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的思考

2020-07-14 02:29赵东苹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7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思政课大学生

赵东苹

摘要:让大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认为,就学习效果而言,课堂学习比课下学习更具优势:在阅读篇目的选择上,要根据教学的任务要求和目标靶向,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和布置;确定具体篇目后,给学生发放复印好的学习资料,或者把电子文档、载有准确内容的网址链接发到班级群中,以方便学生直接学习;阅读完毕应即刻让学生回答预先提出的相关问题,可以及时检验和巩固其学习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经典著作;经典文献;学習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好思政课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的认真研读。让大学生研读经典,就相当于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加装了“理论引擎”。多数思政课教师都非常重视引导大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作了相应要求和设置,但成效一般,有时流于形式。近年来,笔者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就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学习比课下学习更有成效

让大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问题上广大思政课教师已经形成普遍共识,但一般做法是:课堂上给学生布置阅读篇目,要求写读后感,放在课下完成,过段时间上交读后感作业。笔者也曾经这样做过,但这种方式并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事实上往往是:极少数优秀学生能按要求认真研读,之后完全独立地撰写读后感;表现稍微好一些的学生会囫囵吞枣一样阅读一遍,然后从网络上抄袭读后感的大部分内容,再在篇首或文末加进去自己写的几句话;差不多有七八成的学生是搞“拿来主义”,完全从网络上抄袭,不做任何修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所学科目较多,除思政课作业外,还有不少专业课程任务,课下没有时间好好研读和高质量地完成读后感,只能敷衍了事;二是有些学生本身对学习比较懈怠,自律性差,在缺乏教师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也会走上抄袭的道路。由于大部分学生有网络抄袭行为,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班里多篇读后感内容完全相同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撞文”事件。可见,原本是基于节约课堂时间考虑而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的学习任务放在了课下,结果却导致这一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笔者认为,与课下学习方式相比,除了占用一定时间外,在思政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此种方法不会造成学生的课外负担,学生也不会被其他事情干扰,能够集中注意力高效率地进行研读。再者,教师在课堂上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当堂对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学生就不敢不用心,等于说对保证研读效果又增加了一道屏障。课堂学习比课下学习更富有成效,这一点已经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二、问题导向下确定阅读篇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数量众多,课堂时间有限,让大学生逐本研读很不现实,所以首先应该确定阅读篇目。笔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概论”课教材中每章结尾部分给出的“阅读书目”都是基础、经典的篇目,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全部学习,但很显然课堂上没有时间让学生全部读完,只能从中选择一到两篇。

确定阅读篇目应把握的最主要原则是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具体问题作为导向。如在讲授第一章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内容时,就应该向学生布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这篇文献,因为在“文革”结束后应如何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这一重要问题上,它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也为全社会应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定了总基调。离开了这篇重要文献,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在让学生阅读前,首先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他们进行思考:“历史决议”出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毛泽东的历史贡献主要有哪些?毛泽东的功过哪方面是主要的?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再比如讲授第九章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容时,应让学生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和《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这两篇文献,并且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首次提出了中国梦?提出中国梦的价值何在?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中国梦?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和思考,学习就有了针对性。所以,向学生布置阅读篇目时,切忌不提具体要求而盲目下达任务。如果缺乏问题导向,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失去方向,看似在盯着文献看,实则往往不知所云,入眼不入心。

如果某一篇目篇幅过长,那就需要对各部分内容区别对待,有些需要精读,有些略读就可以了。比如前文提到的“历史决议”,这篇文献共分为八个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求学生对第七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进行精读,而其他七个部分略读即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思考,学生就可以逐渐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发放复印资料或者把电子文档、相关网址

链接发到班级群

每章最后列出的阅读篇目,一般在图书馆都能找到纸质材料,但毕竟藏书有限,不可能同时满足几十人、上百人的需要。而且,目前随着国家对在校大学生的要求愈来愈严,其课业负担也越发繁重,为节省他们的宝贵时间,笔者会事先把需要阅读的文献资料复印好,课堂上再发给学生使用。当然,发放复印资料这种方法只适合班级规模比较小的情况。

思政课一般是合班上课,有的学期甚至会出现四合班的现象,这就导致班级规模比较庞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另外一种节省学生时间的办法。为方便和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上,往往会建立一个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此时班级群就可以发挥出其便利作用。思政课教师往往会个人收藏一些电子稿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献,如果里面正好有学生需要阅读的内容,就可以直接把这些内容发到班级群里供学生下载使用。如果教师个人并没有保存阅读篇目的电子稿,那么就可以先到网页上查找,然后把网址链接发送到班级群中,学生直接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了。有的教师使用某些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等,可以提前把阅读篇目内容导入其中,供加入平台系统的学生使用。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避免学生在网络上找来找去耽误功夫,方便他们直奔主题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再者,有些网页上的相关信息并非十分准确,学生自己查找有可能会“误入歧途”,严重影响阅读效果。为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教师在备课时最好能提前在网络上进行筛选鉴定。教师在选择时要首选比较权威的网站,如中国社会科学网数据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民网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等。

四、通过课堂提问及时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课堂提问是检验学生阅读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只布置阅读作业而没有后续的提问环节,那就意味着教师无从掌握学生是否阅读、效果如何。所以,在学生读完相关篇目或篇幅后,思政课教师要即刻根据预设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让学生进行回答,以便及时检验和巩固其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直观地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阅读,有没有深入思考等。同时,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厘清思路、消化阅读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反过来,设置回答问题环节也是督促学生要认真阅读的一个有效手段。有了这个环节,学生在思想上就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为了避免自己因回答不上来而陷入尴尬和难堪,他们也会认真地去读。

笔者要求其班级内每位学生在学期内就文献阅读作业要至少回答一次问题,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之所以作如此要求,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如果不作硬性规定,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特定的几个人,其他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基本上是沉默状态,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这种情况也导致教师不能掌握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效果。对学生来说,只有个别学生得到了锻炼,大多数学生错失了宝贵的锻炼机会。笔者认为,在班级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强制每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当然,如果班级规模太大,在某一学期内根本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时间,那就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组员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再选出代表来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评。应多发现优点,多肯定鼓励学生,以增强他们下一步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的兴趣与信心。

参考文献:

[1]国雨龙.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7—8):27—28.

[2]张茂林.回归经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引擎[J].北京教育(德育),2017,(1):70—72.

[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43.

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思政课大学生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一部需要所有中国大学学生和教授阅读的经典著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