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的影响因素

2020-06-29 13:25叶寅寅张金玉赵洪静杨沿浪汪裕伟
医学综述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三酰胆碱酯酶甘油

叶寅寅,张金玉,赵洪静,杨沿浪,汪裕伟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肾内科,安徽 芜湖 241000)

肾病综合征由多种因素引起,是由于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等[1-3]。近年来,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呈逐年升高趋势,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4-5]。血清胆碱酯酶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非特异性酯酶,在体内以多种同工酶形式存在,根据酶对底物水解的专一性及速度的差异将其分为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又称假性胆碱酯酶),即临床检测的血清胆碱酯酶[6-7]。此外,血清胆碱酯酶也是器官损伤的生化指标之一[8]。随着检测手段的飞速发展,血清胆碱酯酶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其临床应用也受到更多关注,由于不同疾病中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存在差异,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对许多复杂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9]。研究显示,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可用于指导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0],但目前关于肾病综合征中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2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中男71例、女55例,年龄28~72岁,平均(53±6)岁。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并根据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11]分为低胆碱酯酶组(胆碱酯酶<8 000 U/L,n=61)和高胆碱酯酶组(胆碱酯酶≥8 000 U/L,n=65)。纳入标准:①确诊肾病综合征[12];②肝功能正常;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功能异常者;②合并肝脏等疾病者;③接受透析治疗者。

1.2观察指标 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所有临床指标均参考其正常值进行判断,HDL-C正常值1.04~1.55 mmol/L、LDL-C正常值<3.37 mmol/L、血清载脂蛋白正常值<300 mg/mL、TC正常值<5.7 mmol/L、三酰甘油正常值<2.3 mmol/L、24 h尿蛋白定量正常值≤50 mg/kg、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值≥30 g/L[13]。

2 结 果

2.1两组基本资料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糖、HDL-C、载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碱酯酶组LDL-C异常及高TC、三酰甘油、24 h尿蛋白定量比例均高于低胆碱酯酶组,高血清白蛋白比例低于低胆碱酯酶组(P<0.05)。见表1。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血清胆碱酯酶作为因变量(高=1,低=0),对三酰甘油(高=1,低=0)、24 h尿蛋白定量(高=1,低=0)、血清白蛋白(高=1,低=0)、LDL-C(异常=1,正常=0)、TC(高=1,低=0)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酰甘油、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LDL-C及TC是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

3 讨 论

肾病综合征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症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指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综合征,治疗时间长,易复发。研究显示,全球34%~49.5%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我国约40%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4]。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而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是微小病变性肾病,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晚期肾脏疾病、感染和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15]。肾病综合征的常见治疗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和抗凝剂[16]。此外,还可使用类固醇、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以及化学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17]。

临床检测胆碱酯酶对诊断疾病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胆碱酯酶是一种生物酶,具有降解胆碱酯的功能,在自主神经和肌肉运动系统中起神经递质的作用。胆碱酯酶可存在于血清、肝、脑、肾、肠和胰腺,碱性酯酶试验常被用于肝病和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诊断。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红细胞和灰质中,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能够调节神经冲动,并利用突触传递到外周器官,主要支配肌肉细胞交感神经节的运动神经终板[18];此外,肺和脾脏中也存在乙酰胆碱酯酶,只能对胆碱脂类起水解作用,而对于芳基或烷基酯无作用。丁酰胆碱酯酶存在于血浆、肝脏、肠黏膜、胰腺、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白质,不仅可分解胆碱脂类,还可分解苯甲酰胆碱、丁酰胆碱、芳基和烷基脂类。血清中主要含有丁基胆碱酯酶,而乙酰胆碱酯酶的水平较低,因此临床血清胆碱酯酶主要指丁基胆碱酯酶[19]。N-丁基胆碱酯酶在肝脏合成后立即释放入血,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能够反映肝脏合成速度,并能够准确反映肝脏的合成和预备功能。肝功能受损后,血清胆碱酯酶能反映出肝脏实质的损伤程度。

李北方等[20]对血清胆碱酯酶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应用进行的研究表明,TC、三酰甘油等可影响血清胆碱酯酶的水平,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血清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血清白蛋白水平可反映肝脏白蛋白的合成功能,但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17~23 d),因此血清白蛋白检测对反映早期肝损伤不敏感,往往末梢血白蛋白水平在肝功能损伤8 d时仅下降20%[21]。胆碱酯酶的半衰期为12 d,当肝功能受损时,血清胆碱酯酶水平降低往往早于血清白蛋白,可反映早期肝功能的变化。随着近年检测技术以及检测方法的快速发展,关于血清胆碱酯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血清胆碱酯酶的临床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并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22]。血清胆碱酯酶检测已应用于肝脏、脑卒中等疾病,但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较少[23]。本研究中,血清白蛋白为影响肾病综合征患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的独立因子,随着胆碱酯酶水平的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有研究发现,慢性肝脏实质病变,如肝硬化、肝癌患者白蛋白水平随血清胆碱酯酶的升高而升高,而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并不伴有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的降低[24],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一致。

三酰甘油是影响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的独立因子,高三酰甘油是肾病综合征常见并发症。肝脏脂蛋白合成增加和外周利用减少可引起三酰甘油水平升高;随着胆碱酯酶水平升高,三酰甘油水平亦升高。血清胆碱酯酶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特异性酶,与肝脏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密切相关,肾病综合征是肾脏基膜病变导致的大量蛋白丢失,使肝脏代偿性合成增加,因此脂蛋白合成增加和胆碱酯酶升高均可反映肝脏的代偿能力。TC、LDL-C可以反映机体血脂情况,亓恒涛等[25]研究显示,血脂偏高患者的肾病综合征患病风险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TC、LDL-C是影响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的独立因子,高胆碱酯酶组高TC、LDL-C异常比例高于低胆碱酯酶组(P<0.05)。Sultana等[26]研究显示,大量尿蛋白与脂质代谢异常明显相关,尿蛋白水平越高,血TC水平也越高。24 h尿蛋白定量是影响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的独立因子,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胆碱酯酶组高24 h尿蛋白定量比例高于低胆碱酯酶组(P<0.05)。由此可见,胆碱酯酶可能是反映肾病综合征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重要指标,也是了解肾病综合征患者脂质代谢所致肾脏损害程度的新指标[27],可联合其他指标辅助诊断肾病综合征[28]。对儿童人群肾病综合征和胆碱酯酶活性的相关研究发现,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增高对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辅助意义[29]。

综上所述,血清胆碱酯酶可作为肾病综合征的重点检测指标,三酰甘油、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LDL-C、TC是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三酰胆碱酯酶甘油
低聚甘油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欧盟评估一种三酰甘油脂肪酶的安全性
两步法催化鱼油制备MLM型结构三酰甘油酯
追踪指纹的“证词”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伊朗北阿扎德甘油田开发回顾
Auto—focus Eyeglasses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丁酰胆碱酯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HPLC-ELSD法测定丽水薏苡仁中甘油三油酸酯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