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传播视角下的媒介与传播

2020-07-09 21:02唐显青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

摘    要:在全球高度城市化已成现实的今天,新媒介带来的新传播也越来越成为对人们生活影响巨大的新现象。在欧美实现大规模城市化的年代,欧美学者对城市中的人的心灵问题有许多精彩的剖析和建议,这些经验不仅帮助早城市化的国家和城市的人们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城市的认识,帮助了一系列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也使后来的城市化国家,比如中国,在面对城市问题时得以借鉴。但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较为发达,智能通讯工具普及度较高,媒体活跃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媒介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局面同时展开,产生了新的情况,比如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格外紧密,比如城市中出现了专门供人拍照发朋友圈的各类展览等等。面对我国如此独特的城市化进程,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环境、解决城市问题。

关键词:城市传播; 传播; 媒介

作为传播的基本要素,媒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接受新闻的手机叫做媒介,手机里打开的新闻客户端叫做媒介,客户端里所采用的短视频叫做媒介,拍摄短视频所用的摄像机也叫做媒介。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媒介,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与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复杂联系,呈现出覆盖宽泛而又侧重鲜明的概念特征。

传播学界对“媒介”的狭义理解,即将媒介视为内容的技术载体,比如印刷机、收音机、电视机等,广义理解则是一种中介式的媒介观。这种媒介观在众多传播学学者的著作中有明确的表达,比如英尼斯在《帝国与传播》提出,传播和媒介并不单纯是工具或者手段,而是主体间交换关系的基础。与本文尤其相关的观点来自麦克卢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他认同整体性思维,指出:“整体性思维倡导的是一种整体的和涵盖的研究”,在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上,他将媒介进行整体化的概念重构。一方面,他提出“大众媒介所显示的并不是受众的规模,而是人人参与的事实”,此处特别强调不是受众而是人人,不是接受而是参与,不以组织化的分工协作而将人群割裂开,而是将传播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将所有的媒介使用者看做一个整体,不论是文字工作者还是读者,人既然使用了媒介,便不可避免的卷入媒介的世界中,被媒介所影响,如此出发来询问媒介是如何影响了人。另一方面,他认为“一种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表述,书籍的内容是言语,电影的内容是小说。”这个观点的发出,是在整体性的视角下看待具体的媒介载体,使媒介的指向切近的回到词源本身,即媒介的中介性,打破了媒介一词在现代传播概念中束缚于技术层面的现象,为研究不同的媒介对当代人类产生了何种影响提供了新的启发。借用麦克卢汉的观点,即可更加清晰的说明本文“作为媒介的戏剧“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为媒介的戏剧传递了丰富的信息,演出是戏剧的内容,戏剧是艺术的内容,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内容,进入到戏剧这一媒介中,便卷入了戏剧的世界,从而因其特点有所“延伸或截除”。

综上所述,本文中所使用的“媒介”指广泛意义上的媒介,具有中介性的特点,并不仅指技术层面上的媒介。媒介是个很大的词。媒,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媒人的意思,媒人为男女牵桥搭线,帮助他们互相了解,促成他们的结合。介,介绍,介意,介怀,介于,中间的意思,一个位置,位于对象们中间的这个位置。媒介结合起来,就是在中间这个位置上,促成对象与对象结合的东西。从中国的词源来说,是这样的。从西方的词源来说,也已经清楚的说明了“media-”的中介性。

城市传播作为传播学界的创新尝试,使城市与传播的几组关系凸显出来。

第一,如果把城市看做是一个由无数实体空间构成的地缘性概念,那么与之对应,传播的实体媒介,如人体、手机、网络基建等,就是构成城市实体的一部分,而且,传播网络如此构建性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传播网络与城市形态之间,通过人这个媒介形成了紧密不可区分的关系。

第二,如果把城市看做是一个“地方”,如西蒙所说是“透过人群的日常生活而且日复一日操演出来的”,或如玛西所说是“由在特定地点会与并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关系之特殊组合构成的”,那么就是说,作为“地方”的城市是以共同体为边界的。人的自我认识,如果按照米德的观点,是需要外界反馈来不断形塑的。传播构成了城市共同体,以公众号消息、私聊消息、朋友圈消息等信息汇入人的意识中,以社交网络、线上办公网络、智能家居管理等结构,形塑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

从第一组关系可以看出,城市传播中人对空间的概念,是缠绕在传播空间和实体空间之中的。人对空间的观念,对于传播网络的形态和城市的实体形态而言,是中介的角色,尽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肯定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来实现的,但本文着重讨论观念的形成和表现,是为研究城市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作出阶段性的工作。从第二组关系可以看出,传播构成了城市共同体,传播带来的信息和传播结构本身,是人不断进行自我认识的素材之一,在共同体中,在当代的媒介中,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国内目前传播学界的研究,多集中政治层面上舆论控制、商业层面上的媒体经济方向上,研究问题多为具体的操作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这使传播学常常给人以“无学”的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科研究常常自甘局限于工具的角色,只是社会运转中用来解决具体操作问题的学科,学科本身,缺乏对人、万物、存在与死亡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传播的问题本身如此古老,如此深入人们的存在与日常生活之中,是一门内涵深刻又极富活力的学科,当学者们说自己局限于学科中,其实不是局限于传播的问题之中,而是局限于传播学科的历史之中,传播等待着阐释的机会,等待着像与语言、信息、情感等词汇一样,与人类的目光相遇。

而城市传播的概念,将城市化问题与传播问题结合起来看待,研究价值在于,一方面,这样的视角是建立在技術哲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本的,用非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待技术,再具体到媒介观、传播上,打开了新媒介到新传播的视野;另一方面,对城市问题的探索,使城市空间、身体和实践等传统传播学研究中被忽视的元素显现。这些元素被忽视,不是因为没有研究价值,而是因为传统研究中缺乏规律可参照,且新媒介在政治控制和经济效益方面的热况吸引了大部分学者的目光。因此,本文重新回到城市空间的关键词上,对当代深深裹挟在媒介中的人的空间观念进行分析,使传播与空间的关系再浮现。第三个方面,城市传播研究对城市的关注,还使共同体的概念得到了新的研究角度。当用城市和传播的目光一起看待共同体时,共同体呈现了什么样的特点呢?个人在这城市、传播、和公共同体之中,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呢?

在全球高度城市化已成现实的今天,新媒介带来的新传播也越来越成为对人们生活影响巨大的新现象。在欧美实现大规模城市化的年代,欧美学者对城市中的人的心灵问题有许多精彩的剖析和建议,这些经验不仅帮助早城市化的国家和城市的人们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城市的认识,帮助了一系列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也使后来的城市化国家,比如中国,在面对城市问题时得以借鉴。但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较为发达,智能通讯工具普及度较高,媒体活跃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媒介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局面同时展开,产生了新的情况,比如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格外紧密,比如城市中出现了专门供人拍照发朋友圈的各类展览等等。面对我国如此独特的城市化进程,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环境、解决城市问题。

本研究将问题聚焦在人的空间认识和自我认识上,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是一个人从乡村向城市迁移,或将乡村建设成城市的过程,不可避免涉及对空间的改造,而空间问题是传播活动中重要而被忽视的元素;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媒介中多个场景和角色的出现,使人必须解决以往的“我”的对外呈现改变的问题,解决“我”与环境的关系必将改变的问题,那么由此引起的,人如何看待这个新的“我”,人的自我认识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问题,则成为当代国人心灵问题不可回避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选自《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版

[3]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 《林中路》,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版

[4] [法]贝尔特·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5]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6] [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論》,刘文玲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7]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8]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

[9] [美]约书亚·梅洛维茨著,肖志军译: 《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0]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 2005 年版

[11] [美]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年版,李继宏译

作者简介:唐显青(1994.4—),女,贵州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传媒教育。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声音的“邮递员”
新媒介的花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