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人太赤家族事迹探析

2020-07-09 03:15魏曙光
关键词:元代汉化蒙古

魏曙光

摘 要:元朝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其中蒙汉文化的交融为元朝推行汉法奠定了文化基础。蒙古燕只吉台部落的太赤在元太宗时定居徐州,子纳忽以跟随元宪宗进攻钓鱼山,孙掬旅局,娶女真人蒲察氏,在她的教育下,曾孙彻里学习儒家文化,后为元世祖怯薛,在处置桑哥和安抚江南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本文以太赤家族作为个案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蒙古人接受汉文化的进程。

关键词:元代;蒙古;太赤家族;汉化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6-0012-06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境内民族众多,不同文化交相辉映,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1923年,一代史学大师陈垣发表《元西域人华化考》,从文学、儒学、宗教、美术、礼俗等方面考察进入中原的西域人逐渐认同中原文化的情况,显示出当时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后来杨志玖先生进一步阐发补充了西域人汉化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代蒙古人和汉人之间的文化互动引起学界的关注,台湾蒙元史专家萧启庆先生发表《元代蒙古人的汉学》《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兼论蒙汉箐英涵化的滥觞与儒道势力的消长》《元代蒙古人汉学再探》《论元代蒙古人之汉化》等一系列论文,元朝蒙古人的汉化作了反思,并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的汉化做了比较,提出了“士人化”的概念。李治安先生发表《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考察了汉人接受蒙古文化真实情况。笔者以元代蒙古人太赤家族的事迹作为个案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蒙古人认同汉文化的进程。

一、太赤的身份

元朝蒙古军队实行千户制度,这一制度确立于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之时,《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既将众部落百姓收捕了。至是虎儿年,于斡难河源头,建九脚白旄纛做皇帝,封功臣木合黎为国王,命者别追袭古出鲁克。整治达达百姓,除驸马外,复授同开国有功者九十五人为千户。”按照草原传统,军队采用十进制编组,即十个十户编成一个百户,十个百户编成一个千户。这一措施打破了草原上原有的部落兵联合组队、各自为战的模式,从军事制度上增强了蒙古民族的凝聚力。成吉思汗任命九十五个千户长后,为了便于管理和指挥,他将九十五个千户分成左、中、右三个万户,分别由木华黎、博尔朮和纳牙阿统领,驻守从大兴安岭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此后,成吉思汗将自己的常备护卫军由八十人做宿卫和八十人做散班的规模扩大到一万人,由宿卫千户、箭筒士千户和散班八千人组成,并规定了从千户中选人的办法:“拣选时于各官并白身人儿子内,选拣有技能、身材壮的,教我根前行。若是千户的子,每人带弟一人,带伴当十人;百户的子,每人带弟一人,伴当五人;牌子并白身人子,每人带弟一人,伴当三人。”“子”《元朝秘史》原文作“可兀”,为千户长之子;“弟”《元朝秘史》原文作“迭兀”,并非千户长的亲兄弟,而是他的属民,“伴当”,《元朝秘史》原文作“那可惕”,为“那可儿”的复数,为千户长的跟班、随从。这个办法其实就是要求各千户长将子弟入质从而效忠成吉思汗。这支常备护卫军又被称为“怯薛”,分成三班轮值,是成吉思汗的“大中军”。姚燧撰《平章政事徐国公身神道碑》载:“公燕只吉台氏,讳彻里,曾祖太赤,初将突骑百夫宿卫。”彻里生于中统元年(1260年),太赤是他的曾祖,从年龄上推算,太赤担任的是成吉思汗的宿卫千户的百户长,统领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

成吉思汗临终前曾定下灭金战略:“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雠,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唐州属金南京路,治沁阳(今河南唐河县);邓州属金南京路,治穰县(今河南邓州市);大梁即汴京,时为金朝首都,今河南开封市。元太宗窩阔台继位以后,按照这一战略把消灭金朝作为首要目标。太赤作为宿卫,跟从元太宗参加了征服金朝的战斗。1232年正月戊子元太宗从今河南孟津县西南的白坡渡过黄河。“戊戌,帝至三峰。壬寅,攻钧州,克之,获金将合达。遂下商、虢、嵩、汝、陕、洛、许、郑、陈、亳、颍、寿、睢、永等州。”?讁太赤立有战功,被提拔为马步军都元帅。元代蒙古军按照十进制编组,统军者称为十户长(牌子头)、百户长、千户长和万户长,而归附蒙古的汉军(包括契丹军、汉地世侯军队等),其统军者则称为将军、元帅。有些汉军与蒙古军队混编组成蒙古汉军,蒙古军为骑兵,汉军为步兵,所以蒙古汉军又被称为马步军。太赤统领的这支马步军,部将有张荣、贾塔剌浑等人,曾与彭义斌率领的红袄军作战,1234年攻克国用安占据的徐州,次年攻克邳州,窝阔台命令太赤镇守该地。蒙古灭亡金朝后,窝阔台按照蒙古分封制度对诸王、功臣进行赏赐分封:“太宗分土功臣,由徐、邳再刳与兵,户不足万,故国以两州。”太赤被封在徐州(今江苏徐州)和邳州(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从此其家族在徐州定居下来。

二、纳忽的从征

1251年拖雷长子蒙哥在东、西道诸王拥戴下,于曲雕阿兰即位,成为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从此帝国的汗位从窝阔台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随后元宪宗蒙哥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这时窝阔台的孙子失烈门、脑忽等人想通过刺杀蒙哥把汗位争抢回来。蒙哥的鹰夫克薛杰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并向蒙哥报告。蒙哥派忙哥撒儿前去逮捕参与谋反的诸王及其部属,并展开审讯。蒙哥审讯结束后,将参与谋反的窝阔台家族财产分给拥戴他的诸王和大臣,并着手安排远征任务。按照蒙古出征惯例,蒙哥将灭亡南宋的任务委任给了二弟忽必烈,将西征木剌夷、哈里发等国的任务交给了三弟旭烈兀。

1255年忽必烈征服大理,自大理返回后,他在治下的邢州(今河北邢台市)、河南、关中地区推行新政,侵害了蒙古贵族肆意征索的权益。忽必烈又在滦河上游营建开平城,藩府势力日益壮大,引起蒙哥猜忌。1258年二月旭烈兀征服波斯,他派人向蒙哥遣使报捷。同年七月,蒙哥遂决定解除忽必烈兵权,让他回家养病,又令幼弟阿里不哥留守都城哈剌和林,自己亲率蒙汉大军征服南宋。太赤之子纳忽,作为蒙哥的怯薛跟随入蜀,“从攻合之钓鱼山,战疾力。”《元史》记载了蒙哥入蜀路线:

宪宗八年二月,帝由东胜渡河。夏四月,驻跸六盘山,诸郡县守令来觐。是时,军四万,号十万,分三道而进:帝由陇州入散关,诸王莫哥由祥州入米仓关,孛里叉万户由渔关入沔州。九月,驻跸汉中。冬十月壬午,帝次宝峰。癸未,如利州,观其城池并非深固,以汪田哥能守,蜀不敢犯,赐卮酒奖谕之。帝渡嘉陵江,至白水江,命田哥造浮梁以济。梁成,赐田哥等金帛有差。帝驻跸剑门。戊子,攻苦竹隘,裨将赵仲窃献东南门。帝至高峰。庚子,围长宁山,守将王佐、裨将徐昕等率兵出战,败之。十一月己酉,帝督军先攻鹅顶堡。壬子,力战于望喜门。薄暮,宋知县王仲由鹅顶堡出降。是夜破其城,王佐死焉。丙辰,进攻大获山,守将(杨)大渊降,命大渊为四川侍郎,仍以其兵从。庚午,次和溪口,遣骁骑略青居山。(十二月)乙酉,帝次于运山。大渊遣人招降其守将张大悦,仍以大悦为元帅。师至青居山,裨将刘渊等杀都统段元鉴降。(宪宗九年)二月丙子,帝悉率诸兵渡鸡爪滩,至石子山。丁丑,督诸军战城下。辛巳,攻一字城。癸未,攻镇西门。三月,攻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小堡。夏四月丙子,大雷雨凡二十日。乙未,攻护国门。丁酉,夜登外城,杀宋兵甚众。五月,屡攻不克。(六月)是月,帝不豫。秋七月辛亥,留精兵三千守之,余悉攻重庆。癸亥,帝崩于钓鱼山,寿五十有二,在位九年。

据以上记载,纳忽参加了蒙古军进攻苦竹隘、长宁山、大获山、鹅顶堡和钓鱼山的战斗。苦竹隘,在今四川剑阁县。《读史方舆纪要》:“志云:在小剑山顶,四际断崖,前临巨壑,孤门控据,一夫可守。宋置戍于此,宝佑五年蒙古来攻。六年蒙古主渡白水,次剑门,拔苦竹隘,进围长宁山,即此。一作苦竹寨。”长宁山,在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读史方舆纪要》:“(昭化)县西南九十里。上平下险,其上有池,清澈不竭。宋王智于此筑城据守,后王昭因其遗址立寨,驻兵保障。”鹅顶堡,亦在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读史方舆纪要》:“堡盖在长宁山南。或曰‘顶作‘项,今剑州南二十里有鹅顶岭。”大获山,在今四川苍溪县。《读史方舆纪要》:“(苍溪)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一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松江环遶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玠所筑以护蜀口者。”钓鱼山,在今重庆合川区。《读史方舆纪要》:“(合州)州东二十里。涪江在其南,嘉陵江径其北,东西南三面皆据江,峭壁悬崖。山南有大石平如砥。山上有大池,周五百余步,大旱不涸。”?輴蒙哥去世后,除留攻钓鱼山起牵制作用的三千人以外,其余蒙古军队由其子阿速台率领,撤退至六盘山。纳忽在钓鱼山之战中表现英勇,他是否随军撤退,《平章政事徐国公神道碑》与《元史·彻里传》均未提及。

三、掬旅局的婚姻

太赤出自燕只吉台部落,《史集》记载了这个部落的起源:“迷薛兒——玉鲁娶了个乞台妇人。这个妇人的事迹如下:她骑着一头驴,从乞台出来。决心要出嫁。她名叫答兀海——牙不答黑。‘答兀海为乞台语‘玫瑰花的意思,‘牙不答黑则为‘骑驴者的意思。迷薛兒——玉鲁从她生了一个儿子,他把这个儿子叫额勒只斤,因为驴被称为‘额勒只客,而那妇人是骑着驴来的。额勒只斤所有部落都出自那个儿子的氏族。在所有时代,从这个部落都出过有名声的异密和汗的正后。”蒙古人把金朝称为“乞台”,把金朝皇帝称为“阿勒坛汗”,这个乞台妇人其实是一位女真人,她嫁给了弘吉剌部弘里兀惕之子迷薛兒——玉鲁。因为她是骑驴(蒙古语elJˇigen)来的,所以他们的后代被称为燕只吉台部落。拉施特在《史集》中把这个部落作为弘吉剌部的分支。

女真源出靺鞨,辽朝时分布在白山、黑水之间。金朝建立后,女真人随着金朝疆域的扩大,不断南迁。“后既广汉地,恐人见其虚实,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1142年,金朝与南宋达成和議以后,不断迁居女真人到汉地屯戍实边,海陵王即位后,将金朝宗室迁徙到南方,大名府路、山东东西路、河北东西路、南京路等地都有女真人居住。经过近一百年的共同生活,在汉人的影响下,女真人已经认同于汉文化,以至于金世宗说:“会宁乃国家兴亡之地,女真人寝忘旧风,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纳忽从蒙哥入蜀时,其子掬旅局留守徐州,后来效仿其祖先迷薛兒——玉鲁娶了一位当地姓蒲察的女真人。掬旅局与蒲察氏生有一子名彻里,在彻里六岁时,掬旅局去世,“母夫人蒲察君,介介自持,劝以礼节,亲戚不敢以非议,教子读书,天质粹美,不勤外传,六经二氏,悉涉源委,以故聪明开益日多,才略兼人,恒以经国自期。”在蒲察氏的亲自教导下,其子彻里称为世祖朝一位认同汉文化、崇儒重道的名臣。蒲察氏因养育有功,后封徐国太夫人,其制曰:“抚遗孤于艰棘,乃曰未亡。后嗣赖以有成,名阀因之不坠。盖佐北堂之,俾从东土之封。”

四、彻里的仕宦生涯

彻里生于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于是年即大汗位。至元十八年(1281年),彻里觐见忽必烈,被选为怯薛,出任速古儿赤,从此进入仕途。当时元朝已经灭亡南宋,全国统一,江南作为元朝最为富有的地区,又刚刚经历宋元鼎革,社会并不稳定。忽必烈为了安定江南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派彻里出使江南加以安抚。彻里到江南后妥善处理了江南学田问题。元朝政府接收了大量原属南宋政府的学田,江南各行省为了完成赋税任务,将学田出售。彻里认为学田是供祭祀和培育人才用的,不能售卖,对此事予以制止。彻里将此事上奏后,忽必烈深为嘉许,多次发布圣旨,规定学田所出钱粮只准用来修孔庙、祭祀和教养人才,不准挪作他用。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斡惕赤斤后王乃颜联合哈撒儿后王势都儿、合赤温家族诸王哈丹秃鲁干等,发动叛乱,妄图挑战忽必烈汗位的合法性。忽必烈决定率军亲征,从应昌(今内蒙古达来诺尔西南)北进,在撒儿都鲁与乃颜叛军交战,取胜后东进乃颜大帐所在的哈剌河(今内蒙古哈尔河),乃颜最后被处死。彻里作为怯薛,像他的曾祖太赤、祖纳忽一样跟随大汗从征。回军途中,见到军队扰民,百姓生活困苦,于是建议忽必烈赈济百姓,百姓得以存活,彻里也因此事被提拔为利用监卿。

忽必烈效仿其祖成吉思汗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海外远征,巨大的军费开支以及过度的赏赐挥霍,使得国家财政日趋拮据。因此,善于理财的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人相继受到忽必烈的重用,这些人被称为“理财派”,与之对立的是“汉法派”,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也由此展开。彻里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事迹是揭发桑哥奸赃。桑哥由于平定乌思藏叛乱有功,日益得到元世祖信任。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闰二月,忽必烈立尚书省,以桑哥为尚书平章政事,同年十一月,忽必烈任命桑哥为尚书右丞相,仍兼总制院使,从而独揽了朝廷大权。桑哥执政后,推行一系列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其中较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更定钞法,二是钩考中书省以及全国各地钱谷。据称,这些政策的推行使得百姓怨声载道,也导致桑哥与儒臣之间关系的恶化。此外,为增加财政收入,节约开支,桑哥又提出两项措施,一是对怯薛等扈从之臣的权益实行限制,规定占地超过四顷者需缴纳地税,二是削减诸王贵戚的赏赐,忽必烈皆准其请。可以说,前两项措施所导致的后果尚不足以动摇桑哥的地位,而后两项措施则直接损害了诸王权贵的利益,彻里奏劾桑哥便是这一矛盾的一种反映。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忽必烈在漷北柳林(今北京通州东南部)围猎,彻里趁机弹劾桑哥。彻里弹劾后,忽必烈一时不愿相信桑哥为佞臣,命左右批彻里脸颊,彻里说:“臣思之熟矣,国家置臣子,犹人家畜犬,譬有贼至而犬吠,主人初不见贼,乃棰犬,犬遂不吠,岂良犬哉!”当时与彻里同为怯薛的荆玩恒在回忆这件事时说:“曩者奸臣恃势作威,烈于猛火,众莫敢言。近侍彻理部避雷霆之威,昧死论列,竟使伏辜。某与彻理同为从官,第知其进止有常,取与不苟,至是又知其敢言也。”彻里弹劾桑哥一事在元代流传甚广,传为美谈。

从彻里在桑哥事件的表现中不難看出,他所代表的不仅是怯薛和诸王的利益,也体现出了鲜明的儒家的立场,是“汉法派”对抗“理财派”的典型。事实表明,在处置桑哥事件的过程中,彻里与儒臣赵孟頫过从甚密,并直接受到前者的影响。号称“文章书绘人号三绝”的赵孟頫曾对彻里说:“帝论贾似道误国,责留梦炎不言,桑哥罪甚于似道,而我等不言,他日何以辞其责!然我疏远之臣,言必不听,侍臣中读书知义理、慷慨有大节、又为上所亲信,无踰公者。夫捐一旦之命,为万姓除残贼,仁者之事也。公必勉之!”显而易见,彻里的坚决弹劾在桑哥事件中起了关键作用,其后,忽必烈三次召见不忽木,不忽木乃得以历数桑哥罪过:“桑哥壅蔽聪明,紊乱政事,有言者即诬以他罪而杀之。今百姓失业,盗贼蜂起,召乱在旦夕,非亟诛之,恐为陛下忧。”此后,宣徽院使怯薛长月赤察儿、留守贺伯颜的连续举奏终于使忽必烈决心诛杀桑哥。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年初,桑哥被罢去相位,二月,忽必烈命令彻里率领怯薛三百人查抄桑哥家资,“得金宝衍溢栋宇,他物可资计者,将半内帑。”七月,忽必烈下诏诛桑哥。为了肃清桑哥在江南的党羽,忽必烈再次派桑哥出使江南,“桑哥事败,帝求直士用之,以易其弊,于是召士选论议政事,以中书左丞与平章政事彻理往镇浙西,听辟举僚属。至部,察病民事,悉以帝意除之,民大悦。有聚敛之臣为奸利,事发得罪且死,诈言所遣舶商海外未至,请留以待之,士选曰:‘海商至则捕录之,不至则无如之何,不系斯人之存亡也。苟此人幸存,则惩治敛财之臣,并在江浙兴修水利,无以谢天下。遂竟其罪。浙多湖泊,广蓄泄以艺水旱,率为豪民占以种艺,水无所居积,故数有水旱,士选与彻理力开复之。”董士选提道的“敛财之臣”即桑哥党羽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和要束木,在彻里的弹劾下,这些人都认罪伏诛。时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沙不丁,亦是桑哥党羽,因对御史台素怀怨恨,趁机告发御史台失职,理由是湖北廉使因烧毁昏钞而贪污八百锭,御史台曾经二十次下堂帖,经过数年却没有征集上来,因此,御史台可能有包庇罪犯之嫌。其时,彻里乃利用掌内府尚供(速古儿赤)的便利抱来档案说:“缝用印者,以杜罔欺。汝为宰相,持半印案以讼人,余半乌在。”?輴彻里指出沙不丁属诬告,此事与御史台无关。在肃清桑哥党羽的同时,彻里与董士选等人在江浙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七月以后,彻里由御史大夫升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此后长期在江南为官,推行汉法,纠正时弊,为江南的安定尽了最大的努力。彻里就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后,采取安民措施,对以欧狗为首的汀、漳剧盗,亲率守兵前往,说:“汝昔由不堪污吏侵暴,潜逃居此,能弃险而还耕桑,则平民矣。吾安忍被汝反名,而加诛夷,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而利其财。”彻里采取分化瓦解,胁从者不问的办法,让欧狗同党将其捉住,从而平定了欧狗之乱。

大德元年(1297年)五月,彻里被任命为江南诸道行台御史大夫。彻里到任后不久,便召集都事贾钧说:“明诏责使肃清宣明风俗教化,而刀笔流为御史者,肆为苛虐,惟急征赃,以多为功,至迫子证父、妻证夫、弟证其兄、奴告其主,败风教者。我实行之,汝宜以是出训其属。”彻里以此表明反对敛财、整饬台纲的风宪之臣的立场。元世祖和元成宗曾经多次下诏保护儒学,彻里在这方面的表现亦颇为得力。《至正金陵新志》记道:“大德四年秋八月,庙学灾,惟尊经阁及二教授厅存,行台大夫彻尔公首与僚属谋劝谕巨姓出私钱创建正殿,郡人王进德独建构讲堂。七年,总管陈元凯、府判百寿、推官韩居仁、高仁与教授赵由暲,协力节费,重构四围廊庑、斋舍、先贤祠、教官直舍、仓库、庖湢,内外一新复置,大成乐器。”彻尔即彻里,在他的努力下,金陵的庙学得以恢复。

大德七年(1303年),彻里改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任官期间,治理就像他在御史台任职一样恪尽职守,曾率人疏导吴松江,《吴松江记》详细记载了此事经过:“岁甲辰,前海运千夫塞,使震泽之水,失其就下性,为浙西居民害,垂二十年。概然长任仁发,以吴松江故道上疏,条其利病疏导之法。中书省以闻,特命平章彻理公董其役。公乃相其山川形势之宜,高深广挟之度,工役之数,钱谷之费,畚锸之用,饮食之需,命民索陶乘屋,厚秸以防其卑湿,为医药以防其疾疫,时作辍以防其倦怠。上以诚感下,下以诚应上,民乃欢呼四集,乐于趍事赴功。始于大德八年冬十一月望前二日,西自上海县界吴松旧江,东抵嘉定石桥,洪迤逦入海,长三十八里一百八十一步三尺,深一丈五尺,阔二十五丈,役夫为数一万五千,为工一百六十五万一千六百七十有奇,至九年二月晦毕工。复置闸窦,启闭以时,物无疵疠,民无夭阏,而事竟集。”前文提到的曾与彻里同为怯薛的荆玩恒,对彻里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时的政绩有一段评价:“今彻理列官闽省,独俾一方受其利益,宜置朝廷,朝夕献纳,赞成天下之务,其为利益不亦博哉!”荆玩恒的这一评价不仅是对彻里在福建行省政绩卓著的赞扬,也可以视为彻里在任官江南期间所取得的政绩的评价。

彻里在江南任职时曾与画家李云祥交游,李云祥的技艺得到彻里的赞许。元代著名学者吴澄曾经提道:“前辈言:‘陈所翁默坐潜思时,疑与神物冥会于混茫之间,或醉余意到忽然,挥洒虽在墙壁绢素之上,如是能飞跃,盖得龙之真也。湖南李云祥居岳之西麓,今为吉之安,福人自少好画龙,每得所翁之画,凝视终日不瞬,以至忘食,一旦有悟,恍如親得其传焉。前御史大夫彻里、集贤大学士李叔固,俱可其艺,而二人俱往矣。云祥于是去京师而走四方,栖栖未有遇也。人谓福慧难双全,岂其慧进而福减与?荆公尝叹二画工未遇,其诗曰: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华堂岂惜万黄金,若道今人不如古。予为云祥歌此诗,而劝之行,安知无不惜万黄金者哉!安知不有如前人之二贵人者哉!”陈所翁即陈容,福建莆田人,擅长画龙,传世作品有《霖雨图》轴、《墨龙图》卷和《云龙图》轴等。李云祥得陈容真传,也擅长画龙,其作品得到御史大夫彻里和集贤大学士李叔固的认同。两人去世后,李云祥再也没有找到知己,因此荆玩恒作诗感慨陈容和李云祥都怀才不遇。由此可见,彻里与汉地士大夫李叔固具有同样的审美眼光,其汉化程度之深,于此可见一斑。

大德九年(1305年),彻里返回大都,就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大德十年(1306年),彻里因不满右丞相哈剌哈孙专决朝政,称病回家,十月八日病逝于家中,去世时,“楮缗不满三百,而债券积多至十万。”由此可见彻里是一个廉洁的儒臣。彻里子朵儿只,后任江浙行省左丞。

太赤、纳忽作为蒙古大汗的怯薛,跟随大汗灭金伐宋,为元朝统一全国做出了贡献。太赤定居徐州后,其孙掬旅局娶女真人蒲察氏,在蒲察氏的教导下,曾孙彻里成长为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名臣,家族走上了汉化之路。太赤家族的事迹,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人随着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征服战争定居到农耕地区,从第三代和第四代人开始学习和接受汉文化,他们出仕以后将儒家拯世救民的理想付诸实践,成为元朝推行汉法的重要力量。

注 释: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42.

杨志玖.元代西域人的华化与儒学.收录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455-470.

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李治安.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J].历史研究,2009(01).

乌兰校勘本.元朝秘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202、258,224、292.

苏天爵.国朝文类(卷59).四部丛刊初编本.平章政事徐国公神道碑[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659,659,660,660,660,661,661.

宋濂.元史(卷1).太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25.

宋濂.元史(卷2).太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31.

宋濂.元史(卷3)宪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51-5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8)四川·剑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22.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8)四川·昭化县[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15,3215.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8)四川·苍溪县[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0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9)四川·合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87.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71.

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8).太宗文烈皇帝[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6.

程钜夫.雪楼集(卷3).妻宗氏封徐国太夫人制.阳湖陶氏涉园刊本.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善谏”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9.23.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5)蔗斋诗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7.67.

宋濂.元史(卷172).赵孟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4021.

宋濂.元史(卷205).奸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76.

宋濂.元史(卷156)董士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3676.

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9).学校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5660.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4).平章武宁忠宪王[M].北京:中华书,1996.70,71.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5).蔗斋诗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7.67.

吴澄.吴文正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308.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元代汉化蒙古
老年人口腔健康自我效能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雲使》在蒙古
蒙古香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近邻蒙古
论金世宗时期汉化与旧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