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应用疗效观察

2020-06-24 03:54
关键词:赤芍川芎血瘀

李 锐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东津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152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治疗在社会上广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治疗方式进行疾病治疗和保健,这意味着我国的中医治疗水平不断提升,中医治疗手段不断完善。在中医上,活血化淤是经常使用的治疗方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血瘀是中医上常出现的名词,是很多疾病经常发生的症候,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放在西医上说就是影响血液循环系统,而且可能对患者的脏器带来一定损伤。淤青使人体受到损伤之后产生的,代表着病理性代谢物的沉积,会影响血液循环,影响正常的代谢,进而导致出现疾病。进行活血化瘀,就是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和特征,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有效清除淤青和淤血,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疾病恢复。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活血化瘀疗法在内科上有一定优势,效果十分显著,而且不会出现药物残留或并发症等。本次研究就是对活血化瘀疗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上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07月~2018年07月诊治的内科疾病患者116例,所有患者都经中医辨证和实验室检查确定为内科疾病。按照住院时间前后将患者为对照组和活血化瘀组,各58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6例,女32例,年龄21~73岁,平均(55.17±3.85)岁;病程2个月~13年,平均(5.85±1.33)年。活血化瘀组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21~72岁,平均(56.05±4.15)岁;病程1个月~12年,平均(5.37±1.58)年。所有患者都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障碍等情况。两组患者普通资料上的对比,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严格按照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根据呼吸情况给予吸氧支持,保证生命体征稳定;必要的话给予吸痰治疗,避免呼吸道堵塞;结合病情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止痛药、消心痛、腹可安、阿奇霉素等,提高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

活血化瘀组: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进行活血化瘀法治疗。存在胸闷胸痛的,使用柴胡疏肝散,处方:丹参、香附、川芎、柴胡等,清水中泡30 min后煎煮,早晚两次口服,每次200 mL;存在心悸的,使用活血化瘀汤,药方组成: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赤芍等,清水中泡1h后煎煮,早晚两次口服,每次250 mL;存在头痛的,使用通窍活血汤,药方组成:红花、川芎、桃仁、赤芍等,放入250 mL黄酒中,煎煮至150 mL,睡前服用。对于腹痛患者,给予少腹逐瘀汤,可活血、化瘀、止痛,处方: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 g、延胡索3 g、没药(研)6 g、当归9 g、川芎6 g、官桂3 g、赤芍6 g、蒲黄9 g、五灵脂(炒)6 g;对于妇科炎症,给予温经汤、桂枝加芍药汤、龙胆泻肝汤等,温经、通络、止痛。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都持续治疗2个月,然后评价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体征和症状消失,未感到不适;有效-患者体征和症状明显减轻,未感到不适;无效-患者体征和症状基本没有变化。

记录治疗前后的活动能力、生理功能、躯体功能、情感状况、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总体健康水平评分。另外调查患者的满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版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情况对比

统计发现,活血化瘀组出现显效24例(41.38%),有效30例(51.72%),无效4例(6.90%),总有效率达到93.10%;而对照组出现,显效12例(20.69%),有效30例(51.72%),无效16例(27.59%),总有效率达到72.41%;活血化瘀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项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统计发现,活血化瘀组在活动能力、生理功能、躯体功能、情感状况、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总体健康方面的评分,都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s)

表1 两组各项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s)

项目 对照组(n=58) 活血化瘀组(n=58)活动能力 67.61±4.16 89.45±4.12生理功能 66.22±4.01 89.86±4.85躯体功能 70.61±3.05 89.71±3.76情感状况 65.90±5.17 91.74±5.81社会功能 70.91±4.25 92.93±4.36心理功能 70.81±4.01 91.70±3.89总体健康 68.22±4.57 90.39±4.15

2.3 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

活血化瘀组出现十分满意32例(55.17%),满意24例(41.38%),不满意2例(3.45%),总满意率达到96.55%;而对照组出现,十分满意26例(44.83%),满意22例(37.93%),不满意10例(17.24%),总满意率达到82.76%;活血化瘀组治疗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在生活方式出现很大改变的趋势下,内科疾病患者逐渐增多,传统的治疗方式难以满足新增患者的治疗需求,所以在新时期不断出现新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夕阳和抗生素治疗的方式进行内科疾病治疗,特殊的配合手术治疗,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并发症和耐药性等。而随着中医治疗方式应用的逐渐广泛,人们提出使用活血化淤法进行内科疾病的治疗,并经多项研究表明有良好效果。

活血化瘀是使用具有消散作用的药物治疗血瘀,一般是对机体进行通畅血流、消散瘀结、调经止痛,具有明显效果。比如磕碰出肿块,可以使用红花等药物使淤血散开,肿块逐渐消失。活血化瘀疗法的使用范围很广,比如说血瘀存在于心脏导致的胸闷心痛、口唇青紫;存在于肺导致的胸痛咳血;存在在肝导致的胁痛痞块;存在于子宫导致的小腹疼、月经不调、痛经等;存在于四肢导致的局部肿痛、青紫;存在于神经导致的半身不遂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有川芎、红花、赤芍、丹参等,按照一定的用药规则,将这些药物组成方剂,就能有效治疗各种情况和各种症状的血瘀证,比如说桃仁承气汤、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等[2]。

在中医上说,引起血瘀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出现外伤但没有伤口,只在局部造成瘀块肿痛;血液运行不畅通或无力;机体受到寒气抑或是热气的影响,导致血液滞留在某个区域。具体来说,在治疗时,血瘀有不同程度的区别,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药。如果化瘀时用力过猛,也就是说化瘀效果过于显著,很容易伤正,因此还需要辅助进行益气养血,保证化瘀而不伤正。需要注意的是,活血化瘀法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存在出血症状、月经期妇女、孕妇等要慎用。

活血化淤疗法属于一种综合调理作用,可调整各部分脏腑功能,得以疏通血脉、消除疼痛,逐渐恢复正常。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该方法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提升免疫能力,抑制肿瘤的发生等,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目前来说,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活血化瘀药是丹参、川芎、赤芍、水蛭等,比如丹参,可以改善微循环,调节组织修复与再生,抗炎和抗肿瘤;水蛭,可以活血化瘀、破血消积,可以减轻脑水肿等。另外还有红花、三七、灯盏细辛等,都具有活血化瘀作用[3]。

本次研究中,发现活血化瘀组总有效率达到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化瘀组在活动能力、生理功能、躯体功能、情感状况、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总体健康方面的评分,都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化瘀组总满意率达到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6%,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而言,活血化瘀方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疗法,具有显著效果,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较快,且满意度评价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赤芍川芎血瘀
赤芍酒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及镇痛作用研究Δ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药材赤芍的对照药材薄层色谱法的探索性研究
话说血瘀证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3种钝化剂施用下川芎主要部位生长和镉积累情况初探△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HPLC法测定延续接骨丸中芍药苷的含量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