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含量及神经功能评分影响研究

2020-06-24 04:38田小娟刘芳怡
关键词:后处理组间脑梗死

田小娟,刘芳怡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急性脑梗死,也可以叫作缺血性脑卒中,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1]。基本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诱发因素:烟雾病、基础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年龄等。临床表现:偏瘫、感觉障碍、头痛等。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致残率、病死率均非常高,临床方面多通过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区域血液灌注的方式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溶栓后容易引发脑内、脑外其他脏器出血情况,这对超早期溶栓的应用会造成直接影响[2]。为此,临床方面需加强对患者脑部的保护,尽可能降低缺血再灌注构成的损伤。相关研究人员表示,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的实施,能够激发患者机体内潜在神经保护机制,降低对患者脑组织构成的损伤。针对于此,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主,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常规处理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原则处理,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8例。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了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的原则分组处理,分为了实验组(n=18)、参照组(n=18)。实验组男12例,女6例;年龄53~62岁,平均(57.5±2.6)岁。参照组男11例,女7例;年龄52~62岁,平均(57.7±2.7)岁。实验组在上述资料情况,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通过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中,关于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②生命体征稳定;③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剔除标准:①并发脑外伤;②脑出血;③肝脏疾病;④脑肿瘤;⑤精神障碍。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实施常规方法处理,予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降颅压,以及降低血糖等方法处理,并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2.2 实验组

在参照组之上经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应用充气式止血带对右上肢进行3次(每次5 min)缺血再灌注处理,充气的压力为200 mmHg,两组的处理时间均为14 d。

1.3 临床指标的观察

(1)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处理前、后血清BDNF含量、NIHSS评分、Glu。

(2)入院当日、处理14 d后,分别采取患者空腹4 mL肘静脉血,分离血浆后置于零下20度冰箱中保存、待检,实行ELISA方法对患者血清BDNF含量测定。

(3)通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NIHSS评分总分为42分,分值更高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严重。

(4)入院当日、处理14 d后,分别采取患者空腹6 mL肘静脉血,分离标本后对患者血清Glu加以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的全部数据信息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4.0)处理,计量资料两组处理前、后血清BDNF含量、NIHSS评分、Glu的比较,以均数差X±S表示、t检验分析处理。如果统计的结果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若统计DE结果为P>0.05,则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处理前、后血清BDNF含量的比较

组间处理前,两组血清BDN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处理后,实验组、参照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处理前、后血清BDNF含量的比较[n=18,( ±s)]

表1 组间处理前、后血清BDNF含量的比较[n=18,( ±s)]

组别 血清BDNF含量处理前 处理后实验组 3.79±0.35 4.78±0.58参照组 4.02±0.75 5.32±0.72 t 1.1790 2.4779 P>0.05 <0.05

2.2 组间处理前、后NIHSS评分的比较

组间处理前,两组在NIHS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组间处理后,实验组和参照组NIHS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间处理前、后NIHSS评分的比较[n=18( ±s),分]

表2 组间处理前、后NIHSS评分的比较[n=18( ±s),分]

组别 NIHSS评分处理前 处理后实验组 23.55±7.46 9.54±2.62参照组 23.69±7.49 14.26±3.99 t 0.0561 4.1952 P>0.05 <0.05

2.3 组间处理前、后Glu的比较

组间处理前,两组病例的Glu水平比较,差异性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处理后,两组病例Glu水平实行对比,差异性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组间处理前、后Glu的比较[n=18,( ±s)]

表3 组间处理前、后Glu的比较[n=18,( ±s)]

?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威胁性较大,因此在早期采取适合方案处理极其关键。缺血预处理概念的提出,经大量实验证实该方法的应用,能很好的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组织器官[4]。随着预处理、后处理的研究深入,相关研究人员表示,通过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急性脑梗死,可加强患者脑血管的保护、神经系统的保护。需要注意事项:缺血后处理脑保护机制处于摸索阶段,所以缺血后处理机制可能会对血流再灌注构成改变,这时脑血流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此一来对于内皮细胞功能、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影响较大,无法对患者神经血管单元中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进行保护。采取远程肢体3次缺血再灌注循环方式处理,利于对血清BDNF含量、神经功能加以评分,对缺血后处理脑保护。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中的BDNF属于多功能多肽生长因子,可以维持神经元生长、分化及存活等,并且可参与到神经元受损后修复、再生、脑缺血损伤保护等过程中。脑组织合成BDNF在大脑皮质、纹状体,以及海马等中的分布最常见,相关研究学者表示BDNF能经缺血半暗带中表达增加,加强对半暗带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对迟发神经元坏死抑制的效果较佳,能切实减小梗死的面积。脑缺血受损后血清BDNF含量、受体TrkB表达增加,有助于延缓神经元坏死、凋亡,对轴突芽生、形成加以刺激。与此同时,BDNF可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分化、神经血管生成等,为神经生理功能重建奠定基础。脑缺血所致神经元损伤,和缺乏中间代谢物质、低氧、胞体释放较多氨基酸等因素有关,而释放的氨基酸对缺血后脑损伤的影响较大。氨基酸中的Glu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递质,GLu能够对神经元构成较强的兴奋毒性,从而使得突触后神经元死亡。突出前膜缺乏能力的条件下,Glu重摄取会被抑制,此时缺血区细胞外液Glu年浓度增加,表示GLu在脑缺血时候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明显。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处理前,实验组、参照组在血清BDNF含量、NIHSS评分、Glu方面比较,差异性不突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两组上述指标作以比较处理,差异性均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的实施,可以促进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康复,利于实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操作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清BDNF含量、神经缺损程度,以及血糖水平等情况,故此可在临床方面予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后处理组间脑梗死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基于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的排放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