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6-24 03:53
关键词:核苷乙肝病毒乙型肝炎

陈 强

(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 淄博 255067)

乙型肝炎主要是由乙肝病毒引起,而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肝硬化,增加发生肝癌的危险[1]。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是比较特殊的人群,其治疗难度比较高,且在肝硬化失代偿期阶段,患者极易引发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多以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核苷类药物对乙肝病毒DNA合成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为证实这一观点,现对我院2018年80例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进行研究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①临床诊断符合关于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及合并感染者;②对此次研究药物过敏者。研究组中对照组性别组成男25例,女15例;年龄42~80岁,中位年龄(39.83±12.4)岁;对照组中成男22例,女18例;年龄48~77岁,中位年龄(47.28±1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护肝、利胆以及降酶的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加以核苷药物治疗,即在临床指导下,选择恩替卡韦(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18,1.0 mg*10片),单片/d进行口服治疗,患者出院后进行肝功能相关随访并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相关病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病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各相关指标比较,研究组HBeAg转阴率及HBV-DNA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后期随访中,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病症变化及不良反应率[n(%)]

3 讨 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一类由乙型肝炎病毒,引发肝脏出现慢性、弥漫性以及进行性病变。乙肝病毒,其致病作用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且贯穿整个形成过程,进而诱发慢性乙型肝炎转化为肝硬化,故而临床多给予抗病毒治疗以改善患者身体素质,也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手段[4]。由于干扰素副作用较大,现临床上治疗此病的主流药物为核苷类药物,主要有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被三磷酸化为核苷类似物,其通过选择性的抑制病毒的聚合酶,并代替底物与酶结合,进而达到阻止病毒复制的目的。

据表1结果显示,各相关指标比较,研究组HBeAg转阴率为4%,对照组HBeAg转阴率为35%,明显优于对照组,对HBV-DNA观察中,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后期随访中,研究组不良反应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核苷类药物对乙肝病毒DNA合成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核苷乙肝病毒乙型肝炎
Hepatology Research|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何时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及停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生物标志物
一测多评法测定混合核苷片中核糖核苷含量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HPLC法测定美洲大蠊药材中五种核苷类成分含量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