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类课程思想政治建设*

2020-06-28 10:08李大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育人

杨 丽,李大胜,赵 静

(蚌埠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新工科”与“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国家层面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新工科”突出“五新”,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思政”突出“三全”,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两者的落脚点都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工科”更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硬实力,而“课程思政”更强调是人才培养的人文软实力,两者同向同行、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二、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教师,可见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泾渭分明、各自为政,远未达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不仅如此,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应付式、被动式、照搬照抄式地开展“课程思政”,造成的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反而影响了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纵观当前的“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重视度不够,行为被动参与

党和国家对育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的期望与具体任务指标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在想什么,更难以揣摩。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承接党和国家、承接学校基于我们的目标要求,这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需要自省的问题[1][2][3]。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专任教师,受思维定势影响,往往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专业课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何讲好课,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是最主要的,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因为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即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了“课程思政”的任务,所在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课程思政”的要求,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往往被动的多、主动少,应付的多、钻研的少,强搬硬套的多、因课施策的少,学生更谈不上耳濡目染、消化吸收,反而对这种“课程思政”产生逆反心理。

(二)缺少系统培训,存在本领恐慌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全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教书更要育人。德育工作本是教师职责的应有之义,大多数教师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和行动自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是说教师有了育人意识就一定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当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停留在传达文件、提要求的“蜻蜓点水”式的做法,也一定程度存在着搞一刀切、全员上阵的“大水漫灌”式的做法,缺乏统筹谋划、分类指导、系统培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流于表面,对“做什么”把握不准,对该“怎么做”更加茫然,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本领恐慌普遍存在。因此,既要解决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理解不够的问题,更要从具体内涵、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解决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三)考核评价缺位,效果难以保证

目前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一方面,虽然在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建设标准中,已将“课程思政”纳入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但整体上还呈现为重业务建设与评价、轻思想政治建设与评价的倾向,还没有做到业务与思想政治并重。另一方面,在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课程成绩评价中,“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还存在缺位的状态。缺少考核的教育评价体系,也使得学生出现知行不统一[4]。即便在课程上进行了思政教育,但学生有没有听?有没有吸收?听过后有没有切身体会?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从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的闭环运行看,“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还缺乏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对于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开展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尚有待完善。

三、建设内容

(一)准确把握“新工科”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图1 “新工科”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新工科”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学识力、创新性思维、社会能力和职业工程素养[5]。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则是培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这两方面,按照培养具有工程素养的社会主义科技人员的人才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蓝图,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线,连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实现以线代面,达到“一课双赢”的效果。

(二)结合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我们没法按照解题步骤那样按部就班来进行思政教学。这时就需要教师本人结合所授课程特点,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巧妙地融入思政内容。在所融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课程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一定要与课程涉及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样的课程才更加立体、丰富。文化背景可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是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这种联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激发学习动力。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就所讲授的课程,能否告诉学生你是如何读书的?你是如何进入这个领域的?你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的?2.选择本学科、本专业的知名人物及其故事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创新,也可以选择在当前留学人员纷纷回国报效祖国为内容进行课程设计。3.工科专业课程可以围绕“技术报国、突破封锁”来介绍。4.课程中可以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以制造类课程群中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为例,来说明如何融入思政教学点。

表1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课程思政融入点

(三)连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准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聚焦育人,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学生树立“三观”的重要途径,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的基本要求。“课程思政”关键看教师,在加大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系统培训的同时,架起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桥梁、互通互助,使其紧密联系在一起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座谈会、随堂听课、联合申报课题等形式,使两类教师主体深度的结合在一起,劲往一处使,朝着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前行。

(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因其特殊性,无法像专业课程一样采取期末考试的方法来进行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法像“思政课程”那样进行单独考核。鉴于此,可以单从“课程思政”的某一教学目标,采取实践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采取小组形式,分别负责激光图案的绘制、加工参数的选择和机床的实际动手操作,利用其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加工出相应的零件,并最终把各小组之间的零件进行组装,成为一个完整、可以实现运动要求的部件。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写作和责任担当。通过学生实践中的表现,对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五)校企共建

工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专业技术知识,也应体现在思政教育方面。企业现身说法,结合自身的发展经历,破解发展瓶颈的做法、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等,面向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最具有感染力,不仅能感动学生,也同样能感动教师,让教师能够重新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也为下一步的思政教学内容提供支撑案例。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关系高等教育改革,也决定着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的能适应社会,造福社会。作为机械类传统学科,我们不仅要从新工科的角度的去探索如何实现知识的新旧结合,把机械制造类课程与智能制造、大数据集成等先进技术统一,还需要融入思政内容,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别人口中呆板的“理工男”“理工女”,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大好青年。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育人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