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诗性解读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思路

2020-06-27 14:15孙利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孙利峰

[摘   要]从文体特征看,《项脊轩志》这一文言散文名篇呈现出明显的诗性特征。从文学本体论层面看,《项脊轩志》具备诗性精神。基于诗性解读,文章提出了《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项脊轩志》;诗性解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3-0015-02

诗歌具有含蓄、凝练、节奏感和韵律感强等基本特征,而作为叙事性散文的《项脊轩志》,也明显地呈现出了一些诗性特征。基于诗性解读,本文尝试提出《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含蓄性与凝练性

含蓄性与凝练性首先体现在选材风格和叙述方式上,《项脊轩志》的选材、叙述与抒情都是高度集中的。文章主要围绕三个女人的故事展开,描写都是点到即止,大量留白。其中,写母亲,就写了她的一个动作,一句问话;写祖母,就用了“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等几个动作外加几句言语;写妻子,也就写了“轩中伴读”及回转述小妹问话等寥寥几件事。

其次体现在语言风格和审美风格上,这篇散文呈现出诗意韵味,其语言的叙事功能淡化,表情功能凸显。回忆性的基调让整篇散文笼罩在一种诗意朦胧的情感氛围中。如历来为人称赞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意不浅露,语不穷尽” ,“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认识这些特征及其具体的体现。

1.“拍摄”任务设置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设计任务:假设要拍摄这一场景,作为导演,你应该怎么设置机位?①全知机位,同时呈现门板内外的场景。②机位设置在归有光母亲这一边。③机位设置在抱着归有光姐姐的老妪这一边。

设计思路:①是戏剧式的设置,便于展现冲突。一方面女儿哭闹,需要母亲;另一方面,母亲有可能此时正怀着归有光,她不得不克制住自己。②是小说式的设置。视点投向母亲,更能呈现细节。如“以指叩门扉”能看出母亲的温柔、文雅。从问话可以看出母亲的关切。③是诗歌式的设置。母亲隔着门板不曾露面,不管归有光怎么努力想象,想到的只有敲门声和隔着门板传来的关切的言语,而想不到母亲真实的样貌和更多的细节。这样的设置符合归有光八岁丧母、回忆模糊的事实,是最能展现归有光主观感受的,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

2.对留白部分的探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填补文中写妻子处的留白。轩中有“红袖添香也读书”的欢乐,妻子回到娘家会反复提起,以至于小妹好奇询问。这样的场景,每个读者都可以去想象,文章也因此获得了无限的可能性,表现出了诗性。

教师可以设计“探究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妻子去世”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浮生六记》中对芸娘去世的细致而动人的描写,分析诗性和叙事性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这篇散文的诗性特征的认识。

二、节奏感和韵律感强

诗歌以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语言,唤起读者的审美共鸣。《项脊轩志》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1)妪又曰:“……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言语中的情感,学生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儿寒乎?欲食乎?”连续的两个简短的句子,传达的是母亲急切的情感;明明急切,却还是用委婉的问句,这传达出母亲的温柔、文雅。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也是三个简短的小句,其中的“毕”“泣”“泣”形成了押韵的效果。除此之外,“语”“余”“妪”也形成了独特的首字押韵的效果。这些字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2)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祖母的几句话,貌似惊怪、揶揄,实则高兴、激动。句尾的“也”“乎”就是其情感的表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中的“也”“矣”如一声又一声的长叹,给人无限怅恨之感。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篇散文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教师不仅要设计反复诵读任务,还要设计一些有无的对比。

三、意象的抒情性和意境的象征性

意象是指浸透着主观情感的物象。《项脊轩志》像诗歌一样,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和寄寓人生感慨。文中的意象“(象)笏”“(枇杷)树”“(项脊)轩”等值得进行重点关注。

1.(象)笏

引导学生了解“(象)笏”这一意象的意味。“(象)笏”代表地位,象征先祖曾经的荣耀。作者科场失意,面对家道中落又无能为力,因此他睹“象笏”而伤情,知耻明志。

2.(枇杷)树

“(枇杷)树”这一意象既蕴含对亡妻的哀悼,又蕴含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除了要结合《世说新语》中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分析这一意象的普适意味以外,也要分析作者将其私人化后产生的意味。

3.(项脊)轩

补充关于古代文人书斋的知识,结合《陋室铭》等课文,引導学生认识“(项脊)轩”是本文最重要的意象,“(项脊)轩”这个载体附着或喜或悲的情感。“(项脊)轩”因为人,获得了灵魂。“(项脊)轩”不仅仅是房屋,还承载着人事。透过这个“(项脊)轩”,我们能看到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感情。

四、文学本体论层面的诗性精神

在文学本体论层面上,诗性即对人的存在、命运等的追问与探寻。归有光通过《项脊轩志》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意义、爱恨、志趣等的认识,同时,这也使《项脊轩志》具有了诗性精神。这是这篇作品能一直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设置随文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去描写属于自己的“项脊轩”,诉说自己的“多可喜,多可悲”,尽情展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刘小枫.诗化哲学[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论《项脊轩志》的情感把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