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大儒还乡》外宣英译探究

2020-07-14 02:17古汾芳梁敏娜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3期

古汾芳 梁敏娜

【摘  要】外宣翻译是文化输出的强有效的手段。完善桂剧的外宣资料,不仅可以让外国友人体会到中国民间戏曲的深厚魅力,更能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以桂剧《大儒还乡》外宣资料作为英译探究的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翻译理论依据,认为译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及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突显中华文化为原则,要求译文既要突出桂剧的本质特征,又能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大儒还乡》的语言表达方式别具一格,通过对此的翻译和探究,以期待更多的人了解桂剧、接受桂剧、爱上桂剧。

【关键词】英译探讨;桂剧;《大儒还乡》

一、引言

桂剧是广西特有的戏曲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唱腔优美,声腔丰富,有吹、弹、唱、高、昆腔五大种类,相互杂揉,相得益彰,有如百流入海之感。桂剧在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桂柳地区和南宁,剧目众多,在演出历史中有将近800多部作品,受到广西人民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和互联网对现代戏剧的冲击十分巨大,戏剧传承举步维艰,加之现有措施对戏剧保护及外宣不尽如人意,关于桂剧的外宣资料更是少之又少,亟待完善。

二、《大儒还乡》及其外宣翻译

桂剧《大儒还乡》主要讲述的是清代大儒陈宏谋辞官告老还乡,荣归故里的途中发生的故事。其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特别是陈宏谋得知“秦绢”真相竟是一场“欺世盗名”的政治工程后,他内心的挣扎与斗争十分扣人心弦。若非他执意要回一趟当年他推行桑政的长安,恐怕他至死都会被蒙在鼓里。他也因此间接害死了他的学生佟三秦。佟三秦发现桑政不过是残害百姓的“面子工程”后便极力上书,请求停止桑政,使得龙颜大怒,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虽在陈宏谋的极力周旋下护住了佟三秦之女桑娘,但大错已铸成,陈宏谋在桑娘前来寻仇之时,于佟三秦坟前痛哭忏悔。陈宏谋决定亲手揭穿自己毕生最引以为豪的政绩——桑政是害民之举而非利民之举,但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反对,无法为佟三秦平反,最终郁郁寡欢,含悔而终,客死异乡。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在国际和地区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对外交流也日益密切。外宣翻译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媒介就变得尤为重要。[1]崔斌箴(2018)指出,牢牢把握习近平主席的新闻舆论思想的中心内涵,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强化传播能力、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是外宣工作的新理念与总要求。[2]

桂剧《大儒还乡》的外宣翻译资料寥寥无几,关于桂剧的外宣翻译也是屈指可数。以国外接受度高的外宣形式来宣传桂剧《大儒还乡》,使其获得国际文化认同感和完成文化传播的使命,是我们现今应该做的。

三、桂剧《大儒还乡》的翻译策略

(一)理论指导

桂剧《大儒还乡》是广西特有的戏剧表演种类,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使读者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所吸引,从而增强对桂剧文化的认同感。所以在《大儒还乡》的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既要保留桂剧的特色,又要综合考虑译本受众与原文的社会背景、语言表达等文化差异,以求达到外宣翻译的效果。[3]基于此,可使用功能目的理论来指导《大儒还乡》的外宣翻译实践。

(二)桂剧《大儒还乡》外宣英译策略与方法

本次桂剧《大儒还乡》的外宣翻译资料选取剧本的节选,以此作为外宣翻译的材料分析。归化与异化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是指尽可能地让目标语言贴近原文,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异化则是要求译者将原文翻译为目标语言时,采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力求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2.1 归化

汉语常常习惯于将重点放在后面,英语则把重点放在前面来突出重点,也就是说,汉语语序会将形容词等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作修饰,但英语会将主语放在句首,用以突出主语。

例(1)由廣西桂林市桂剧团演出的《大儒还乡》中,曾定国扮演的陈宏谋,李素华扮演的桑娘等刻画人物都很到位。

译文Chen Hongmou,played by Zeng Dingguo,and Sangniang,played by Li Suhua,are well portrayed in Da Ru Return Home,which is performed by Guangxi Guilin Opera Troupe.

例(2)特别是扮演陈宏谋的曾定国,每场都有他的戏,不仅有大段的唱腔,而且有许多细腻的表演。

译文 In particular,Zeng Din2gguo,who plays Chen Hongmou,has his plays in every scene.He not only has a large section of libretto,but also has many delicate performances.

例(1)中“陈宏谋”作为句子的主语却位于句中,让人无法立刻分辨出句子的重点是哪个部分,需要花费时间来阅读分析中心词在哪里,而译文大有不同,直接将主语“Chen Hongmou”位于句首,重点一目了然。例(2)也是如此,译文能够一眼看到句子的主语是哪一个,与原文的位于形容词之后的主语大相径庭。这就不难看出汉语语序与英语语序的差异所在。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英汉语序的差异,遵循英语的语言语序,去贴近英语的表达思维,句子翻译要通俗易懂,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以达到外宣的目的。

在汉语中,“大”除了表示体积和面积,常会被用来表示程度,例如“大儒、大学士、大家”等词,而英语却不会有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基于此,翻译时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再进行翻译是基本要求。

例(3)卓越的政绩体现出一个“大诚、大勇、大智、大明”的儒家思想的大儒形象。

译文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embody the image of a great Confucianism with “great sincerity,great courage,great wisdom and great righteousness” of Confucianism.

例(3)中“大诚、大勇、大智、大明”的“大”在这里不是表示体积或面积,而是表示程度副词之意,与“至”所表之意接近,二者都有“非常”的意思。在翻译时要将意思理解透彻,切不可望文生义,将“大”译为“big”。在一番考量下,译者决定将“大”译为“great”而非“very”或“super”等表“非常”之意的词,考虑到“great”在英语中有“伟大的”的含义,与后文的“大儒形象”相得益彰。

2.2 异化

汉语的句式结构复杂,语句华丽,特别是《大儒还乡》的台词,因戏剧创作的背景是在清代,所以台词为了符合当时的语言特点,采用了类似于文言文的语言体系,而不是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台词的语言特色,不可擅自更改其意思。

例(4)“大儒之效、百官之模”

译文 "The model of great scholar,the model of hundreds of officials"

例(5) 做官只需求理想,不惮宦海风雨狂。

译文 Being an official is just to realize my ideals,and not to be afraid of the bloodshed in the officialdom.

例(4)、例(5)都是近似于文言文的语句,那么在翻译时我们就要尽可能地在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再将句子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言的译文。例(4)的“之”是一词多义,在这个句子中是“的”的意思,且此处的“效”并非“效果、影响”,而应该是“榜样”之意,结合句意和英语的表达思维,将“效”“模”放置“大儒”“百官”之前,“之”译为“of”,译文 “The effect of great scholar,the model of hundreds of officials”保留了原句的“汉味”。

例(5)中“做官只需求理想”一句并无明显主语,这也是汉语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不必为其添加主语,只需将其原有的意思译出,再为“理想”补译出它的定语即可。同理,“不惮宦海风雨狂”也不必强行增译其主语,因汉语的台词有主语一致的特点,有的台词只有逻辑主语,没有明显主语,所以译文译出句子原有意思即可。

2.3 意译

意译在翻译过程中是常会被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因目标语言与原文的文化差异过大,原文的一些句子无法直接还原,这时候译者就会采用意译来展开翻译,帮助读者理解。

例(6) 我造水渠高天走,我主桑政不彷徨。

译文 I led people to build canals,and firmly advocated planting mulberry trees.

例(7)尤其是和园甲、乙两个女科班对桂剧发展影响较大

译文Especially the two female opera class A and B,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opera

例(6)中对“造水渠”的效果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所以在翻译时可将其夸张部分“高天走”省略,直接将前半部分“我造水渠”译出。根据句意,“我造水渠”并不是陈宏谋亲自去造水渠,他作为朝廷一品大员,是项目的领导者,带领百姓去完成造水渠的任务,所以译者翻译时只需将句子意译,并将其翻译为并列句,共用一个主语即可。例(7)中“甲、乙”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应的目标词,此句也可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意思表达清楚,因英语中常有用“A,B,C,...”来表达序列的习惯,故而译者将“甲、乙”意译为“A、B”,以便于读者的理解。

2.4 直译

直译常用于简单句或无异议的句子中,例如一些既定事实等,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可使译文读者降低文化陌生感。

例(8) 一出《大儒還乡》,引发了一场桂剧热。

译文 Da Ru Return Home triggered a Guangxi Opera fever.

例(9)  我们看到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译文 We can see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characte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例(10)入选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作品

译文 Selected as excellent works in the 9th China Drama Festival

观察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例(8)、例(9)都是简单句,因此在翻译时首先考虑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使用英语中简单句的句式将句子译出,以此缩小原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鸿沟,易于读者理解。例(10)是《大儒还乡》的所获奖项,同样也是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使得译文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大儒还乡》所获奖项众多,这里列举其中一项说明其才用的翻译方法为直译,其余不一一赘述。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输出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桂剧作为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戏剧,应当积极开展外宣翻译,将桂剧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出去,走向全世界。《大儒还乡》作为一部自我观念斗争主题的剧目,译者要充分理解原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灵活运用功能目的理论、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等翻译策略来展开翻译,才能在保留桂剧特色文化的同时,使得译文流畅易懂,读者的接受度也会更高。桂剧的外宣翻译会帮助桂剧融入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之流,屹立于多元的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的尘埃。

参考文献:

[1]李愫.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外宣翻译报告[D].北京邮电大学,2020.

[2]崔斌箴 .以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为指导创新对外宣传工作[J].党建,2018,(04):26-27.

[3]邵阳,赵紫薇.温泉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5):133-135.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