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野圭吾的叙事手法

2020-07-01 08:20付潇潇
雨露风 2020年7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

付潇潇

摘要:使读者跟从文本尝试拼图,但最后又有意不把拼图定型,这属于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极具特色的叙事技巧。小说凭借独有的叙事技巧增强内涵,也利用交织的线索以及灵巧的时间标记给读者建立探索的途径。阅读从中产生了智力拼图般的趣味,读者便深刻体验到了探索的感受。

关键词:东野圭吾;白夜行;碎片化叙事;未定型拼图;叙事策略

目前,东野圭吾在整个畅销书领域备受关注。国内市场上东野圭吾的小说销量可观。东野圭吾的作品凭借闪回、断续等方式,使其中的时间产生特殊的“倒错”。另一方面,也借助详细的流行文化要素以及历史信息去标注故事在时间轴上的方位以及移动。多种线索并行,逐步融入至主体情节内,使叙事速度以及事件频率对应变化,由此提高故事的动力。

一、东野圭吾小说的叙事结构

(一)简单的线条结构

推理小说通常是从故事开始阶段阐述犯罪事实,基于此,开篇一般为凶杀状况,然后由警方或者侦探前往现场,了解被害人的身份,整理有关的线索。不过这一阶段的信息普遍存在碎片化的现象,缺乏全面性,读者参考线索来推论凶手存在较大难度,也难以寻求完整的犯罪动机。所以推理小说必须要建立一个侦探或者警察的角色,不过之后读者可以跟从故事当中的侦探等角色开展继续侦察,最终找到真正的凶手,并指明案件的真相。而推理属于最核心的步驟,其包含在案情方面的回溯、整理以及论证。所以,推理小说的单线架构主要将揭露真相当成最终目标,以线性形式逐渐推进。东野圭吾早期的作品也多存在这一痕迹,且最初的推理小说基本参考这一叙事架构来进行。他的成名作《放学后》以在女子高中教书的主人公前岛老师三次在放学后遭人暗算开篇,随即在放学后的社团活动结束时,与射箭社社长惠子同学一起前往更衣室时,发现同事村桥老师在更衣室中毒身亡。就在警方展开调查后不久,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与前岛老师更换了角色,选择扮演小丑的竹井老师喝了小丑道具酒瓶中的毒水后不幸身亡。两起凶案发生之后,警方介入调查,前岛老师也不断搜集线索,进行分析推理,最终找出了杀害两位老师的凶手。《十一字杀人游戏》开篇即讲述女主人公的男友被杀,并被弃尸在港口,于是主人公便决定追查凶案真相,但危险却不断向她逼近,而且她查访过的人也接连被杀。被害者死之前都收到一张上面写着“来自于无人岛的满满杀意”的纸条,女主人公便从这张纸条入手,追根溯源,最终拨开杀人事件的重重迷雾,协助警方抓到了凶手,查清了事件真相。

(二)精巧的多线结构

不管是严肃文学,或者通俗文学,其作品价值应该建立在读者阅读的基础上。从推理小说来看,怎样提高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投身于文本之中,具有关键的意义。东野圭吾明白这一道理,从创作阶段让一些情节留白,引起读者内心的求知欲,再根据情节的推进来达到读者的要求,提升其积极性,让读者投身于文本阅读中。

1990年,东野圭吾撰写了《宿命》。这是他写的首部双线结构的作品。小说当中,警察和仓勇作的发展经历与被害者须贝正清的被杀事件交织阐述。由谋杀事件牵引到警察自幼认识的嫌疑人瓜生晃彦,并且逐步拓展出更复杂的故事,即彼此的身世疑云,以及早年死亡的病人事件,还有警察父亲中止查案的原因,进一步探讨须贝正清的谋杀事件。各种事件在两条线索的牵制下陆续开展。东野圭吾从中进行推理小说双线架构创作,对比人物有限、情节干练的单线架构,双线的创作模式更有利于促进故事发展。小说《恶意》亦是如此,除了其中的过去之章“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叙述其他人的回忆,主体章节由嫌疑人野野口的手记和刑警加贺的办案记录构成,事情在两人各自的记述中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互相影响,推进故事发展。使东野圭吾声名大噪的作品《白夜行》采用的则是多线并行发展的叙事结构。主人公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的两条成长线是小说的两条主要故事线,在小说中起支配作用,刑警笹垣润三的破案线则贯穿整部作品。这三条线索在小说中交错,各自向前推进的同时,其中的一些细节与线索互为补充,使线索连贯起来。

二、东野圭吾小说的叙事视角

(一)全知视角的灵活运用

全知视角属于典型的外视角,即叙述者位于故事以外,扮演旁观者角色,并不融入故事的构成。这一角度映衬了热奈特提到的“零聚焦”,属于一类上帝视角,能够纵观全局,观察作品里的任何事物、人物。

首先,全知视角可以充分展现多个角色的表现和故事细节。《美丽的凶器》大量的场景均选择了全知视角的方法,“矮个男人在长袍口袋中拔出手枪。四个人都明白,此人并不仅是恐吓,他完全有可能开枪。润也第一个举起双手远离书架,拓马、翔子、有介先后也举起手”。这一部分简单的场景展示,视角却多次转换;从男子逐步跨越到其余四个角色,且描述了男子的衣着,更提到四个人关于男子的理解以及各自的应对方式。这符合上帝视角的叙述方式,叙述者满足旁观者的特征,其视角随意转换,观察相关人员的举止以及现场的情况,读者跟从叙述者的视角可以了解所有细节。

其次,全知视角可以充分刻画有关人物的内心,把人物的内心情况展示给读者,增强其心理空间的多样性。从《嫌疑人X的献身》来看,“靖子眼神茫然地凝望着钥匙。对于今后该怎么办,她还毫无头绪。隔壁隐约传来吸尘器的声音。美丽正在拼命打扫,她一定处在对前途茫茫的不安之中。我要保护她们,石神深深吸一口气。我这样的人,今后很难有机会和她们如此近距离接触。现在,我必须运用所有智慧与力量,阻止悲剧降临在她们身上。”这是全知视角的叙述,在短短的文字中,视角发生了两次变换——由靖子的内心活动转向石神的内心活动,转换自如。再如《解忧杂货店》第一章,三个人误打误撞进入废弃的杂货店,此时东野圭吾以全知视角介绍杂货店的内部布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厨房,地上铺着木地板……还有一个壁橱,不过谁都没兴趣打开。”这段话读过去,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三个年轻人在杂货店翻翻找找的场景,并且“谁都没兴趣打开”,简洁明了地表现了三个年轻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担心恐惧。这就是全知视角的魔力,如同一个向导,带着读者居高临下看遍全貌,由表及里由细致的场景描写到内心活动,无一死角。

(二)内视角的多样化运用

个人视角明显存在限制,无法以全知视角纵观全局,所以,小说里必然产生视线死角,出现“空白”。如果空白与案情有关,悬念便从中产生,读者的求知欲将极大程度地提高,所以,内视角的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理作品的创作。《变身》这一小说提到了脑移植,角色有成濑纯一、医生堂元博士、主人公恋人叶村惠等,不过整个主体仍然站在成濑纯一“我”的视角上。其中,“我”出于保护一位小女孩,遭遇劫匪京极瞬介的攻击,被枪械直接击中脑部,而脑神经专家堂元博士则第一次尝试活体脑移植,不过,并未告知“我”运用了劫匪的大脑。基于此,“我”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情况下,迎来了新生。固定内视角阐述,一直遵从“我”的视角,尤其是能够深入掌握“我”的心理活动。从逐步体会个人身体以及心理的波动开始,以及之后迈入难以控制的暴力行为,“我”的问题以及诧异都暴露出来。

读者获取这一讯息后,会深入思考为何会存在这一变化,自己移植的大脑究竟为何人所属,且移植后,思维是否和原主人类似,是否具备方法来应对这一情况,相关问题都体现了成濑纯一的困惑,同样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并且,由于“我”的视角存在限制性,一系列疑问成为了悬念,提高了读者的求知欲。

三、东野圭吾小说的叙事特点

时间的“交错”:利用线性的形式由过去至当下再迈入未来,存在不可逆的特征。东野圭吾以前的小说《放学后》《嫌疑人 X 献身》在案情发展的前提下,选择平铺直叙的方式,时间也体现为单向流动,从时间处理方面过于老实。对比之下,《白夜行》以及《解忧杂货铺》关于时间的处理更复杂,或者能够将其理解为一种“狡黠”的概念。在《白夜行》和《解忧杂货铺》的叙事阶段,作者凭借穿越、并行等各种方式,有意对时间进行了特殊的处理,使得叙事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时间“倒错”。

从“错乱”里标注时间:如果持续倒腾时间,使其发生断续、闪回,或者以穿越等形式变化,则读者或许产生“错乱”的体验且完全迷失。所以,东野圭吾务必要将有意的时间倒错进行一定的控制,即实现收放自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其最关键的方式在于,把故事时间多次和历史时间进行对比,凭借历史时间的标记以及刻度来给读者揭示目前所在的时间位置。从《白夜行》《解忧杂货店》的情况来看,作品里的故事时间基本存在虚构的特點,不过,虚构的故事时间又被作者投入到更大的历史时间的背景体系之内。需要明确的是,其中的历史时间具有真实性,属于日本社会出现过的现实,还有一些能够和真正的世界历史形成对应。《白夜行》的事件背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而后在90年代落幕。《解忧杂货店》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2012年结束,总计40年。两个作品的故事均建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之中。

四、结论

时间存在不可逆的特点,不过,叙事文学里的时间能够实现折返或者变化。东野圭吾的叙事充分展示了时间处理的精妙。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电工专业的学术经历存在联系,受到了工科思维的影响。不过,“回到过去”属于人类最常见的理想,也为作家打开了想象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天如.东野圭吾小说的悲剧魅力解读——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视角[J].飞天,2020(12):136-140.

〔2〕林珍慧.论东野圭吾《圣女的救济》中真柴绫音的“善恶”之变[J].名作欣赏,2020(33):103-106.

〔3〕卢筱妍.东野圭吾作品当中的恶女形象分析[J].青年文学家,2020(30):91-92.

〔4〕许清泠.人性的善恶与灵魂的救赎——解读《嫌疑人X的献身》的影视改编[J].剧作家,2020(05):136-137.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曼奴·彭达莉小说《班迪》的女性叙事策略
浅谈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