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侧切牙乳尖牙融合伴继发恒牙融合1 例及相关文献回顾

2020-07-08 09:30王东旭张敏英马立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牙列切牙恒牙

王东旭 张敏英 马立亚

072350, 保定市唐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融合牙是2 两颗牙的牙本质融合在一起而出现的牙体结构异常现象,在口腔科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其融合的位置呈多样性,且对乳牙列、恒牙列都存在影响,易造成乳、恒牙列错颌畸形的发生。临床上,仅靠口腔检查,其与双生牙、结合牙较难区分。笔者检索了大量国内外关于融合牙的相关报道及文献,对其进行回顾,并结合临床发现的1 例乳侧切牙乳尖牙融合伴继发恒牙融合的特殊病例来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融合牙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李某某,女性,8 岁, 因下颌前牙间隙过大前来我院正畸科,要求治疗。查体见:患儿替牙列,31、 41萌出, 41冠偏远中, 31-41间隙约3 mm, 72缺失, 32未见。 82、 83融合牙伴龋坏,叩诊(-),冷热诊(-)(图 1~2)。为明确患牙情况,加查曲面体层摄影示: 32缺失,42、 43冠融合,牙根形成约根长1/3。初步诊断: ① 牙列不齐; ② 82、83融合牙; ③ 42、43融合牙; ④ 32缺失(图 3)。

2 讨 论

2.1 融合牙与双牙畸形

融合牙是指两颗牙的牙本质融合在一起,牙冠可发生融合或不融合,是口腔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情况下,融合的两颗牙都保留独立的髓腔根管形态[1]。在临床上, 与融合牙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有双生牙和结合牙。双生牙是指由一个内向的凹陷将一个牙胚不完全分开,形成两个牙冠相连,或一个牙冠被一个小V型凹陷分成两部分的异常牙,由于其本质为单颗牙齿,所以通常为单根管或单髓腔,双生牙形态较正常牙大,且唇面多有纵行沟存在[2]。结合牙是指发育完成的两个牙,借根部牙骨质连接在一起。 3 种牙齿在临床中,仅通过口腔检查较难区分,但通过X线检查,如果两颗牙齿牙冠分离,仅有牙骨质连接在一起,且X线片显示牙本质无连接时,我们可以较容易的诊断为结合牙,但是由于融合牙和双生牙都存在牙骨质、牙本质的连接,在临床和X线检查中,分辨都存在很大难度,如何正确分辨融合牙和双生牙,一直是口腔学者研究的话题。Puy等[3]主张根据X线片上2 个牙相连接的部位分类诊断,但这种区分方法未考虑到牙数的改变,而牙数的改变却对牙列存在着较为深远的影响。Shafer[4]、Ruprecht[5]则单纯以牙列的牙数进行考虑,即:当将融合牙或双生牙计数为一时,牙列中牙数量缺少即为融合牙,反之则为双生牙,虽然该方法在融合牙治疗上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融合牙、双生牙发生机制不同,故该方法的准确性仍存在争议。目前,对于如何精确区分融合牙和双生牙,尚无明确定论,故有学者为避免因学者间观点不同造成的误差而常直接采用“双牙畸形”的概念来取代融合牙、双生牙的概念。

图1 口内正面像 图 2 口内冠状位像 图 3 曲面体层摄影

2.2 病因

关于融合牙的病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是遗传、外伤、辐射、微生物,细菌,梅毒螺旋体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牙胚发育异常所致[6-7]。也有学者认为是现代社会过多精细食物的摄入,导致咀嚼器官受到的刺激不足,牙齿退化所致,而乳牙融合牙仅仅是出现在乳牙列的一种牙量减少的表现[8]。还有学者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认为融合牙主要发生于前牙区,可能是由于乳牙牙弓较短,前牙区相邻的牙胚较靠近,易局部受机械压力压迫所致[9]。有报道发现SHH(sonic hedgehog) 基因突变可导致单个正中上颌中切牙综合征 ,其主要症状是双上中切牙融合为一颗中切牙,同时还伴有鼻发育畸形、身材矮小、前脑无裂畸形、智力发育障碍等[10]。所以,全身系统性疾病亦有引起融合牙发生的可能。

2.3 发病率

2.3.1 地区与种族差异性 Tasa等[11]于2001年对之前融合牙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发现亚洲融合牙发生率为1.2%~5.2%,平均发生率为3.53%,而欧洲融合牙发生率仅为0.53%,认为融合牙的发生率与地区有一定的关系。在我国,很多口腔学者对各地融合牙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差异较大。程睿波等[9]对沈阳市4 286 例学龄前儿童乳牙融合牙进行调查分析,统计融合牙发生率为 1.52%,结合文献报道提出我国南方地区融合牙发生率高于北方地区的设想,石四箴等[12]报道上海市乳牙融合牙发生率为2.31% ,吴华等[13]报道北京高校为0.22%, 蔡奇等[8]报道江苏地区为0.69%,刘英齐等[14]报道河北省邯郸地区为2.16%,周妮等[15]报道昆明为2.73%,赵村妹等[16]等对哈尔滨市太平区报道为2.31%。所以本研究认为目前统计数据尚不能完全支持上述设想,该设想尚待进一步数据验证。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同种族人即使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其融合牙发生情况类似。其普遍规律为黄种人融合牙发生率要高于白种人,亚洲地区融合牙的发生率高于欧美。在美国,印第安人融合牙发生率高于白人,证明了融合牙的发生发病与种族的相关性。

2.3.2 性别差异 大部分国内外报道融合牙的发生率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在国内,刘英齐等[14]对邯郸3 982 名2~6 岁儿童融合牙调查时发现男性44 人47牙,发生率2.01%,女性42 人46牙,发生率2.34%,总发生率2.16%。吴华等[13]对6 453 名17~21 岁青年人检查中融合牙14 例,其中男性6 人,占全部男性的0.20%,女性8人,占全部女性的0.23%,男女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即融合牙的发生与性别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有日本学者研究显示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差异显著[17]。

2.3.3 牙位差异 融合牙发生的位置根据地区、种族的不同而略显不同。有文献报道,在日本,乳中切牙与多生牙、乳侧切牙融合多见,占全部融合牙的61.9%,而中国、欧美以乳侧切牙和乳尖牙融合多见。我国相关研究发现,融合牙的发生中,乳牙要高于恒牙,下颌高于上颌,其中发生最多的为下颌乳侧切与乳尖牙融合,其次为乳切牙与乳侧切牙融合,上颌乳切牙与乳侧切牙较乳切牙之间融合发生率稍高,位于第三位。刘英奇等[14]研究发现,下颌融合牙占全部病例的91.86%,其中下颌乳侧切与乳尖牙融合占56.98%,乳切牙与乳侧切牙融合占34.41%,上颌乳切牙与乳侧切牙占7.53%,乳切牙之间融合仅占1.08%。王军辉等[18]对西安市3 488 名儿童检查发现,下前牙融合占全部融合牙的91.18%,其中乳侧切牙与乳尖牙融合占56.76%, 乳中切牙与乳侧切牙融合占32.43%。在恒牙融合牙相关报道中,一般为两牙融合,三牙融合报道较少,单侧多于双侧,上下颌均发生者少见,但可发生于正常牙与多生牙之间,如吴志芳等[19]报道双侧下颌恒前牙与多生牙融合1 例,王艳开等[20]报道的上颌侧切牙与多生牙融合1 例,李宁等[21]报道下颌第二磨牙与多生牙融合1 例, 陶丹等[22]在研究中亦发现上颌高位阻生第三磨牙与多生牙融合1例等。但以上病例不排除有将双生牙作为融合牙统计的可能。在相关报道中,多为乳牙融合、恒牙融合、正常牙与多生牙融合、双侧或上下颌同时出现牙齿融合等病例,但未见乳牙融合,继发恒牙亦发生融合的病例报道。本病例提示在乳牙发生融合时,亦应警惕恒牙融合,导致牙齿萌出障碍、牙列不齐的可能。

2.4 融合牙的危害

2.4.1 对乳牙及乳牙列的影响 融合牙对乳牙及乳牙列均有不良影响。融合牙的融合线处是龋病的易感部位[1]。周妮等[15]在对昆明3 116 名儿童乳牙融合牙调查中发现融合牙龋坏共16 例,占全部融合牙总数的16.16%,其中12 例发生于下前牙区,龋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同颌对侧同名牙。同时,融合牙宽度较未融合牙小,这就导致了乳牙列长度、宽度均有所缩短,研究发现,融合牙一侧的末端平面均呈近中型,而这直接导致未来的恒牙出现近远中向的错颌畸形。

2.4.2 对恒牙及恒牙列影响 乳牙融合牙极易造成继发恒牙的缺失[18]。刘英齐等[14]报道,乳切牙与乳侧切牙融合,继承恒牙缺失占41.03%,乳侧切牙与乳尖牙融合,继承恒牙缺失37.74%,共计统计总数的39.13%,且缺失牙多为侧切牙,这直接导致了牙列咬合关系的紊乱。同时,正常牙融合后,融合牙的牙冠宽度小于2 颗正常牙之和,而当多生牙与正常牙融合时,牙冠宽度大于正常牙, 2 种情况都可导致Bolton指数的不调,从而出现牙列拥挤或牙齿散隙[23]。且恒牙融合牙的发生单侧多于双侧,这就导致了中线偏斜的出现,有研究报道,单侧融合牙发生时,中线偏斜率高达91.67%。

猜你喜欢
牙列切牙恒牙
微种植钉在上颌唇侧易位阻生尖牙导萌中的应用
牙列间隙患者正畸与修复治疗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在牙列缺损合并牙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骨性Ⅱ类均角成年患者上颌中切牙与切牙管位置关系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人为什么要换牙?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调皮的牙齿
简化生物功能性义齿修复牙列缺失的临床效果评价
38例切牙管囊肿的X线三维影像学分析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