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机械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2020-07-04 12:37于立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政策支持机械行业内涵建设

于立辉

摘 要 当前吉林省机械行业中等职业学校围绕本区域支柱、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生源数量逐年减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不高、家长和社会认可度不高、产教融合机制不够健全、学校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支持缺乏等问题,需要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行业组织也应积极发挥桥梁引导作用,企业要转变观念并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应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关键词 机械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吉林省;政策支持;内涵建设;企业参与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4-0020-05

吉林省作为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一直是其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支撑机械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吉林省机械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全面了解机械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课题组对吉林省部分中职学校及合作企业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机械行业中等职业学校均能够围绕本区域支柱、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但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解决。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学校分布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机械行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吉林省开设机械类专业的中职学校数量较多。截至目前,吉林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13所,其中开设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119所,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38.01%,且大部分分布在长春、吉林两个地区,见图1。

(二)生源数量情况

长期以来,吉林省中职学校为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比较吉林省的机械类相关专业在校生、当年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状态基本趋于稳定,见图2、图3、图4。

(三)专业设置情况

从全国机械产业结构来看,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机械类相关专业涉及18个。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机械类相关共涉及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焊接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7个专业,占全国机械类专业总数的38.89%,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类。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机械类相关专业占比情况:机电技术应用占28%,数控技术应用占22%,焊接技术应用22%,汽车制造与检修占11%,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占6%,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占6%,模具制造技术占5%。

(四)就业岗位情况

企业中的岗位一般有5种:直接生产类、职能保障类、经营管理类、工程技術类、辅助类。当前,吉林省机械行业中职学校毕业生主要面向操作类岗位,技术岗和辅助生产类岗位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在中外合资、独资企业操作类岗位占的比例更大,见图5。

(五)职业技能情况

机械类企业专业职业技能等级主要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吉林省目前中职毕业生中,初级工和中级工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非常大,而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数量占比很小,见图6。这说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劳动者整体素质亟需提高;同时也说明中职毕业生专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情况

(一)动态调整专业

围绕产业办好专业,吉林省各中等职业学校均紧贴产业、企业和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建立学校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从2015年起,在对学校现开设的19个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实施专业设置布局调整,拟保留数控技术应用等14个专业,撤销机械加工技术等5个专业,新增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特种加工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8个专业。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物质载体。近几年来,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加强校内机加、电气、汽车、焊接、信息、道桥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模具制造、数控机床维修、柔性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电机检测与维修、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拆装、网络建设与维护、网络工程、物联网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等实训室;积极利用省、市有关政策,校企共建服务装备制造业并覆盖机、电、汽等专业大类的具有教学、生产、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在省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

吉林省区域内中职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在2015-2017年就有焊接技术应用等9个专业与10余家加工制造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必由之路,各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双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引企入校、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形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汽车专业在2015年引入长春悦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建博世汽车检测与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数控专业引入长春德尔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共建模具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2016年,锻压技术专业依托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国外引进的铝锻、铝铸锻生产线,校企合作开展锻压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校还在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中选择2~3家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以及技能导师工作室,促进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

(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对与本专业相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完成该任务的工作过程及所需的职业能力,将相互关联的职业能力进行归纳、整理,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最后将学习领域转换成各门课程,并将各门课程依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进行科学序化与有机补充,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制订专业课程标准,将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充实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保证学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二是重视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足、开齐、开好教育部规定的中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融通与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综合素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从2018年秋季新生入学起开设艺术课。三是对接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和岗位要求,加大实习实训比重,2018年实践教学时数达到总学时的70%(含理实一体教学时数)。四是探索“1+X”证书改革。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中,将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直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五是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依托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实施“2+3”、五年一贯制等学制贯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试点,进一步修订完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突出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工学比例、课程内容、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贯通,构建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通过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建设由行业企业技能大师作指导、专业带头人作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作支撑、行业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作支持、90%以上是“双师”的专业教学团队。围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实施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和“一帮一”“师带徒”等方式,发挥专业带頭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传、帮、带”作用,带领更多的青年教师通过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培训以及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等途径,切实提高“双师”素质,学校呈现出教师乐于进取、学校乐于搭台的教师成长和谐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数量逐年减少

目前,由于适龄生源数量的减少、高中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第三产业类相关专业的兴起等原因,机械类中职专业生源日趋减少,招生难度逐渐加大。学生录取分数基本没有要求,近零起点教学,教学质量逐年走低。另外,随着吉林省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生源结构也发生变化,农村生源的比例在逐年降低[1]。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不高

随着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职业岗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吉林省为例,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械行业企业特别是加工技术类企业在传统职业岗位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模具制造、数控机床维修、柔性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电机检测与维修、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拆装、网络建设与维护、网络工程、物联网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等新兴职业岗位。吉林省各中职学校虽然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但是从目前来看,传统专业还占绝大比重,与地方新兴产业的契合度不高[2]。

(三)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度不高

与普通教育相比,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偏见。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普遍低于普通高等学校,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机械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多数集中在一线操作工岗位。这些问题助长了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社会认可度降低。

(四)产教融合机制不够健全

虽然吉林省属于重工业省份,但是在历经国企改制之后,机械类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断增加;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主要以招工为主,缺乏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大多数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再加上政府推进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校热企冷”现象仍然明显[3]。

(五)学校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产业变革的加剧,中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出现了失衡,现代服务业等“短、平、快”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机械类专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学校专业设置无法与新兴产业一一相适应,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教学在人事制度上还存在壁垒,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六)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支持缺乏

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经费和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招生市场秩序混乱,政府部门缺少有力的调控手段和约束机制。校企合作的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4]。

四、对策与思考

(一)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第一,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专业办学基础好、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校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重点打造机械类优势特色专业和学校。第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整合,根据各校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合理布局学校开设专业,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投入。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机械类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使中等职业学校和中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提高,吸引优质生源就读相关专业。第四,落实“职教20条”要求,政府应给民营企业相应优惠政策,提高机械类中小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二)行業组织应积极发挥桥梁引导作用

一是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搭建多方合作平台。通过搭建合作平台、联合开展活动、建立和完善行业职业教育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等,为中职学校的发展创造开放的空间。二是发挥行业组织的指导引领作用,指导中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机械行业组织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制定机械行业职业教育重点观测专业(方向)建设指导意见,为行业中职教育做好专业结构调整的顶层设计。同时,定期组织机械行业、中职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和专业研讨,开展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和服务对策研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夯实基础技能人才培养地位[6]。三是开展各类质量提升活动,促进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开展行业技能大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把技能大赛真正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结合。充分发挥行业技术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加强行业特色教材建设,服务教学质量提升。四是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工匠之师。行业组织要发挥行业优势,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研究探索提高行业职业教育师资专业素质的新方法。

(三)企业应转变观念,全方位参与

首先,企业需转变观念,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企业应积极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同时,校企双方要做好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校企合作真正实现招生和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其次,企业要发挥人才优势,助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企业要发挥能动性,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积极建立“教学—互学—共学”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学校要去企业探究新方法,让学校和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7]。最后,企业要把中职毕业生纳入招聘范围,让中职生为企业助力。企业应根据生产需求,合理制定用工方案,将各级各类人才用在适合的岗位上。

(四)职业学校应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一是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基础办学条件,提高校园管理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化水平,推进学校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三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培养劳模、工匠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四是以产业升级改造和提高服务经济发展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和课程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和课程,提高中职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五是以学生为本,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为全体学生服务。构建适合学生发展、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广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六是以教师为本,搭建教师学习、科研、实践成长的三个平台,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8]。七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好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工作。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主线,扎实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各项工作,加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

参 考 文 献

[1]崔胜男.职业教育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J].时代农机,2016(9):152-154.

[2]韦宝畏,冉昊.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耦合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7(10):59-62.

[3]罗汝珍.“中国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8(5):25-29.

[4]黄小东.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9):1-4,10.

[5]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6]关于印发《吉林省职业教育服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8-06)[2019-12-05].http://jyt.jl.gov.cn/zwgk/wjtz/zyjy/201908/t20190806_6023147.html.

[7]杨洁萍,尹冬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17-18.

[8]孙承信.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与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196-197.

Research on Solutions to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achinery Industry in Jilin Province

Yu Lihui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entering on the sustentacular, advantageous, feature and strategically emerging industries, combining with the schools own advantages, have made a certain of achievements in reform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s well as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and training condition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not high degree of conformity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low degree of recognition from parents and society, the unsound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schools lacking development power, and the lack of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o give full policy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bridges and guides, for the enterprises to change their ideas and participate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an all-round way, and for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achinery industry;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Jilin Province; policy suppor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Author  Yu Lihui, professor, special-grade teacher, Principal of Changchun Mechanical Industrial School (Changchun 130051)

猜你喜欢
政策支持机械行业内涵建设
宜宾市机械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核心竞争力升级
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研究
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的政策支持及使用管理
煤炭污染治理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中国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2009年度国际展览信息
机械行业完成总产值1.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