北京,毛泽东下令开火。所有炮群立即以突然的密集火力攻击蒋舰及运输船只。美舰不敢还击,丢下蒋舰及运输船只于不顾,立即掉头向台湾方向仓皇逃去。

叶飞在前线指挥所里用望远镜看到美舰溜走的情形时,大感意外。直到后来,叶飞才明白原来毛泽东命令对美舰与蒋舰区别对待的深远涵义,即试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究竟有多大,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至此,叶飞在指挥部队进行炮击时,对蒋舰与美舰严格区分,即“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按照毛泽东的分析,让金门、马祖留在蒋介石手里,这样做的好处是金门、马祖离大陆很近,我们可以通过这里同国民党保持接触,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打炮,什么时候紧张一点就把绞索拉紧一点,什么时候需要缓和一下就把绞索放松一下,不死不活地吊在那里,可以作为对付美国人的一个手段。

让台湾军队继续留在金门、马祖,避免了形成两个中国的被动局面。后来,毛泽东在几次中央会议上提到炮打金门时说:“炮击金门,就是要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

炮击金门逐步发展成为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而且变成一个长期斗争了。金门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足足打了20年,这种奇特的战争方式,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每当人们谈及这场当年轰动世界的事件时,就很自然地提到了它的具体指挥者——叶飞。

“我死后就葬在厦门”

“文革”开始后,叶飞被诬为“福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冲击,被监禁6年。1973年夏,在毛泽东的亲自批示下,叶飞住进了中央机关万寿路招待所。1975年1月,叶飞重返政坛,被任命为交通部部长。1979年2月12日,叶飞回到阔别了20多年的军界,担任海军第一政治委员。1980年1月,任海军司令员。3年多时间里,叶飞为海军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精简整编等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叶飞不时去厦门走走看看。1991年,叶飞严肃地对妻子王于畊和女儿叶小楠说:“我死后就葬在厦门,这是对你们俩正式的交代!”

1992年,叶飞体检时被发现肺功能、气管有问题。医生建议买一个吸痰器,以便发生不测时抢救用。由于当时国内买不到,秘书袁瑞良便请叶飞在香港的同学代購后捎到北京。由于这位同学一再坚持作为个人赠送,而且价格又不清楚,秘书便没有及时把钱寄过去。叶飞了解后,非常生气,对王于畊和秘书袁瑞良进行严肃批评:“怎么能随便让别人买东西呢?既然买了,就要照价付钱!”直到两人分别作了自我批评,把钱寄回,这件事才算完。

1999年4月18日,叶飞因病在北京逝世,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贡献了一生的祖国和人民。按照叶飞的遗愿,中央和福建的党政部门,将叶飞连同先他去世的夫人王于畊,合葬在厦门的解放纪念碑旁。

骨灰安放仪式举行后,女儿叶小楠满怀深情地就此事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听了爸爸要死后葬在厦门的话……我心里沉甸甸的。爸爸为什么这个时候讲他的后事安排?从这以后,爸爸再也没有提起过。他就是这么一个一言九鼎的人,说一次就足够了,他不会再讲,而我也一定会按他讲的办。在以后的交谈中,我懂得了爸爸为什么要葬在厦门……他心中有个结,金门之结。他希望能看到祖国统一,但他也知道这个愿望在他有生之年很难实现……他想,生不能看到祖国统一,死也要在这离金门、台湾最近的地方,等着那一天。待到我看到祖国统一时,一定会把这个喜讯报给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在九泉下与我们同享中华民族这一最重大的节日。”

2000年4月18日,叶飞、王于畊夫妇的骨灰一起被安放在厦门革命烈士陵园。

(参考资料:《从战士到领导——10位小战士到大领导的成长历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袍泽义重战友情深》《党史纵览》2004年第9期等;作者:潘望、叶飞、吴新明等)

叶飞家风:“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

“现在回忆起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立下的铁规——‘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父亲这般要求后,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遵照他的嘱咐,靠自己的本事生活。”

2016年5月6日,叶飞将军诞辰102周年前夕,叶飞长女叶小楠深情地说:“正因为这份坚守,我们活得很轻松、很自在。”

1994年初,有人请叶飞去深圳参加某公司奠基典礼,说用于剪彩的金剪刀价值5万元,剪彩后即送给首长。叶飞说“50万元我也不去”,并抄录毛泽东赞扬好八连诗中的“拒腐蚀,永不沾”,送给前来叶家的说客。

叶小宇是叶飞的长子,他回忆起父亲请吃一顿饭的故事: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叶飞有一次赴南京调研,利用工作间隙,召集他担任新四军师长时的老部下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

军区一位领导听说后,当即表示“饭到军区招待所吃,由军区包了”。

叶飞得知后,不容商量地说:“我请老战友,怎么能让军区包?”

他坚持自己掏钱请老战友们吃了一顿便饭。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国留学潮”“下海经商风”“与海外拉关系热”也变得时髦起来。考虑到自己分管侨务工作和在侨界的影响,叶飞和孩子们“约法三章”:

第一,立足国内成才,不一定都要到海外求学;

第二,不得利用父母的关系下海经商谋利;

第三,不准因为私利与华侨、外籍华人拉关系。

“当时,海外求学是社会潮流,我也曾萌生去海外留学的念头。但一想到父亲的‘约法三章,便打消了念头。”后来,叶小宇成了一名记者。

叶飞三女儿叶葳葳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边远的青海省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她满怀委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分配了,到青海”。

不久,叶飞让人把一本马恩选集转交给她,书里还夹着一封父亲写的信:“你现在要毕业了,要走上工作岗位了,青海虽远,没有新疆远,地势高,没有西藏高,那个地方既然有人工作生活,那么你也行。”

听了父亲的话,叶葳葳坦然地收拾好行李,去了青海。

“父亲总说,国家给我的待遇,那是工作需要和我对革命的贡献,你们不要享受。”叶葳葳记得,小时候和兄弟姐妹们不能坐父亲的车。在家里,从姐姐到弟弟,都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参加工作。

叶小楠回想当年,自己准备申请调到厦门工作时,除了“约法三章”外,父亲还另外提了个要求:“不能去与我有关的任何单位。”在入党、提干等环节,叶小楠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来,直至退休,从未打将军和国家领导人后代的旗号。

几十年来,“叶式家风”得到传承延续。

叶小楠的女儿初中从北京转学到当时的厦门八中(即现在的厦门双十中学)时,因不适应学习环境而中考失利,没能考上本校高中。叶小楠没有动用个人关系,宁愿让女儿读一般高中。

她说:“‘走后门在我们家族是最没出息的事。孩子们的路要靠他们自己的本事来走,而不是靠父辈的关系来走。”

“叶飞教导他的子女们‘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这既是严格要求,更是殷切关爱。”

泉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林常颖认为,正因为叶飞的言传身教,才使得叶飞后人们的家风“清风徐来”,美德永续,也正因为有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优良作风的传承,中国共产党才能正本清源,永葆本色。

(责编:汪梦芬;参考资料:《“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5月9日等;作者:庄志阳、许雅玲等)

猜你喜欢
叶飞金门陈毅
“子弹头”背后的故事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福建加大供水 助金门“解渴”
Golden Gate Bridge History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叶飞一生担任的职务研究
天下第一
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