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歌谣的源头

2020-06-24 14:06刘志青
同舟共进 2020年6期
关键词:镇巴搜集整理万春

刘志青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空军文工团演唱的《十送红军》享誉全国,成为广为流传的红色经典歌曲。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是红军之乡、民歌之乡,流传下来丰富的民歌民谣。其中,以《十送红军》为代表的红色歌谣,在全国有巨大影响。

1957年9月27日,石伟在《陕西农民》发表了陕南红色歌谣《十送》。石伟是解放军转业干部,时任南郑县文化馆干部。为了搜集红色歌谣,他多次去南郑县碑坝区采风。该地区原隶属四川省通江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红江县第七区,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师长王树声曾率部在此驻扎。碑坝红色歌谣非常丰富,石伟每次去都有收获。在碑坝地区,他断断续续地采集到《十送红军》歌谣。后来,他采访红军干部张万春,使该歌谣内容逐渐完善。石伟发表的《十送》,是《十送红军》歌谣的最早版本,发表时注明“流传南郑碑坝”。尽管后来不同搜集整理者发表的《十送红军》标题不同,但是内容和文字与该歌谣相同,因此石伟是发表《十送红军》歌谣的第一人。

1958年2月,小学教师孙伯和、师范学生刘守正,在《延河》杂志发表了《红军走后人心酸·十送》。他们是发表《十送红军》的第二批搜集整理者。

孙伯和、刘守正接触《十送红军》歌谣,始于采访回乡红军张万春。张万春(1906—1965),出生于陕西南郑。由于家境贫寒,幼年拾柴放牛,成年后给地主打长工。1935年2月,参加红四方面军,后来经历了长征,参加抗战。他7次负伤,2次获“杀敌英雄”称号,数十次立功受奖。1946年,潜往国民党军做兵运工作。后来因身体伤残,被安排担任解放区地方政府部门领导职务。1950年,按二等甲级残废军人退伍返乡。

张万春是陕南的英雄,是汉中的骄傲,经常应邀到学校、工厂、农村、部队作报告,讲述革命英雄故事,大家称他为张团长。1952年春节后,孙伯和、刘守正访问张万春。张万春为他们讲述川陕苏区的历史,断断续续地吟唱了《十送红军》歌谣。张万春说:“我们当红军也好、当八路军和解放军也好,老百姓对我们好得很!每到一处他们高兴地敲锣打鼓欢迎我们。可我们要走的时候,老百姓都舍不得我们走。我记得我们离开川陕苏区时,经常和老百姓唱‘十送红军的歌子,歌词以前还记得一些,现在都忘了,只记得‘百姓泪汪汪……巴山顶上筑高台……又叫‘望红台……”

孙伯和、刘守正很喜欢《十送红军》歌谣,决心把它整理出來。他们一有空就去张万春家,回忆、记录、核对,但是整理工作进行得很慢。张万春身体伤残,不能着急,只能慢慢地进行。在此期间,他们去碑坝搜集红色歌谣,断断续续听过当地传唱的《十送红军》。他们参考碑坝听到的歌谣,整理张万春的《十送红军》就顺畅多了。经过几年反复打磨,终于将这首歌谣整理出来了。《十送红军》发表后,得到文艺界很高评价。

符文学、朱有炽是发表《十送红军》的第三批搜集整理者。他们共同搜集整理《十送红军》可谓因缘际会。1956年10月,时任中共镇巴县委秘书室干部的符文学临时抽调到县政府民政科,前往简池区普查革命烈士、搜集革命斗争史实。他来到永乐乡,找到老红军朱有炽。朱有炽说:“在两河口的红军部队,平时除对敌作战、建立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以外,为鼓励红军战士,号召穷人参加红军,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工农红军,创编了许多红色歌谣,在根据地到处传唱。如‘红军到了西乡街,人山人海云集来;简池街上搭高台,到处建立苏维埃‘徐向前到川陕,空山坝扎营盘;恶人个个脑壳砍,打得川军垮了杆。”唱了好几首红色歌谣后,朱有炽说:还有一首比较长的镇巴红色歌谣,一共有十段,歌名叫《十送红军》。”朱有炽一边唱,符文学一边记录歌词。然后,符文学一段一段念给朱有炽听,对记错的地方进行纠正……

1958年11月,《镇巴歌谣·十送》首次发表在《民间文学》,署名朱有炽演唱、富饶(符文学笔名)搜集。朱有炽演唱的《镇巴歌谣·十送》,用的是镇巴民歌《绣荷包》曲调。1959年9月,镇巴县初级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刘光朗为《十送》谱曲。该歌谣先在学校教唱,后在镇巴县机关庆祝“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晚会上演唱。镇巴歌谣·十送》涉及的地名“南山”兔儿岩”“七里湾”“八角山”“通江河”“巴山”等,均属陕西省镇巴县、相邻的四川省通江县地名。歌谣中的意境,也完全符合红军在镇巴转战、撤离时的情景。因此,《十送红军》的历史背景在镇巴苏区,镇巴是《十送红军》歌谣的发源地。

此外,镇巴《十送红军》以江西民歌形式迅速流传。196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他们了解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老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有一首送别红军歌,歌词非常口语化,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半年之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空军党委决定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为创编第四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词作家吸收了镇巴《十送红军》歌词。朱正本被歌词内容深深感动,立即想到在江西采风时听到的那首送别红军歌。于是,他采用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的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他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他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整首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小时。刘亚楼要求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必须注明是民歌。因此,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领导建议,该歌曲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搜集整理。1965年3月,《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编辑成书。从此,镇巴《十送红军》被许多人误认为是江西民歌,并陆续产生了多种略有改编的版本。准确地讲,以江西民歌形式流传的《十送红军》,是经过加工创作的创编歌曲,词作者、曲作者功不可没,但是基本内容仍然是镇巴《十送红军》歌谣。

《十送红军》的歌词来源于川陕苏区,具有鲜明的陕南歌谣特色。这首歌谣经过了几个既爱好文学艺术、又崇敬革命历史的年轻人几年时间的搜集整理。现在,他们大都已经去世,个别幸存者也是耄耋之年。只有孙伯和年过九旬还健在,其他搜集整理者均已辞世。当年,他们为弘扬革命历史,传唱红色歌谣的贡献值得后人尊敬。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镇巴搜集整理万春
观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
秋天来菊花开
Chinese fashion gaining foothold overseas
Applications of VR
例谈抽象函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小巧嘴儿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月亮光光
郑万春空降民生银行
镇巴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