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中汲取中华文化养分

2020-07-14 08:28滕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活实践议题式教学立德树人

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①在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结合议题式教学不断探寻。

关键词: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 生活实践 议题式教学

[案例背景]

近些年,国学备受国人青睐。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犹如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一朵绚丽的花朵,格外受到大家的喜爱。为了诵读经典,品味中华文化,我校高中语文组开展了“校园诗词大赛”。在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受到诗词的无穷魅力。

笔者在准备《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时,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学生参加“诗词大会”的一幕幕画面。如何让政治课堂也得到学生们喜爱并积极参与,我尝试以“吟唱诗词——聆听诗词——发展诗词”三个部分为主线,开展教学。

[课前准备]

邀请学生参加《琵琶行》的吟唱,组织学生多次练习。

布置学生准备好收集的诗词和分析稿,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些作品。

各小组汇总收集的材料,确定发言人并制作PPT。

[教学实录]

第一阶段——吟唱诗词,“润物细无声”

吟唱诗词:6名学生身着汉服吟唱白居易的《琵琶行》,带动全场气氛。教师将诗词呈现在投影上。

师: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诗词,他们个性化演绎《琵琶行》,让我们重温了诗词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诗词歌赋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田。今天,我们就乘着“诗词”这艘帆船,徜徉在“品味中华文化”议题的蓝天碧海中。

片段解读: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琵琶行》经典吟唱方式开始。教师为参与的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参与活动的机会。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它还伴随着情感的浸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感悟中华诗词之美,体验参与感,收获存在感。

第二阶段——聆听诗词,“靜待花开”

聆听诗词: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喜欢的诗词,并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分享的理由。

第一组:《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享理由: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怀,以环境美表达人格美,用田园生活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本首诗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王维寄情于山水说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第二组:《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享理由:这首诗有一种气节的凝练、气魄的承载,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作者借此表达: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此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呈现出来;诗以文字为载体源远流长;我们接受学校教育学习这些诗词名篇,说明教育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

第三组:《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分享理由: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诗歌应随时代不断发展,体现时代精神风貌。

第四组:《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享理由:作者借笔下的梅花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胸襟和不向世俗谄媚的情操。这体现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

师:我国诗词源于上古,每一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人生的态度。诗词是作者思想的直接反映,他们的爱国情怀、反映社会腐败、赞美大好河山和怀才不遇等,都与他们生活的社会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我们能看到作者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文化对人的的影响。从各学习组诗词分享中能感受大家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这些诗词长久传诵印证了文化传播的力量,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大家被诗词吸引还有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构建中华文化的知识导图,板书呈现。

片段解读:将学生从小诵读的诗歌融入教学,接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熏陶,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享推荐理由,生生互动,相互借鉴有效促进学生自我能力提升。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过去复习课“教师讲学生练”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总结与中华文化有联系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导图,不是零散的知识、机械的堆积。学生在活动中与教材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并同伴相互倾听,达到对“中华诗词及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思与行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

探究: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飞速发展,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人认为我们加强学习西方文化;有人认为我们就应坚持传统文化。

上海市为了给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减负”,曾将旧版教材中的8首古诗全部被删除。对此现象大家怎么看?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上海市这么做与它自身是国际城市有关,由其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这个城市与外来文化融合较多,对传统文化忽视,正是城市发展期的呈现。

生:小学生应该减负,但减负不等于删减古诗。这样做不利于诗词的传播和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生:小学生许多道理都是从古诗词中学习的。如《悯农》告诉我们勤俭节约的美德。这会动摇中华文化的根基。

生:教育部门应深入社会中调查,找到学生负担重的真正原因,而不是靠删减古诗解决减负问题。他们应从制度本身寻找原因。

师:大家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多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也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习总书记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种子。

第三阶段——发展诗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词让我们的民族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诗歌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它从产生到发展、到衰落、再走向振兴。

发展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诗词。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如何发展我国的诗词文化?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新颖,通过“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让更多的人重新了解、解读诗词。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这样的节目和文化活动,宣传诗词文化。

生:诗歌的发展包含着继承与发展和创新。

唐代诗人李贺的诗词,“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借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表达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勇气和信心。这是对古诗词的活用,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创作更多优秀的、与时俱进的诗词作品,奉献伟大的新时代。

生: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借助大众传媒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华诗词的发展。

生:政府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教育等文化传播的途径。

师: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发言中多次引用诗词,如十九大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时,他还引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诗句。我们从这些引用中看出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片段解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助推器。学生从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提问、要巧问,引导学生分层分析、逐层推进。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甄别中引领认同。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理性判断,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后探究:如果你成为一名国际交流生,在与国外友人的交流中,你如何介绍中国诗词?请就如何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提两条具体措施,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理由,术语使用规范,200字左右。

师:诗词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具有永恒的魅力,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体现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要用实际行动继续和弘揚中华文化。

[案例反思]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政治课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习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努力,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发挥激励教育,注重学科育人。思想政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育最终是为了成就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意愿的表达、行为的引领和个性的展示,让学生学习中真正想思考问题、能思考问题、会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学习中,能学到“带的走”的知识。为此,政治学科应找准本学科的渗透点,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

与此同时,教师需对学生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高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会有个性化,甚至少数极端的想法。在教学中,学生出现疑惑和与预期不相符的观点,这需要教师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利用激励教育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有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可持续发展。以激励教育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明确价值方向。

2.挖掘学科资源,推进议题教学。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古典诗词中饱含了我国的历史、人文、地理、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从小接触诗词,深受其熏陶。本人依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学生的自身资源及其他学科的资源,将诗词文化作为主线,带领学生回顾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必备知识,师生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改变了传统复习课模式下,学生顺着教材和教师思路走,很少真正表达自己想法,随大流等现象。思想政治学科要基于学生长远发展,构建结构化的学科知识,设计系列化的问题和活动。

本节课围绕“品味中华文化”这一议题展开。首先,设计接受式探究,主要通过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诗词并分享理由,让学生获得系统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次,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自主发现问题、交流经验、获得结论。删减诗词的事例和发展诗词的事例分析成为构建式探究。最后,利用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性学习,发现本质和联系,这是发现式探究的运用。学科内容的结构化既是系统论在复习中的应用,也是结构主义理论在议题式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不再停留在知识记忆和思想认识层面,而是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学生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合作探究,科学表达,解决内心困惑;深入讨论、辨析,明确方向。教师尝试以议题为起点,以诗词为主线,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地思考、精心的设计,让议题式教学在教学中不断落实。

3.融入生活情境,培养核心素养。从生活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从生活实践中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诗词和分享理由,从我国诗词文化这一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科学分析现在社会中存在的否认传统文化的现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和文化强国的目标。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展示自己、表达自我。在生活情境中,师生对话、分析和讨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需要学生具备面对复杂问题的心理,并提高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知识,但知识不等于素养。学生接触社会问题,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中华诗词大会》、删减古诗等事例融入教学,学生的科学精神被慢慢地激发生长,政治认同逐渐形成。再将素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将探究带出课堂,在深化和拓展中实现素养的真正生成。

本节复习课是以“品味中华文化”为议题,结合诗词开展探究教学的反馈和思考,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探索。教师要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教学相关联。教师还要关注学科知识和议题情境之间的结构化问题。在课前,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把握好课堂的走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当然,本节课学生列举的诗歌素材与教学内容的贴合度仍需提高,教师对探究问题设计的梯度还需加强,这是本人今后在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思考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沈雪春,议题式复习课教学维度的特征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4)

作者简介

滕燕(1979—),女,汉,籍贯:江苏淮安;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学实践。

猜你喜欢
生活实践议题式教学立德树人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语文教学重视生活实践的 “五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