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指导在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2020-07-14 08:28陈云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自主互动创新思维

陈云霞

摘 要:非语言性指导是手语讲授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是指通过听觉以外的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让听障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一种学习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适量预置非语言性指导,在学生领会教材的同时,又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以教学互动,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为基本特征的公开、民主、平等的新型教学关系。

关键词:非语言性指导 自主 互动 创新思维

常规手语语言性指导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都是通过教师的谆谆教导,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然而传统的手语语言性指导常常存在种种弊端,甚至会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由于一些绘画专业词汇比较抽象,如:“质感、立体感、空间”等,只凭老师的手语讲解学生很难深刻的领会。加上听障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有所限制,听起来更是一头雾水。美术教学要做到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光靠单一的语言性指导是难以胜任的。

非语言性指导是手语讲授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是指通过听觉以外的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仅从美术学科单一角度,从美术课教学选题的个案出发,以“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出七色彩光实验”;“领会质感,表现质感”;“画风”为代表,对美术课非语言性指导有针对性地做了一系列探索和試验。将美术教学活动预置于新课程环境,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规范,在语言性指导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预置非语言性指导,作为常规手语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阶段探索和试验,这种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词汇和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方面,获得了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效果。

一、试验个案:“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出七色彩光实验”

学生一听有实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我,我就把要求布置下去:每个小组在组长负责下认真观察实验,并一起讨论后在纸上写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色彩的名称。学生严阵以待,我就取出三棱镜和聚光灯做实验。光通过三棱镜在白色的墙壁上折射出七色彩光,色彩非常漂亮,学生眼睛发着光,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一动不动地看着墙壁上的七色彩光,大约过了一分钟时间,我示意组长开始写下观察到的颜色,学生四人一组凑在一起讨论所观察到的颜色,时不时抬头一起观察和商榷。三个小组书写完毕我让他们把答案放在投影仪上,一起讨论写得对不对。一组的答案是:我们观察到的颜色为:红色、黄色、橙色、蓝色、紫色、绿色、淡绿等;二组的答案和一组一样;三组的答案是多了深蓝、褐色,有一点小小出入。我就问同学你们想知道标准答案吗?于是我播放FLASH动画课件,生动再现三棱镜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光的实验,学生对答案一目了然。

二、试验个案:领会质感、表现质感

在特教学校美术素描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领会质感并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质感。这个教学内容为教师预置非语言性指导留下了很大空间。教材中对质感的解释为:不同的质感给人不同的视觉感知。显然,听障学生听到这个概念一定会很困惑。多数学生会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机械的进行临摹。如陶罐的粗糙、玻璃的光洁、丝绸的柔软、金属的坚硬等。少数学生会在教师此类机械的学习中无法找到感觉,渐渐丢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打破僵局,教师通过手语对质感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以后,拿出实物(陶罐、玻璃、丝绸、金属)排放在讲台桌上,让学生们先用眼睛观察,再亲自用手去触摸。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这几件物体的质感并找到适当的表现方法。同学们都举起手来,想把自己的感受一吐为快。同学们的总结是:陶制品较为粗糙,应该选用稍软的铅笔以粗松的线条铺色调。表现布料的质感也是要用软的铅笔,多次重复排列表现布料的厚重。玻璃的反射力强,表面光洁,表现时应注意层次清晰等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非语言性指导帮助教师发现和保护了学生的审美个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有目的地将非语言性指导延伸到素描基础教学中立体感与空间感的探索中,同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适度预置非语言性指导,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在教师组织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难设想,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机会实际体验自主学习的学生,势必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想象力,更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新课标。

三、试验个案:画风

这是我校低年级课外兴趣小组创作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同学们以“风”为主题,完成一张创作画。起初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都感到无从下手,虽然我们对“风”很熟悉。

在这里笔者大胆尝试了非语言性指导,看到同学们一脸的困惑,我提示他们:“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风呢?同学们请向窗外看!”同学们向窗外望去,一下子来了精神。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到了,我看见窗外树枝晃动就感觉到有风了。”这时教师补充道:“同学们,他是通过看观察到的,那么不通过眼睛看能感觉到风吗?”学生在思考。老师接着说:“通过闻可以吗?”说着老师把窗户打开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他们去闻。有的同学说:“我闻到了土腥味!”有的同学说:“我闻到了花香。”同学们闻的很投入。这时,有一位同学说:“老师,请您过来,这儿有风,我能触摸到风”。学生得意的回答。“刚才,我们初步了解和感受了风,那么如何把它表现到我们的画本上呢?”“我知道,画几条斜线。”“我画摇摆的树。”

“我画飘动的树叶。”

非语言指导并非不用语言,只是淡化了语言作为常规指导的主要角色。让听觉之外的其他感官在学生的学习中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美术学科的非语言指导教学中,教师应是美术情景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更应是听障学生审美心语的倾听着和审美情感的认同者。在此意义上说,教师对听障学生的关爱、审美通感和课程共建,既是一种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教育力量。艺术教育本身主要体现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在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都应善于通过教学活动接近和聆听每一位听障学生对美术教育、美术学习的看法,允许每一位学生发表对审美认识和美术经验的特殊感受和与众不同的解释,尊重信任学生同时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猜你喜欢
自主互动创新思维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