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二题)

2020-07-08 09:47葛道吉
飞天 2020年7期
关键词:武汉

葛道吉

逃 离

“春节能不回来看望老人吗?”

李洱这句话,不仅仅是告知他回了老家,还说明古老文化的春节意义,更隐藏着有亲情在,天经地义的敬老。回家即是自然。

家乡已在期待,很多人盼望着能有一套签名的珍藏版。不巧的是,小城三家新华书店都没有了《应物兄》。网购业已停止,谁会不知道春节的力量呢?

想到老朋友成文,北京布克思文化传媒公司的成总,济源人,正在家乡筹办济源布克思分公司,专营图书,很快拿出20套供签名送人用。其实,大量的读书人早已买到了《应物兄》,能签上名更是完美。几个乡镇、局委已把《应物兄》作为文化礼品;这样奖励先进工作者,或者朋友间互送学习,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静等签名,这对李洱来说是情理中的事。岂料这个可怕的数量,整整签了两天。

这两天是一个有序的工作流程,整箱的书乘电梯上至10楼。房间是流水作业,先有人把每一本书翻到签字那个页码,李洱在提供的名单上找到名字,准确无误签完,不忘在名单上把这个名字划掉。然后递给下一个人专门按上章,再由其他人收拾好重新装箱。近1000套的《应物兄》,上下册就是近2000本。当然,不断有人进来拜访,更有停下笔坐下来喝口茶的朋友。看出辛苦,就打趣说:“当年莫言获了诺奖,咋过了!”

李洱抬头笑了笑,加深着额头的纹路。

疫情了得,武汉封城了,当日离开武汉的人多达二三十万!李洱看着手机惊叹。

武汉已经箭在弦上了,全国呢?我们春节后的活动就推了吧。李洱说。

不会吧?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定了的事。我明显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人命关天啊,口罩脱销、消毒医药脱销、蔬菜紧俏,武汉要出大事了!李洱看着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朋友发的微信,一臉的急切而肃穆。

有两三天了吧,天的脸色总不是那么光鲜。宾馆焦虑着客户的春节订餐,有些公开打招呼退订,没有招呼的呢?

“明天年三十,要回去上坟的。”李洱说。

是啊,当地有这个风俗。但是李洱明显不是入乡随俗走走过场那个样子。我从他说完即刻扭转脸背过去的表情,看到了他胸中奔涌着浓浓亲情的波涛。他要去祭奠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潜心创作的时日,母亲走了。没能看到《应物兄》的出版,没能看到《应物兄》的获奖。当13年的努力圈上句号的时刻,李洱掩面痛哭。在后记里说:“母亲三周年祭奠活动结束后,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我打开电脑,再次从头写起。这一次,我似乎得到了母亲的护佑,写得意外顺畅……母亲也一定想知道它是否完成了。在此,我把它献给母亲。”

我说:“明天就不陪你了,你到老娘的坟头报个喜吧!”我突然也扭了脸过去。片刻,我发现两个人都背着脸没去注视对方。

大年初一中午更不便打扰,李洱要好好陪老父亲吃个饭,姊妹们也该聚一下了。我甚至不去打电话。直到下午四点,我想即便午休也该好了。电话接通,我直接问:“没有喝多吧?”

“就没喝!”

“咋能呢,你不是专门给老父亲带了酒回来的?”

“道吉你想,疫情这么严重,在一块儿聚集不安全是其一,我不能控制亲朋好友的探望啊!”李洱看着我又说,“中午接到三个电话,有两个是站在家门口的,说想看望一下老父亲,街门怎么锁着呢……”

我看着有点发浑不是那么清丽的天空,意识到媒体和一些标语的提醒是应该的。尽管有点“硬核”,像海啸一样轰烈而无情。“今天不聚餐,为了今后长聚餐;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今年过年不串门,来串门的是敌人,敌人来了不开门;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让人读得一愣一愣。细想,理在那儿摆着。

大街上明显寂静了,行人、车辆几乎不见。宾馆更没了往日的繁忙,自助餐也显露出休闲与散漫。我和李洱面对面用着餐,他突然起身又拿了个盘子。我以为他想增加哪个菜或水果什么的,岂料他在两个谈兴正浓的服务员面前低语了什么,服务员及其抱歉地快速离开。原来,两个人没有佩戴口罩,面前是忘了盖上盖子的菜品。

为了顾忌两个服务员的面子,他先是拿盘子伪装自己,提醒的话语低到三个人以外听不见,效果奇佳。我心里不由涌起一股热流。

不是吗?非常时期,来不得丝毫马虎啊!

全国形势异常严峻,不断收到白衣天使忘我的英勇事迹,不断收到全国各地纷纷捐助、慷慨援助武汉的消息。李洱说初四回京,迟了路上会有困难。突然又有所思说:“《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创作,17年了,那是非典时期,在家不能动,写成的。”

如出一辙的新冠疫情,不会像非典那么长时间吧?

初三下午李洱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说“道吉我已进入河北了,很快到涿州。走得急,没顾上给你打招呼。”

“怎么初四突然改到初三?”

“有一辆亲戚的顺路车,现在不能坐高铁了。”

这我理解。但是有一点,我马上说:“为你准备的仁德丸子咋办?只能放下了。”

李洱熟悉的笑声里,明显摆出了“情况吗,就是这么个情况”的架势。笑完了,说:“没事,让你的弟兄葛道宏先拿着,他如果享用不完,再说。”

我想,很多朋友调侃《应物兄》中葛道宏是我弟兄,李洱也这样顺应着玩笑。我说:“那好吧,多保重!”

后来想了想,提前回京,是对的。

隔 离

从来没有过。是一个甲子轮回了的首次。

隔离是硬性的,是心甘情愿的,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关爱。既关爱自己,又关爱他人,同时关爱全社会。

与17年前不同,那时也严防,也封路。但是没有像己亥和庚子交替时爆发的这般猛烈,这般咄咄逼人狡猾而残忍。它的名字叫新冠肺炎病毒。此病毒狡猾到让你不知道已经中招了,逍遥自在两周后方才在肺部反映,很致命。更可怕的是,这两周内你悄无声息已经传播了你所属于正常交往的人群,没有任何防备啊,称其为流氓病毒毫不为过!

春节前从远方隐约的风声里,感觉到有嗖嗖的冷空气涌动,似乎有瑟瑟的震颤。狂风的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噼噼啪啪过江过河。一边全国蔓延,一边紧急围追堵截。这一切,已发生在武汉毅然封城以后。被感染人数的飙升,令人惊悸。按照党中央的指令,全国医疗战线火速支援武汉,全国民众宅家不出门就是不添乱,就是与病毒战斗。城市以社区住宅区,乡村以乡镇村庄为单元,严防死守,遏制人员流动。我戴着红袖章,为我的住宅楼轮流执勤。

但是,我需要外出。我知道,到一个地方,就意味着接受隔离半个月。半个月封闭在房间,对我来说,是幸运的事。经常读书写作到兴奋处,生怕不安静受到干扰呢!只是,有逆风而行的嫌疑。看到举国上下如此形势,心里总乱糟糟的不是个滋味。

想想自己几十年的工作性质,在社会责任、大局意识、政治敏锐以及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应该说是谨言慎行的。这有关系吗?全国人民都在家里宅着,你却要出门,况且还要跑七八百公里。这能说你有社会责任?

一连几天太阳特别亮丽,光线有点刺眼。门口以外几乎被各种车辆封死,平时很难见到如此多的车辆,主干六车道成了四车道。如此大规模的“车展”,是任何一次经销商的精心策划都无法比拟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展览了今天民众生活的水平的真实。

然而,这一切规模的宏大却静谧得令人心虚。像那条黑色白项显得无所适从的小狗,碎步举头急跑,突然停下,一时六神无主的诧异。哪来这么多车,轮胎统一的圆,统一的黑色。车与车留下间距,小狗低头穿过去,又从另一个通道跑过来。绕了两辆车,感觉另一侧紧靠绿化带,不利索。又愣了一下神,突然明白了什么,碎步径直远去。

信息快捷而公开的时代啊!一批批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一批批全国各地的抗疫物资运向武汉;随时能看到志愿者的请愿书,看到医护人员的签名与鲜红的指印。每天疫情报告上升的数字令人揪心,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武汉,带去了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带去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爱与慰问。太阳照常鲜艳,黄鹤楼依旧沉稳而庄严。江水呢,大桥呢?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意志力像长城一样强壮。

我该怎么办,航空,高铁?快捷已不是首选,避免接触人,避开公共交通。其实,最直接最安全只有自驾了,正好可以带上各种生活用具。

高速路已采取各种畅通措施,先前各个卡口的紧闭已经取消。但是视频传播的画面仍然让人心有余悸:那位武汉的卡车司机,面对高速路交警哭诉:在武汉出车时还是好好的,中途听说武汉被封,高速路不让下,已经跑了三天三夜,不能停车,不能休息;身上钱已花光,真不知道该咋办?仅仅是封闭以后的缩影。交警说你需要什么帮助?司机说找个地方停下车,让我好好睡一觉。

如此简单而现实,却成为大事。而今天,高速路不仅撤掉了卡点,还免除通行费用。

掐指算了时间,决定3月1日行动。下午4点半,进京证已在手机上出现。当我和家属在北京副中心华龙小区门口下车,便接受了严格细致的进入检查:量体温、登记、阅读接受隔离条款、填表签字、领取进入隔离卡。社区管理实行两种卡,黄色卡和绿色卡。绿色卡是随时出入的通行证,黄色卡是进入后两周内不准走动自觉宅家的隔离卡。我们拿到的当然是黄色卡了。

你能说我是健康的,昨天还在执勤,不用隔离吗?不用说,说了也没用,更显得不识时务。

在三楼的阳台上观天,观出蔚蓝和云团、观出一棵榆树的新芽和香椿枝头的包蕾、观出喜鹊枝头的跳跃。喜鹊不住地扭动着头项,眼光敏捷地搜寻着什么。我猜测,它是在寻找建造房子的“宝地”。这的确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没事,它有超强的眼力。

隔离着,就安心。文人的心总是澎湃的,来自地方作协会员的抗疫作品显出强大的战斗力,每天需要把极具张力的作品在微信公众号推出,鼓舞斗志。我看到了写作者炽热的情怀,看到了文字中的民眾的焦虑与坦然,更看到了各自为战坚如磐石抵抗的意志力。武汉每天都有无数个英雄无数个感人事迹催人泪下。每当看到无数的白衣天使困倦在岗位角落、匍匐在桌面椅背的倦姿,油然而生无尽的敬佩和心疼。就有无数的跳跃飞翔的分行的文字紧急集合在各大主流媒体,以及各个或公或私的公众微信平台。此时,我更加欣赏《解放军报》高级编辑、诗人王先义文兄的诗作《致敬钟南山》:力拔山兮气盖世/天欲坠时南山擎/一盏仙壶济世悬/国有危难立钟鼎……你用盈盈的泪水/暖化的何止是武汉人/那是整个中国的百姓/你的眼圈为什么常常发红/因为那饱含着的/是一个老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南山不老啊/大树长青/铁肩道义啊/有英雄担承/看如今千军万马战疫魔/战旗指处老“黄忠”(此为摘录)。

京城的风总是比较勤快,把高空的云吹拂得如此聚集而洁净。确实多了浏览手机的机会,又不得不看。我在想,你宅在武汉,能够感受到现场的“抗疫”气氛,为什么写出的文字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呢?究竟对生命的经历对民众的磨难悲苦怎样记录与书写呢?我的直觉与责任告诉我,“抗疫”中的文字,应努力彰显崇高之美和生命顽强之美,从而让作品产生强大冲击和震撼。如果对举国支援湖北“抗疫”所体现出的国家力量视而不见,又看不到紧急情况下逆势而行的解放军、白衣天使、公安干警以及基层干部、普通民众的身影和事迹,看到的只是个人的情绪发泄、充斥着戾气、怨气和矫情,就不是正能量的文字,就会引起读者的强烈不满。

被隔离是一个隆重的思考过程,尽管不住地在键盘上敲打。

儿子打来电话,询问青菜吃完了没有,还需要什么。我说不需要,好像没有什么新的需要,不行和你妈说说吧。老伴儿接过电话就问去医院了吗?儿子说今天刚安排住下。

我不自觉又在阳台踱步。窗外太阳光强烈,却安静。人们用坚强的毅力固守各自的阵地,有足够的信心战胜疫情。

我又看到了日记,仍是来自武汉的“战疫”日记,属于微视频。这种形式更快捷,受众更多,却来自民间。确切说,是出自志愿者之手。该志愿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汉的民间生活,包括他去过的地方、见到的人、说出的话、在干什么等,都以简单的剪辑、直白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看上去有点散漫,但表现出武汉普通市民根本没有那么害怕,更没有哪个地方显得轻视。只是街道有点空寂,人少了,车少了。他有一段视频是拍摄志愿者爱心蔬菜的分发现场,人的匆忙和精心、人的关爱和诚恳以及互助和自信都充分体现。由于志愿者没有专业的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有的干脆蒙着脸,戴个蓝色的雪地护镜;虽然有点“逗”,但却格外真实亲切。可以看出武汉这个城市依然有秩序,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力量让城市正常运转、让生活照常进行。

这样平实的记录,给人踏实感。没有那么多的虚头,没有那么多的挑剔和牢骚,让人信服。

转眼一周过去了,努力克制的体重仍不见下降。客厅手机又响,老伴儿立刻按下接收键,儿子提高嗓门说:“妈,校涵生了,母子平安,祝贺你和我爸有了孙子!”

我一下从书房窜了出来,欣喜的步子长出欢快。想到儿子早购买的婴儿床,委托我安装,还迟疑什么?这日是3月7日,农历庚子年二月十四日。

一个月以后了,我不知道当时什么心情。但是我记得,第一时间告诉了家里89岁的老娘,我说:“妈,您有重孙了,你孙子二宁让我告诉您,他们都很高兴。”

妈说:“娘咦,我做梦也是。等二宁回来,我给你们包扁食(饺子),可好?”

仍是晴朗的天空,阳光照样明丽,树上的嫩叶被镀上金黄,一闪一闪耀眼。枝杈上举着的鸟巢,越发醒目。喜鹊有点忧郁的样子,不理解世界如此安静;没有了汽笛的轰鸣,没有了往日的人声鼎沸与孩童的嬉闹。

手机的碎片,的确消耗着人们时间的碎片。无形间,又让一些国际上无厘头的声音搅乱思绪。总有人千方百计诋毁中国,感觉一天不诋毁别的国家就好像太阳没有从东方升起,好像每天能造谣滋事自己就幸灾乐祸。中国人在西方国家眼中究竟怎么了,不就是显得智慧一点吗,不就是勤劳节俭坚韧不拔而上进吗,不就是富裕文明的步子迈得有点大了吗?但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个国度是宽容的、是与人为善的、是讲礼制信义的、是有责任有担当巍然屹立着的泱泱大国、是能为人类带来光明不会损毁任何国家与人民利益的文明古国。能因了你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下三滥的几个雕虫小技而受影响吗?

这次全球性的疫情战疫,中国的态度和行动说明了一切,还用费那么多口舌去辩论去说明什么吗?没有任何必要!春天毒草也有花朵,夏季蝉鸣总会响起。

责任编辑 郭晓琦

猜你喜欢
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驰援武汉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up喵(10)
up喵(9)
up喵(8)
up喵(7)
up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