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2020-06-22 13:19李文送
新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真知博学火眼金睛

李文送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息,这些信息有真有假。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才不会被假的信息所蒙蔽、误导和伤害。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呢?在我看来,教师要从博学守真、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

博学守真。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而言,只有博学守真,才能自由自在畅游浩瀚的信息海洋。所以,教师要培育崇真、学真、守真的学生,使他们读懂并践行“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谛。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的心田里播撒崇真的种子,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真”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内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对待,收获亲朋好友的真爱,且看到的是真景,听到的是真话,学到的是真知识。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心中这颗“崇真”种子萌芽、生长。

其次,教师要营造学习的环境,架起通往真知的梯子,铺设探寻真理的道路,指引学生抵达博学守真之境。当学生有了真知护身时,他们就会掌握知假识真的本领。实践表明,阅读不仅是直达博学的桥梁,而且还是通往真知的路径。因此,教师除了在学科教学中教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阅读,特别是多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

再次,教师要注重培育和强化学生的守真信念。对学生而言,守真就是守住为学之本心、为人之本分和为事之本义。一旦形成了守真的信念,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假信息或谣言时,就能运用求真的思维,坚守真的立场,秉行真的道义,不以假乱真,不以讹传讹。这需要教师为学生多提供守真的修炼场,平时在写日记、周记或作文时,要求学生用真心的话记录真实的事,慢慢养成求真的精神。

思辨能力。学生要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还要有思辨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揭開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象,直击事物本质,从而发现其本来面貌。

所谓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而强大的思辨能力是指深度的思考力和深层的辨析力。思考是辨析的基础,深度思考是深层辨析的前提。歌德曾说:“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思考,指导他们从每日的反思做起,不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智慧。

为了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我校较成功的做法有三:一是以争议主题为引子,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或年级辩论赛;二是以热点话题为契机,让学生站上讲坛开展时事主讲活动;三是以虚假信息为“考题”,要求学生写出思考和辨析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真假大论战”。

学生经过这些活动的锤炼,会懂得如何分析各种输入大脑的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他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变得更有条理,更有逻辑了,同时更加敏锐而缜密,有的人在面对不同信息时,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模拟诈骗试验中,很少上当受骗。

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需要批判精神。

批判是一种质疑和求真的过程,所以批判精神是一种质疑精神、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可以让学生在信息面前不轻信谣言、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结论,保持理性。有了这种精神,学生就会站在真的立场,用实证的思维对信息进行审视、甄别和处理。这种精神,常常从质疑开始。

所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师要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允许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批判,教导他们求真务实地做“真”的发现者、传递者、弘扬者和捍卫者。譬如,学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和追问:春蚕真的是到死丝方尽吗?让学生去思考、辨析、批判,去寻找真相。他们弄清“蚕的丝是化蛹时就尽,而不是到死才尽”的事实之后,就会纠正过去错误的观点,从而建立新的认知。

当然,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批判精神的培育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培养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人的素养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同时,应培育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特别要培养他们敢于批判的勇气、善于批判的能力。

因此,学生如果能够博学守真,具备了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那么,他就有了一双甄别各种信息的“火眼金睛”,不仅可以辨别真假信息,最重要的是为国家、社会和百姓创造了“真”的生活场,使更多人能尽情享受真信息带来的便利和福利。

(作者单位: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真知博学火眼金睛
实验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出真知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火眼金睛找不同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开心大找茬
开心大找茬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博学”的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