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灶台

2020-07-06 16:38孙利芳
牡丹 2020年9期
关键词:灶台红薯爷爷奶奶

孙利芳

母亲出嫁时刚满二十岁,我父亲在家里是长子,姊妹六个,连爷爷奶奶全家九口人,最小的四叔才八岁。我母亲在娘家是最小的宝贝女儿,嫁给父亲后,母亲一下子从家里的娇闺女上升到长嫂如母的角色。爷爷奶奶身体不好,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一下子压在母亲瘦小的身躯上。母亲每天要做九个人的饭菜,还要下地干活,晚上给一大家子纺线、织布、做衣服、做鞋子。那时候物质生活条件非常艰难,白面只有过年时才舍得吃,平时能够充饥的只有红薯。一大家子每顿的饭菜量也很惊人。为了让正在长身体的弟弟妹妹吃饱,妈妈每天中午都要擀红薯面条。

红薯面不比白面有韧性,纯红薯面擀面条散、糟、容易断,不容易成型,面太软粘到一块,面太硬又推不开,面揉的力度不到,下到锅里就成了一锅烂面糊糊。母亲刚开始和面,不是软就是硬。为了把红薯面擀得劲道滑顺好吃,妈妈想尽了办法,实践了很多次,先用响水(快要烧开的水)烫面,再加入一些白碱面和少量的盐让面劲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亲终于擀出了既劲道又滑顺好吃的红薯面条。妈妈一锅一锅给全家老小下面条,把全家都侍奉好了,母亲才抹把汗,自己胡乱扒拉两口,又忙着下田干活。

那时烧的是柴火,常常烟熏火燎,一屋子黑烟,每做一顿饭,母亲的脸上头发上全是烟灰,也常常呛得直咳嗽。母亲是个有心人,不断改进着家里的土灶台,用泥巴让父亲帮忙垒了两个灶肚相通的灶台,主灶肚旺火烧饭,余火会流转到相通的另一个灶肚子,用来烧热水备用或者热馒头用,而且也解决了出烟的问题。烧柴时母亲又积累出一套好经验,摆放柴火时围着灶肚圆圈摆,中间留个大圆心,用母亲的话叫“做人要实诚,烧火要虚心。”

长大了我才明白,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柴火摆的太实,缺乏氧气就会燃烧不充分,冒黑烟而且火不旺,只有摆成虚心的,才能让氧气充分进入,燃烧更充分火才更旺。母亲虽然讲不出科学的大道理,却也用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了真理。

村里的乡亲看我家的灶台好用,纷纷请母亲和父亲帮他们垒灶台,母亲来者不拒,乐呵呵地帮东家西邻垒灶台,乡亲们的关系亲的就像一家人。

后来,因家乡开发了煤炭资源,家里才告别了柴火,用上了散煤灶台。母亲不但琢磨出怎么样掺黄土煤烧得更旺,怎么样封火既不会灭火又节约煤炭资源,怎么样捣火才能让煤更快更好地燃烧,母亲还别出心裁充分利用资源,设计出更为称奇的土灶台。母亲在主灶肚的两侧,各垒了两个灶肚,充分利用主灶肚的余热,一个用来给我们烤棉衣,一个用来烤筋红薯或烤馒头。

记得那时,每天晚上,妈妈把我们的棉衣放进左边的灶肚,把蒸熟的红薯放在灶台右边炕肚里。第二天早上,我和哥哥上早自习时,从左炕肚里取出来的棉衣温暖的就像母亲的手;从右边炕肚里取出来的红薯经过一夜的温烤,热乎乎的,外焦里嫩,还筋道得很,在寒冬还带着点点星光的早晨,拿着暖暖的烤红薯上学,一边走,一边吃,一边暖手,那温暖的、香香甜甜的滋味一直伴我成长,伴我度过虽生活清苦但精神快乐的童年。

就这样,母亲一直用自建的土灶台为全家做大锅饭,喜送大姑二姑出嫁,帮二叔三叔四叔弟兄几个全部结婚成家,并一直侍奉爷爷奶奶,为爷爷奶奶养老送终。

再后来,有了煤球火,更方便了,母亲再不用担心烧散煤灶台时,每到捣火的时候,煤灰满天飞,要用头巾包头发,要用塑料布把锅盖盖严实了,越来越干净的灶台让母亲做起饭来更加得心应手。

后来我外出求学,哥哥成家立业,再后来,母亲有了自己的孙子孙女。人们都说隔代亲,母亲对孙子孙女的爱更是骨肉情深,对孙子孙女几乎心疼到骨头缝里,每天一大早起床给全家老小做饭,打发侄子侄女上学,重复着当时照顾我和哥哥的时光。现在,侄子长大外出打工,每次回来总不忘给爷爷奶奶买好多好吃的东西,几乎天天打电话问候奶奶。侄女上学住校,每到周末回来,进门第一声就是喊奶奶,晚上还要跟奶奶一个被窝亲热。几个叔叔家的儿孙们也都爱赖着母亲的灶台,母亲只要做好吃的,就招呼着各家的小孩子们来分享,我们家的灶台从来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天都热热闹闹乐乐呵呵。

别人家的儿子一结婚就分门立灶,另外过自己的小日子了,我们家哥嫂侄子侄女一直跟母亲一块过着大灶台大锅饭的日子,几十年了婆媳从来没有红过脸,从来没有不和谐。我想这都归功于母亲善良宽容的美德,归功于母亲家和万事兴的家风,归功于我家一到饭点就满屋飘香的大灶台吧!

再后来,煤气灶代替了煤球火,母亲更加高兴了,说:“这煤气更快更省劲了,一大锅水一会就烧开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了!”

“芳儿,菜好了,快帮忙端菜!”母亲的呼喊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一看,母亲已经变戏法一样做了满满一大灶台的饭菜:青椒炒肉丝鲜嫩可口,小鸡炖蘑菇浓香馥郁,牛肉炖土豆香气四溢,清蒸大鲤鱼白嫩光鲜,韭菜炒鸡蛋黄绿相映,番茄拌粉皮红白娇艳,木耳拌杏仁黑白分明,拔丝红薯金黄焦脆,锅盔夹豆腐串老家口味,芹菜炒肉丝炸酱长寿面热气腾腾……

我笑着给母亲点赞说:“妈,您这手艺可以去开饭店了,瞧这四荤四素凉热搭配,真是家乡口味的一桌盛宴,馋死我了,咱们赶紧开饭吧!”

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举杯祝福母亲的七十大寿。我说:“妈,您可真幸运,跟咱们祖国同岁过生日,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幸福!等到您八十大寿时咱们再好好庆祝!”母亲笑得合不拢嘴,连连说:“光看咱家的灶台,都经历了五次变革,从烧干柴到烧散煤,再到烧煤球,烧煤气,现在又用上了干净高效的天然气,以前想都不敢想啊。不但灶台变干净了,吃的也越来越好了,从红薯面到白面,从玉米糁到大米饭,从吃糠咽野菜到鸡鸭鱼肉,从填饱肚子到美味营养,看看这满桌子好吃的,真是既营养又美味,你们说,现在生活这么美,我能不好好活着吗?我还等着抱重孙子呢!”

已经七十九岁的父亲也乐呵呵地说:“以前吃不饱,现在吃得好;以前穿不暖,衣服破了补一补,现在穿美观;以前烧柴烟熏火燎,现在天然气通到家门口,做飯干净还能自己在家洗澡。这几十年,你妈在咱家的功劳可是大大的,这灶台功劳也是大大的,这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听着父亲爽朗的笑声,看着母亲带着寿星皇冠,神采奕奕幸福的笑脸,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猜你喜欢
灶台红薯爷爷奶奶
时光的灶台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母亲的灶台
我的爷爷奶奶
蒸红薯,学一招
我的爷爷奶奶
坚强的红薯
老灶台
向爷爷奶奶致敬
老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