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展陈设计及其科普方式

2020-07-09 03:47曹丽易立文谢炳庚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6期

曹丽 易立文 谢炳庚

摘要:湖南省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众多,岩溶景观发育成熟,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充分利用本区特色,运用模型、图片、标本、影视、虚拟体验等多种多媒体手段建成了全新的极具地区特色的岩溶科学殿堂,向参观者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地球-地质地貌-岩溶景观-森林湿地。从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布展思路与户内科普方法进行总结,推广科普经验。

关键词:岩溶景观;展陈设计;科普方法;酒埠江地质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6-0034-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6.0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hibition design and popular science methods of Jiubujiang National Geopark Museum

CAO Li1,YI Li-wen1,XIE Bing-geng1,LI Xiao-qing1,ZHOU Xin-hua1,YI Xi2,YANG Hong-jue3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2.Hunan Jiuxianhu Eco-tourism Development Co.,Ltd.,Zhuzhou 412000,Hunan,China;3.Hunan Meichuang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numerous geological relics and mature karst landscape in Jiubujiang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Jiubujiang National Geopark Museum built a new scientific palace about karst shows the Earth-geology landscape-karst Landscape-forest and wetland to visitors through many media methods, such as models, pictures, samples, movies, virtual experience and so on. The layout ideas and indoor popular science methods of Jiubujiang National Geopark Museum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popular science experience was popularized.

Key words: karst landscape; exhibition design; popular science methods; Jiubujiang Geopark Museum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旅游的需求逐渐升级,文化与科普教育功能愈加受到游客与社会的关注。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地质博物馆有成为科普旅游领跑者的趋势。中国地貌景观千姿百态,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2019年,中国作为最早提出要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271处,世界地质公园39处,居世界第一。地质公园承载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地质公园博物馆则承担着向社会展示地质遗迹景观、诉说整个变迁历程的重任。但地质博物馆作为世界博物馆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科技类博物馆中的一员[1],因其蕴藏丰富且深奥的地学知识,游客对参观的体验感与收获感往往不如其他类别博物馆来得充实。对此,湖南省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为了适应新时代带来的新形势,对原地质博物馆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全新的地质博物馆,无论是布局,还是模型、图片、影视、虚拟体验以及解说系统,都让参观者有了全新的体验与感受。本文从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布展思路与户内科普方法进行总结,推广科普经验。

1  酒埠江國家地质公园概况

湖南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攸县的东部,罗霄山脉中段西侧,距攸县县城45 km,东部和北部分别与江西省莲花县、萍乡市毗邻,南部与湖南省的茶陵县相连,西部与攸县内的大同桥镇、网岭镇和皇图岭镇相接。公园大致呈南北向带状展布,总面积约830 km2,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湖南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溶洞、地下河、天坑、峡谷、天生桥、瀑布、湖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景观共有80多处,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是集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地质公园,分酒仙湖和白龙洞两个景区。酒埠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与景观资源分布如图1所示。

园区内地层除缺失志留系及下泥盆系、上侏罗系、上第三系等地层外,从元古界板溪群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均有分布。酒埠江地区地质构造发育过程使酒仙湖景区和白龙洞景区可溶性岩石和不可溶性岩石分布明确。酒仙湖片区以不可溶性岩石为主,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和黑色页岩;白龙洞片区则以碳酸盐岩为主,景区北部主要分布有白云岩、灰岩,在中西部、南部大量分布有灰色及深灰色的灰岩、白云岩(图2)。所以,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的岩溶景观主要分布在白龙洞景区,而酒仙湖景区则以人文景观为主。

1)地质景观。神秘的溶洞地下河、壮丽的峡谷瀑布天生桥和秀美的湖光山色,是公园的三大特色景观。该区内碳酸盐岩地层较为发育,经长期岩溶地质作用后,形成了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特有的岩溶地貌和类型齐全的多层发育的岩溶景观,较为著名的有白龙洞、海棠洞、禹王洞、皮佳洞等。溶洞景观千姿百态,可称奇、险、秀、全,堪称中国的“溶洞博物馆”[2]。此外,户外还大量分布有地下河、天生桥、峡谷、瀑布等典型的岩溶景观。游客在游览地质公园的过程中可尽情融入其中,切身感受公园中壮美的岩溶风光。

2)生态景观。湿地公园生态性显著,观赏性强。酒埠江湿地公园位于湖南湘江的二级支流攸水的中游,规划面积约2 613.4 hm2,公园中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园内现已记录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占公园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77%;有101种野生动物属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占公园陆生脊椎动物种数的75.94%。

攸县森林公园由酒埠江片区和千洞峡片区两大片区组成,总面积约6 304.2 hm2,公园内森林覆盖率为77.9%。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成分丰富,在中国植物区系划分上属华东植物区系。公园内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4种(含兰科植物19种)。园内古树名木众多,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有十余种近300株,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植被类型交错分布,季相明显,景观丰富多彩。

2  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布展设计

2.1  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规模与结构

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面积达1 500 m2,遵循了游客的感知游览顺序,布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3],兼顾了地质、森林、湿地等景观资源的展示与科普,集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学术交流、地质研究于一体。主体建筑共3层,主要由9个展厅构成,包括序厅、寰宇地球厅、壮美史诗厅、洞天奇观厅、大地光华厅、大地飞歌厅、家园基石厅、光荣与传承厅以及情景影院(图3)。布展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酒埠江地质公园的特色,是游客了解酒埠江的理想场所。

2.2  展厅展陈设计

2.2.1  序厅  序厅是博物馆的第一个功能厅,也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厅的设置主要给游客一个游览的心理准备,了解游览概况。

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主题形象墙集中展示酒埠江的整体形象。在厅的左侧是一张酒埠江地质公园的整体规划图,让游客了解地质公园的景点概况。规划图的旁边附有公园的前言简介,简单介绍酒埠江岩溶地质博物馆的基本概况、地质地貌特点,厅的右侧是接待台。

2.2.2  寰宇地球厅(地球起源)  从浩瀚的宇宙到地球,让大众对人类生存的地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厅的颜色基调为蓝色,与宇宙、地球形象基本相符。

寰宇地球厅分为4个部分:宇宙的起源,展示宇宙的诞生过程及恒星、行星、卫星等宇宙星体。展区中央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转示意模型,通过投影的方式,给参观者清晰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转过程,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控制,配音讲解,了解每颗行星的详细信息;地球的诞生,介绍地球诞生的过程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图文解说结合多媒体互动展示屏,供参观者查询地质年代与地层;酒埠江的地质历史,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酒埠江的发展历程。

2.2.3  壮美史诗厅(地质地貌)  带着对宇宙、地球的了解进入地球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该厅主要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两条线路出发,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依次介绍相关的地貌形态,最后着重落在酒埠江岩溶发育过程与全球岩溶景观的科普。

2.2.4  洞天奇观厅(岩溶景观)  酒埠江的景观特色就是地下各种各样的溶洞奇观,该厅的设置着重体现了酒埠江的特色。整个展厅的设置利用了情景空间营造的方法,将整个展厅布置成与溶洞相仿的场景,展厅的灯光配合也以土黄色为主,给游客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2.5  大地光华厅(丰饶矿藏)  之前的展厅以单一思路,由大及小逐步深入酒埠江。而大地光华厅之后展厅的立足点则不再局限于酒埠江,而是放眼于整个攸县、株洲市。矿产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厅从矿产角度出发,介绍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并科普矿物学知识。

2.2.6  大地飞歌厅(生态景观)  酒埠江地质公园是一个综合型的地质公园,除了岩溶这一地质景观还有美不胜收的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两大生态景观。展厅以绿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符合森林和湿地给人的感官体验,予人以生机和活力。展厅最后一个漫游酒埠江的虚拟体验环节也是该厅的一大特色。

2.2.7  家園基石厅(地质环境)  参观完地质与生态景观后,地质环境的科普敲响人类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警钟。

2.2.8  情景影院  以岩溶地貌特有的景观结合声效设计,观影者佩戴相关设备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影片的内容。

2.2.9  光荣与传承厅  该厅为博物馆的红色展厅,让游客在博物馆内不仅能了解酒埠江自然风光,感知大自然的力量,更能通过该厅了解红色传承。

2.3  酒埠江地质博物馆展陈成功经验

1)区位好。博物馆位于地质公园的入口处,是参观游览地质公园的必经之地。游客入园后,首先参观博物馆,再游览真实的“天然博物馆”。游览完毕出园前还可再入馆回味,加深对所见到的地质现象科学本质的理解,真正实现博物馆的科普功能[4]。

2)交通好。攸县至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交通非常方便,株炎高速、网朱公路、武广高铁、衡炎高速已开通,所有乡镇都已开通了柏油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公园内交通发达,公路网络布局较为合理,近10条公路将各景区和主要景点有机地连接成一环形路线[5],作为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重要科普基地的酒埠江地质博物馆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通达度。

3)旅游资源综合配套。酒埠江地质公园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除奇特、丰富的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动植物、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各种资源相互配合,地质景观独特,是酒埠江地质博物馆特有的科普素材。

4)结构好。地质博物馆,既是游客了解地质公园概况的理想场所,也是游客相约的标志性景点,达到了科普与游客休闲观光双赢的目的[6]。

3  户内科普方法

在以往的博物馆陈列中大都以图片展陈为主,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使科普容易被参观者接受。地质博物馆仅依靠图文结合展陈科普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表达地质学概念,这时需要添加标本、建立模型让参观者有更加直观立体的感知,得到更清晰地认识。以往有关户外科普都有集中在景区景点的说明牌,作为地质公园的基本特色和要求,地质公园景区景点说明牌是营造地质公园氛围、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发挥地质公园科普价值的重要手段[7]。游客在进行自主游览的过程中,对感兴趣的景观可通过说明牌了解与其相关的知识,同时提升游客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但在信息化的今天,数字媒体已被应用到展陈设计中,仅依靠图文科普等手段远达不到地质博物馆应有的商业与科普价值,更难以激发参观者的兴趣,现代化展陈设计是改变这一问题的重要一步[8],科学解说系统科普成为了地质公园与地质博物馆规划的重要部分[9]。故酒埠江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升级改造过程中既保留了以往科普手段的精华,又结合数字化技术与多媒体手段建成了一套全新的科普系统,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与科学性。

3.1  图文科普

酒埠江地质博物馆在陈列中保留了图文科普方式,例如寰宇地球厅之宇宙的起源大量采用了图文并茂的科普(图4)。

3.2  模型标本科普

百闻不如一见,地质学作为一门较深奥的学科,触及的专有名词仅靠图文或是播音解说难以理解,模型标本的加入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例如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能更直观立体地向参观者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矿物岩石标本也是地质博物馆展示必不可少的要素(图5)。

3.3  解说系统科普

解说系统具体可包括指路牌、导游图、宣传册、人工解说、主题展览等,是一套户内户外都很适用的科普系统。指路牌、导游图、宣传册等是一个博物馆常规性的解说系统,它们的设置能很好地引导参观者进行游览。人工解说也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解说方式,由于地质博物馆专业性强,参观者缺少必要的地学知识,可在专业解说员的带领下以一条合理的路线进行游览,更便于了解难懂的地质现象[10]。

3.4  多媒体科普

多媒体设备使用起来简单方便,操作互动性强,其运用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结果。酒埠江地质博物馆大量运用多媒体与数字化技术产品向观众科普地质知识,VR体验使观众参观由以往的视觉体验升级为视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多感知体验(图6),这些感官影响着观众对世界的判断,增加了参观者与展示内容的互动,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转过程、虚拟体验游览酒埠江地质公园、矿工找矿、情景影院等,寓教于乐,效果显著[11,12]。

4  小结

1)地质博物馆选址。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地质公园能否揭碑开园的必备条件[13],在公园中的选址有一定要求。一般而言,地质博物馆选址集中考虑三大因素,包括通达度、人口集中度以及景观可塑性。酒埠江地质博物馆的选址充分考虑了前两个因素,将其布局于公园入口附近。

2)地质博物馆展陈设计。酒埠江地质公园博物馆属于岩溶专题类的博物馆,但布展内容不局限于岩溶介绍,从宇宙、地球探索到株洲-攸县-酒埠江森林湿地生态景观与矿产资源及红色传承等都有涉及,整个科普展示过程思路清晰,逻辑合理,知识的普及度高,突破了岩溶专题的限制,给予参观者更充分的观览体验。

3)地质博物馆科普手段。酒埠江地质博物馆作为株洲市重要的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的基地,在布展过程中始终把知识普及放在首位,各厅展示内容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画、模型、互动屏与互动游戏、虚拟体验、情景影院等形式向参观者传递地学知识,给予参观者有趣的观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杨  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57-58.

[2] 周怡湘.湖南攸县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特征及形成机理[J].国土资源导刊,2006,3(5):58-60.

[3] 李金玲,张忠慧,章秉辰.焦作市地质博物馆地方特色策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9):11752-11754.

[4] 刘一玲.浅谈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以南充嘉陵江地质博物馆公园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09,29(S1):272-274.

[5] 王海斌,邱玲玲.攸县酒埠江风景区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1):33-35.

[6] 章秉辰,王永成,李金玲.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新建地质博物馆布展方案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25):1-3,4.

[7] 陈文光.论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1届年会暨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陕西渭南:中国地质学会,2006.127-129.

[8] 乐  圆.地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例[J].地球学报,2017,38(2):304-312.

[9] 陈安泽.《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关键[J].地质通报,2010,29(8):1253-1258.

[10] 耿玉环,何睦添,葛  玮,等.基于游客感知的地质博物馆解说系统研究——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5(2):45-47,123.

[11] 王一纯,任  彝.触感介质在博物馆展陈体验中的应用研究——以美国库珀·休伊特博物馆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8):211-213.

[12] 李  聰.地质博物馆互动性展示设计研究——以河南洛阳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示设计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3] 章秉辰.如何策划具有特色的地质博物馆——以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为例[J].价值工程,2012,31(17):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