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甄别网络信息的本领

2020-06-22 13:19袁玉玲谭国发
新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发布者媒介素养

袁玉玲 谭国发

网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时空格局,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于辨别能力弱、自制力不强的中小学生而言,只有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才不会在这信息海洋里迷失方向。

养成信息甄别习惯

一是“网来”必甄。坚决拒绝“拿来主义”,凡是网上发布的信息,我们都要事先进行甄别,尤其是对不常见的网站或者陌生人发的信息,一定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辨其真伪。若真,即吸取精华;若假,则一笑而过。

二是“首遇”必甄。对于常用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可以相对减少甄别,毕竟这些网站是我们所熟知的,早已通过实践证明了其真伪性。但如果遇到新网站或者陌生人发布的信息,就要认真甄别。毕竟我们不知道这个网站是否权威,也不知道发布信息的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是一个遵规守法的人。

练就信息甄别技能

有了网络信息甄别意识,形成了甄别习惯之后,还要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才能去伪存真,让网络信息真正为我们所用。

一是教學生看“出身”。教学生查找消息的“出身”并不难。若是在校园网站上看到关于安全事故的通报,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判定这条信息的直接“出身”来自学校。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条信息是真实的。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个观点:凡是常见的官方网站或者主流媒体以及名网站、名媒体、名人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可以少一些质疑,对于其他网站发布的信息则要仔细甄别。例如,看到某一条重大信息后,我们要先上网了解信息出自哪个媒体,再看这个媒体是否具有权威性,以此来断定这条信息的真实性。我们还可以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如上网搜索关键词,看其他人的评论等。对于自己怀疑且又拿不准的信息,则可以请教老师或者父母。为了准确判定信息的“出身”,我们还可以熟记一些权威的官方网站,平时多关注官方信息,将其他信息和官方信息进行比对,以便准确查找出信息的“出身”。

二是引导学生看“目的”。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一般发布虚假信息者都是有目的的。看到一条难辨真假的信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条信息提供给大众后,发布者会有什么“收获”。比如,有的通过网络聊天,骗取金钱。这类信息一般都是提示你“中奖”,当你信以为真进入下一步去领取奖金时却要先交“税”,接着让你开通网上银行,然后登记银行卡信息,再让你汇款到“安全账户”。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些信息中经常出现“钱”“账户”“税”“中奖”“补贴”“银行”“汇款”等与钱密切相关的词语,可以断定,这条信息的目的是钱。因此,凡是与钱有关的信息,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先甄别,再处理。当然,还有一些虚假信息发布者不一定是为了钱,有的是为了博取众人的眼球,有的网站是为了点击率,有的是为了圈粉,有的是为了商业炒作。当我们分清了信息发布者的目的之后,这条信息的真伪就显而易见了,随即也会以正确的态度来处理。

提升媒介素养

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当然,学生的媒介素养越高,信息甄别能力就会越强。那么,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呢?

一是培养媒介使用能力。很多学生不会甄别网络信息,甚至被网络信息所误导,是因为他们的媒介使用能力不强,大多还停留在查看的阶段,所以,我们要先培养学生媒介使用的能力。比如,我们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除了在百度搜索外,也可以在百科和知乎搜索,这样“货比三家”,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又如,辨别发帖、跟帖与评论的能力。我们在辨别他人发帖与评论时,要警惕“广场效应”。“广场效应”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平时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心理大多时候使群体道德水平低于个人道德水平。因此,网络上的发帖并不一定代表发帖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想法,也许是为了标新立异,也许是一时过于情绪化的表现。此时,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吃瓜群众”,也可以在法律、道德范围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传播网络正能量,但不能人云亦云。

二是培养信息消费能力。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准入门槛低,人人都可以创办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网络信息呈现出个性化、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因此,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要想轻松突围,则需要相应的信息消费能力。这就如同我们的饮食,要讲究营养科学搭配,否则会营养过剩,产生系列“富贵病”。网络信息的采用亦是如此。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在无聊、无关、无用的信息面前停留,即使没有被误导和伤害,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也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要选择对自己学习和生活有用的信息,学会“信息节食”。同时,我们在消费信息时,除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还要不侵犯国家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表现形式还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对人们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也会提出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帮助学生练就甄别网络信息的本领,才能让他们拨开层层迷雾,看清网络背后的真实景象,从而平稳地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发布者媒介素养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新加坡新法规引争议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在微信朋友圈买到假货,该如何维权?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