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框架研究

2020-06-29 01:54孙雅静
文化与传播 2020年1期
关键词:时报海峡议题

孙雅静

一、研究缘起

马来西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考察马来西亚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与回应,研究其能否客观、准确地报道“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们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马来西亚传播的现状与困境,进而有效地改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在马来西亚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选取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下两个问题:《新海峡时报》如何呈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议题?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研究理论与研究样本

本文研究采用了台湾学者臧国仁的框架理论,即“框架三层次结构”,包括高层(某一事件主题的界定)环节、中层(对事件文本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对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的评断)环节、低层(字、词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环节。就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说,框架理论为解释马来西亚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新海峡时报》是马来西亚当地历史最悠久,发行量最大的英文对开日报,它原为新加坡《海峡时报》的吉隆坡版。后经马来西亚政府要求,由官方国营企业公司购得其80%的股份,更名为《新海峡时报》,由政府进行管制,2019年,《新海峡时报》对其标头和封面进行了重新设计,新设计包含更多涉及国家关注的各种问题的报道。其受众群体主要在25岁以上,平均家庭收入高于7896马币①https://www.nstp.com.my/new-straits-times/。

本文以“The Belt and Road”、“silk road”为关键词在《新海峡时报》的官方新闻网站进行检索,共得到相关新闻报道826篇,将时间限定在2013年9月至2019年12月,并人工筛选剔除掉重复、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度不高的文本,共计得到可用文本190篇。

三、《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框架分析

(一)高层框架分析

高层次框架通常表示为对事件主题的定义,体现了媒体对事件的根本看法与态度①。本文以“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主题”三方面从宏观上把握《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重点与了解程度。

1.报道数量分析

在190篇有效样本中,2013年0篇,2014年2篇,2015年14篇,2016年11篇,2017年50篇,2018年42篇,2019年71篇。按季度划分如下:

图1 《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报道数量变化

小结:如图1所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新海峡时报》对其的报道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2.报道篇幅分析

经统计,《新海峡时报》在2013年9月至2019年12月的190篇报道按字数划分,具体如下:

图2 《新海峡时报》报道篇幅分布饼图

从图2来看,报道篇幅在500词的以下报道占比最多,此类新闻一般来讲只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的概述,侧重于事件本身;500-1000词的报道数量次之,侧重于对新闻事实的解读,内容更为详尽具体;1000-2000词的新闻报道占比较小,这类报道能多方面深层次地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更具体的解读,而2000词以上的报道只有1篇。

小结:《新海峡时报》2013年-2019年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以中短篇的新闻报道为主。

3.报道议题分析

图3 《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主题分布

如图3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经济类报道所占比例显著,占比近半,足以看出经济类报道在“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的重要性。而在经贸类的报道之中,马来西亚最关注的是中国在马投资的资金流向以及本国对中国大宗商品的出口,其中中国在马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成为马来西亚的关注重点。

而政治类相关报道则主要围绕两国会议沟通、高层动态、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与会晤等。《新海峡时报》以两国之间政治互信为主题的报道数量较多,总体持积极支持态度。但同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质疑与担忧:如“一带一路”倡议对马来西亚的主权是否有威胁、是否是地缘政治工具、是否存在债务陷阱等。

文化议题方面,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加大了对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的支持力度,因此与教育文化相关的报道比例较高;军事议题主要集中在南海问题上;此外,与中国的媒体交流、科技合作以及环境气候等方面的报道也有所涉及。

小结:《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较为广泛全面,重点关注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经济议题和政治、外交议题。

(二)中层框架分析

臧国仁在梵·迪克新闻模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中层框架层次由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和评价组成。本文将根据臧国仁的中观层次理论,结合新闻来源与新闻倾向性两大类目共同分析《新海峡时报》是如何筛选信息并重组,来设计“一带一路”这一议题的。

1.报道结构分析

表1 《新海峡时报》中层框架类目表

表1所示,2013年至2019年《新海峡时报》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大多以“主要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着重报道与“一带一路”相关的高层动态、商业贸易、政治外交与投资建设等内容。涉及“结果与反应”的报道内容为其次,说明《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所引起的马来西亚本国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等方面的影响较为重视,此外是“一带一路”倡议给马来西亚所带来的经济成果,报道基调相对较为中立。《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较为关注,因此与“口语反应”相关的报道数量也占有不少的份额。相比之下,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前事件与历史方面的报道较少,主要集中在回顾两国历史渊源与对“一带一路”倡议单纯地理念解读上。

2.新闻来源分析

本文根据《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新闻报道的稿件来源,将其主要分为四类:本报社记者、政府官方、专家学者、与其他媒体组织。

图4 《新海峡时报》新闻来源分布

如图5,《新海峡时报》在“一带一路”190篇报道中,有113篇报道来源于本报社记者,原创性比例较高,可见《新海峡时报》有自己较为成熟的采编队伍,而在有关中国的动态报道中,大多数都是由记者Chok Suat Ling撰写;专家学者包括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研究员、各国教授等;《新海峡时报》所引用的政府官方的发言或文件等基本上来源于马来西亚本国或中国;而其中40篇都为其他媒体组织,21篇来源路透社,转载我国的新闻报道为6篇。

小结:《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的报道呈现出以本报社记者团队采写为主,其他媒体组织报道为辅,结合专家学者与政府官方分析解读的来源框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官方的信源较少,这种报道信源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政府在全球传播场域中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3.报道倾向性分析

本文综合新闻文本的词汇、结构、新闻事实选用等方面,将190篇新闻报道样本进行了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中性报道三个层次的划分。如下图:

图5 《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情感倾向变化年份图

如图5,在190篇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有87篇为客观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政策沟通、资金融通与贸易相通上,大多为消息或通讯,包括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合理解读与切实分析的新闻报道;正面报道议题大部分为学界、政界等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表达了支持的态度;负面报道议题则主要集中在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对主权的担心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首次出现负面报道数量超过正面报道的情况,这与马来西亚政权更迭相关。5月马哈蒂尔上台后,负面报道大幅度上升,自5月后负面报道高达14篇,占据全年报道的34%,而议题则主要集中在马哈蒂尔叫停中方在马投资的项目上。

小结:《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情感倾向以中性报道为主,辅之以正面情感基调的报道,负面情感倾向的报道较少,且于马哈蒂尔上台后增加。

(三)低层框架分析

臧国仁认为低层次框架分析中,框架是通过语言或符号来呈现的。具体而言,是指由字、词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如句法结构、关键词的运用,侧重于文本语言的表达与应用①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台北: 三民书局,1999 年,第 41-42 页。。具体如下:

表2 新闻来源词频分析表

对于新闻信源的表述选择上,《新海峡时报》针对不同的来源使用了不同的动词进行修辞。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如“said”、“believe”、“told”、“claimed”、等中性动词引述信源信息,符合前文所述《新海峡时报》以中性报道为主的低层报道框架,大部分报道不带有过多情感倾向,在意义解释中弱化了语气,理解新闻文本就只能靠接下来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与背景。而在引述中国官方信源时,尤其是中方高层发言时更多地使用“announced”、“streesed”、“focused on”等带有强调语气的动词,对接下来的文本内容起到了提醒作用。此外,部分报道引述时带了较为隐晦的负面基调的词,如2017年5月14日题为“China pledges US$124b for new Silk Road, says open to everyone”的报道中,使用了“touted”(吹捧)一词,隐含着对中方发言的质疑态度,这种“质疑”为解读“一带一路”的媒体话语提供了具体语境。

此外,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引用等也是表达作者意图和《新海峡时报》态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如2019年4月22日的报道“BRI wind may just be what Malaysia needs”,运用比喻,将“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生产能力、丰富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比作马来西亚在航行中所需要的风,这一比喻表达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使表达更为生动,更有说服力;2018年9月6日的报道“EU launches Asia strategy to rival China's 'new Silk Road'”则引用了谚语“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篮子里”,用以说明“依赖中国有着巨大风险”这一论点。

四、《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框架解读

(一)政党轮替的影响

《新海峡时报》在选择和建构新闻事实时,受到了中马两国关系及基于国家利益的马来西亚外交政策的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媒体报道中就是对新闻事实的选取以及新闻意义的解释不同。

2018年5月由马哈蒂尔领导的反对党联盟希望联盟击败了执政党联盟“国阵”,而马哈蒂尔在竞选期间就纳吉布引入的中国投资项目对其进行了抨击。体现在《新海峡时报》的报道中,则是2018年政党轮替之后负面议题大幅度提升,且议题主要围绕中马两国“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东海岸铁路项目,而报道重点由强调中方对马投资的益处转而暗示东海岸铁路项目可能为“债务陷阱”。对同一新闻事件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话语选择和建构,与新执政联盟所带来的的新的政治形势和对华政策有关。

(二)国家利益的影响

《新海峡时报》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基于马来西亚的国家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这是其报道数量最多的议题。目前马来西亚对中国市场较为依赖,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而中资项目对于马来西亚解决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等均有所帮助,但与此同时,中马两国的实力差距导致其在和中国合作的过程中,担心“一带一路”倡议会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利益产生威胁,会使他们失去主动权。同时也十分关注对马来西亚主权和安全的影响。

(三)媒介制度的影响

马来西亚171年的殖民历史中,英国殖民行政当局使用诸如许可和审查制度之类的法律措施来遏制媒体发展,这种法律措施对新闻组织和从业人员具有长远的影响。马来西亚独立后,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政府更倾向于将大众传播媒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有益工具。此后,虽然《2000年宪章》中提出要保护媒体自由,废除对媒体过于严格的各种立法,建立独立的媒体理事会,进行改革以提高职业和道德标准等。但事实上,《新海峡时报》从属于Media Prima Berhad集团,由官方国营企业公司控股80%,其报道立场与政治联盟与执政党密切相关。2018年5月后,反对党上台执政,《新海峡时报》也随之转向反对党希望联盟。在这种媒介制度与媒介文化的影响下,《新海峡时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事实选择和新闻生产与执政党的态度密切相关。

综上,《新海峡时报》在政党轮替、国家利益以及本身的媒介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对 “一带一路”的报道呈现出既积极支持,也有竞争和担忧的复杂纠结的态度。

猜你喜欢
时报海峡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海峡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老飞人
《京华时报》2017年1月1日起休刊
潮流时报
魔鬼海峡
海峡可以很远,但是心可以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