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兄弟的梅瓶

2020-07-06 16:38彭忠彦
牡丹 2020年9期
关键词:梅瓶汝州窑厂

彭忠彦,现供职于汝州市政协,出版有长篇小说、小说集、散文集、人物传记等10多部。

书案上立一只汝窑梅瓶,插一枝瘦梅;置一炉檀香;燃一盏红烛;放一杯淡茶;“天女维摩”朝云陪读,顾盼生辉。红烛摇曳多姿,花香挠耳扑鼻,茶香袅袅健脾,书香沁心润肺,檀香醒脑安神,梅瓶清丽秀雅、亭亭玉立。藏在梅瓶中的青瓷精灵不胜雅室温馨和浪漫的诱惑,倏然出阁,幻化一袭青衣玉女,怀抱盛满仙露般桂酒的梅瓶翩然飘来,目光如水,柔情笑望高士,高士恍如隔世。恰其时陪读的娘子款款而来,为其执壶续水,美若春园,目似晨曦,含情凝视高士。不知仙界人间,高士捧读的《道藏经》“哗啦”一声,飘然落地……

——这是苏东坡仙居惠州“朝云堂”,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一幕,我的想象而已。而想象中那只来自家乡的汝窑梅瓶,抓耳挠腮苦苦地困扰了我大半辈子的人生。

虽是想象,但想象就像棵幼苗,根须深深地扎进汝窑故乡丰腴的土地深处,一丝一缕吸收着祖祖辈辈散落在民间的汝瓷文化琼浆,营养补给着自己纤细柔小的身躯,岁月的轮回中渐成一棵地域文化的巨树,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东坡兄弟与梅瓶的传说故事,无疑是高高缀满枝头上最为丰硕的果实。

“梅瓶圆,梅瓶长,抱着梅瓶想娘娘。”耳畔忽然响起这首童谣,儿时窑乡的逸闻趣事,如开窑时瓷器“叮叮当当”开片的脆响,蹦蹦跳跳地飘来了——

家宅紧邻蟒川河湾的严和店窑厂,儿时的我哪一天不到窑厂溜达一圈,准会神不守舍。当然,最美好的时光是烧窑的夜里,守在熊熊燃烧的窑炉旁,听窑匠讲汝窑的故事。“孝女祭窑”“皇帝的龙床”“一碗富三家”“瓷仙女”等等。最抓挠人心的就是火炉爷讲的“瓷仙女”的故事。火炉爷生于汝窑世家,在所有的窑匠中,就属他肚里的故事多,也是窑厂讲故事的高手。不是我们这些乳香未千的孩童爱听他讲的故事,就连窑工大汉也特别爱听,尤其是外号“暖不热被窝”的走窑汉瓷片,自从听上瘾火炉爷讲的故事,不再走窑串场在我家乡的窑厂住了脚。火炉爷讲“瓷仙女”的故事时,就拿一只他仿烧的汝窑梅瓶,让我们摸让我们看。借着忽明忽暗的炉火,我审视梅瓶修长玉立的身材,抚摸光滑如玉的肌肤,情窦初开。火炉爷讲故事就像他烧窑,最会把握火候,把我们一个个捣弄得想入非非、晕晕腾腾、油煎火燎时他才开腔。火炉爷终于说:“这梅瓶可是一只美人瓶,也是一只宝瓶。不信你们试试,梅瓶里可是装着一个瓷仙女啊!”我们盯着火炉爷的嘴唇,生怕漏掉一个字儿。火炉爷看吊起了我们的胃口,这才正儿八经地切入了故事的主题。

很久年前,在朝内做大官的苏东坡受奸臣所害,被皇帝贬到汝州做官。太爷不浮漂,没有官架子,一到任就下窑厂去了。十里蟒川河,十里大窑厂。那时候老汝州的窑厂多如牛毛,可女窑主只有梅青一个,人都喊她媚娘。梅青那比仙桃还鲜的脸模子,比翠竹还苗条的身材,比凤凰还美的丹凤眼,比窑神还高的一手制瓷烧窑绝活,乖乖呀!太爷为她设计一款三足洗器型,女窑主把它烧出来后,各窑口争着仿烧,半死不活的汝窑一下子红火起来了。太爷有功,皇帝就下诏把他又请回朝廷了。不久,奸臣又陷害东坡作诗攻击皇上被打入了死牢。梅青知恩图报,救人心切,拿着窑乡请愿的“万人书”,怀揣着三足洗到京城去了。得信后的奸臣派人在半路杀害了梅青,夺走了三足洗。一年后东坡出狱,专程到汝州梅青家窑厂,在梅青丈夫的帮扶下,亲手拉坯制成了一只瓷瓶,并取名叫“梅瓶”。俗话说心诚则灵,这只梅瓶窑变成了一只通灵的宝瓶,一辈子陪着主人流放天涯海角。每到一处,装在梅瓶里的瓷仙女就跳出来了,眨眼的工夫,四盘一火锅,热腾腾的白蒸馍就端上来了,日子过得很是舒坦。奸臣听说了,又把他发落到南方一个寸草不生的孤岛上,可是有宝瓶在,他的日子照旧过得滋润。很多年过去了,东坡老了。一天深夜,他对陪读的瓷仙女说,叶老归根,我要死葬家乡的峨眉山下。瓷仙女说你闭上眼睛随我来,说着就变成了一只大鹏鸟,驮着东坡飞回汝州郏城的小峨眉山。东坡往下一看,小蛾眉山和家乡的峨眉山一模一样。东坡死后家人把他葬在了小峨眉山下……

年幼的我那时候对东坡是哪里人并不上心,只巴望着也拥有这样一只宝瓶,吃喝不愁,美女伺候,享受荣华富贵。有一天,厂长发现样品室里放的一只天青釉梅瓶不见了。厂长忙问拿钥匙的火炉爷,火炉爷稍一愣怔,就向歇班的瓷片住处跑去。果如所料,光棍汉瓷片正抱着梅瓶,笑吟吟地酣然入梦……

“大白天搂着花瓶想仙女——空喜一场”,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件趣事。

吮吸着汝窑文化的乳汁长大成人,我带着对梅瓶故事的拷问走出了故乡。

梅瓶出现于唐代,在宋代形成经了经典器型。但梅瓶这个称谓的记载,最早却出现在清代晚期《陶雅》《饮流斋说瓷》中。《饮流斋说瓷》中说:“梅瓶,口小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其实在唐代,梅瓶被叫做“瓶”“壶”“坛”等,到北宋时除仍沿用上述名字外,还有个名字叫经瓶,皆为当时装酒的器皿。叫经瓶与宋代的讲筵制度有关。所谓讲筵,就是选择一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给皇帝讲授四书五经。所以讲筵也叫讲经。讲筵结束之后皇帝要设宴招待讲学和陪学之人,无酒不成席,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叫“经瓶”。

读经研史,发现源于本土瓷文化中的传说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同历史的记载有着潜在的血脉联系或关联的影子相随,只不过被神化和演绎罢了。史书记载苏东坡并没有担任过汝州的知州。宋元丰七年(1084)东坡由黄州量移汝州担任团练副使,在金陵拜会老丞相王安石后,晓行夜宿,长途跋涉,幼子苏逐在颠簸之苦中夭折,东坡向皇帝上《乞常州居住表》称,赴任途中全家都得了重病,一个儿子天亡了,路费也用完了,此时离汝州尚远,希望能让他在常州居住。后來,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苏东坡虽然没有到汝州上任,但一生至少五次途经汝州,并在汝州停留游乐,这些由他留下的诗词和文章可以佐证。倒是他的弟弟苏辙的确在汝州做过知州。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56岁的苏辙因“以汉武比先朝”之罪,从正二品右丞相降官至从四品,贬任汝州知州。苏辙到任后适逢汝州大旱,百姓一片恐慌,解决干旱,稳定民心是当务之急。苏辙一边动员汝河沿岸百姓引汝河水抗旱,进行生产自救,一边带着官员在州衙后花园设坛祭祀社令神和后土神,并亲自撰写和宣读祈雨文告。著名的《汝州谢雨文》与《嵩山祝文》,同收在《苏辙集》中。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苏辙的诚心真的撼动了苍天,祈雨三日后汝州终于普降大雨,解除了旱情,百姓齐颂新任知州敬天爱民的无量功德。随后,祈雨文告被镌刻在望嵩楼的“致雨亭”中。同年六月,苏辙正在汝窑发展上彰显身手时,朝廷下诏《苏辙降官知袁州制》,以“援引狷浮,盗窃名器”之罪,再贬苏辙至袁州。这一年闰四月,苏辙刚好在汝州任职三个多月。

天涯流放无所倚,唯抱梅瓶暖心扉。辛巳7年(1101)6月的一天,在常州,暴病躺在床上的苏东坡,怀里抱着那只心爱的汝窑梅瓶。连年来不断贬宫的遭际烟云一样卷来:1094年4月,苏轼自定州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1097年2月,62岁的苏东坡远谪海南,苏辙远谪雷州。5月,兄弟两人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6月东坡渡海,兄弟二人于海滨分手,遂成诀别。彼时,兄弟二人隔海相望,含泪唱和。1098年,苏东坡贬官儋州。章子厚遣董必查访广南西路,把东坡逐出宫屋。苏轼只好在城南买地筑屋,以避风雨。1100年5月,苏轼量移廉州。6月渡海,7月至廉州贬所。9月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苏轼度岭北归。正月抵虔州,5月至真州,瘴毒大作,病危,停驻常州。漂泊贬官路,仕途何凶险。苏东坡无论贬官何处,道路何其曲折漫长,生存环境何其艰难恶劣,他始终把那只梅瓶携带在身边,不弃不离。无数个漆黑孤寂的夜晚,他常常看见藏在梅瓶里的女神悄然飞出,向他翩然飘来,一袭青衣,目光如炬,照亮和温暖着暗淡孤凄的流放岁月….

1101年7月28日,在常州——苏东坡与世长辞,梅瓶从他的胸脯上悄然滚过,缠缠绵绵地滑落到了一边……崇宁元年(1102)闰6月,闲居颍川的苏辙葬东坡、王闰之于郏城小峨眉山下。安葬那天,汝窑大小作坊内空无一人,窑乡人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参加汝窑功臣、一代才子的葬礼。据说入殓时,苏辙特意把那只梅瓶放到东坡怀内,一道青光闪起,妩媚青衣仙女从瓶内钻出,裙裾飘飘,驮着东坡翩跹飞升了太空……

现在,我还是回到现实,再度站在汝瓷博物馆的梅瓶前。尽管我还没有找到东坡制瓷汝窑梅瓶的史料和依据,但梅瓶——困扰我大半生的疑惑已悠然释怀。在汝窑的故乡,千千万万和我一样钟情于汝窑和才子的普通人,骨子里认定无疑的是东坡制瓷梅瓶的故事。名窑名匠名器,高士高风高艺,曾经生活在汝州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苏轼兄弟,注定是要创造一款汝窑的经典。才子爱美人,高士爱名器,而那个才高八斗、一生洒脱不羁的乐天派苏东坡,缘定汝窑,情系瓷女,必在窑乡留下一段风流佳话。

我把目光再次聚焦陈列在汝窑博物馆内的汝窑梅瓶身上——她或许就是东坡设计拉坯的那只汝窑梅瓶,其造型淳朴秀美、挺拔俏丽,开一代之范式,形一代之风尚。苏东坡集儒释道于一身,把三者暗合的平淡、幽玄、质朴之美学,体现在儒雅精致的生活情趣,并反映到制瓷上。因此,东坡设计拉坯的这只汝窑梅瓶,不像汉唐时代的梅瓶,线条雄浑而饱满,充满霸气的张力,而是內敛中的清秀,雅致中的柔美。

感谢随行的梅瓶造型研究学者李黎先生指点,我领略了梅瓶经典器型的美学特质。这只汝窑梅瓶的瓶身经腹部而下的线条,到足部看起来反向外撇,这一微撇又使直线不直、内弧变外弧,不仅使落地面积增大,更有利于站立,而且更增加柔美之态,远远看来,瓶口好似人的头部,瓶身恰是人身。“高雅趣味的追求,也是美化器物的一个要素”。苏东坡是一代书法宗师,他把书法线条的美学技巧,高超的体现在梅瓶设计和制作中。口颈部作为起始线条,转折短挫,好像书法中起笔时顿挫逆峰一样,蓄势待发。紧接着匀力弧形而下,过最宽处缓慢变直而内收,此时肩腹部的曲直对比增加了瓶体的支撑力,展示挺胸拔背的风姿,达到了强化瓶身挺括修长的目的。到胫底足部时那条直线微向外撇,更增添了女性的柔美。此时的外撇不像明清梅瓶那样明确的呈“s”形,更像是书法行笔到末处稍顿而回峰的收笔,干净利落。整个线条张弛有度,连续贯通,浑然一体,上柔下直的线条不仅刚柔相济,而且使梅瓶高耸挺拔,丰满而灵动。

听着专家的解读,我想起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的话,“苏东坡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荡不羁,是千百年来望之不及的高士。”是的,苏东坡天才横溢,神完气足,在中国艺术上,尤其是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独创一派。梅瓶本来只是一只普通的酒瓶,宋代的工匠们在制作梅瓶的时候,把握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原则,而苏东坡的梅瓶设计制作,大胆创新和创造,就像他创造的气韵生动的中国文人画一样,重点突出和彰显了梅瓶的美学韵味,赋予汝窑梅瓶造型挺秀、俏丽的女性特征,放大其美学意蕴,把其观赏和审美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当苏东坡在唯美的梅瓶内,插入寄托怀思、代表高洁和明志情操的梅花时,梅瓶的审美属性和文化内涵远远大于其实用功能,梅瓶从此完成了从实用到观赏审美功能的华丽转身。

落笔惊风雨,真神仙中人。苏东坡诗、书、画艺术超群,清新美妙的诗词,神味醇厚的书法,气韵生动的画幅,无不律动着节奏的美感,饱含着美学的仙露。如此旷世奇才倾情设计制作的梅瓶,焉能不成为经典而传流后世?

我又一次端详展柜中玉立的梅瓶,瓶型端庄秀雅,线条柔美,过渡柔和,刻条流畅老练,收放自如,渗透着幽美和含蓄,蕴含着古朴和大气,诠释着雍容和典雅,实为汝窑传世之珍稀也!我的视点随着梅瓶的轮廓线慢慢移动,此时犹如在欣赏苏东坡那首声情并茂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心情是多么的舒畅和愉悦!

这首词是苏东坡写给情同手足的弟弟子由的,也是写给汝窑梅瓶的,更是写给装在梅瓶里的仙女的。不是嘛,你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责任编辑 杨枥

猜你喜欢
梅瓶汝州窑厂
梅瓶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钧瓷梅瓶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汝州老城区O-13-03地块详细规划对景观设计的控制与引导分析
汝州:五年历程谱华章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