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0-07-14 05:15唐孝庆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探索高校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指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高校全体教师為引领、以高校各个学科为载体、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它课程进行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全员来干、全心来干、全程来干、全方位来干”四个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理清思路,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高校课程思政指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高校全体教师为引领、以高校各个学科为载体、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它课程进行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上海于2005年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学科德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16 年 12 月 9 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不仅明确了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思政理念的发展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此研究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全员来干、全心来干、全程来干、全方位来干”四个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理清思路,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有所助益。

一、全员来干

2020年6月8日,陈宝生同志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各个层面在思想上同心、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动上同行。”[2]从国家层面来讲,教育主管部门、各个高校、各个教师要参与进来;对于高校来讲,高校教务处、学工处、党政办、各个院系、各个部门及每位教师都要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当中来。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实落地,高校每位教职员工都要有意识、有思想、有行动的参与进来。

二、全心来干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可以显见,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意义重大,不仅在当下是教育改革的趋势,在经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也会成为一种常态。国外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从古希腊起西方国家就一直在开展公民教育,如黑格尔、费希特、凯兴斯泰纳都推行公民教育。他们的公民教育与我国的爱国主义、德育教育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美国也推行公民教育,希望把每位美国公民培养成更积极更有影响力的公民,新加坡和韩国的公民教育则更加注重道德教育。虽然国外的公民教育并不等同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都有对年轻一代人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美国颁发公民教育教师奖,韩国将公民教育纳入教师职前必修课都体现了国外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国外把公民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及其学习和生活中,这都值得借鉴,也因此,课程思政更需要全心全心来干。

三、全程来干

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政元素融入到高校各个课程中去,那么有哪些思政元素呢?《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这明确了思政元素也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非思政相关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内容吃不透就更无法做到很好的与课程相结合,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非思政相关专业教师,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面前,系统深入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宣传、教育、影响学生是非常必要的。高校专业课教师一是可以购买相关书籍学习,二是可以通过高校“三会一课”“两学一做”来提高认识,三是教育部、市教委、学校培训来提高理论水平,四是通过网络学习,五是科研和教学中不断鞭策自己去探究。有需要就有动力,只要高校教师转变了观念,课程思政的成果就会处处展现。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标注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具有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全程贯彻实施。那么如何实施呢?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其次要弄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的涵义,再次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最后,用案例讲解、思辨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展开在潜移默化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进而达到入心入髓的目的。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5]中华民族在经历五千多年历史的洗礼之后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绵延不绝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给养。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课程讲解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血肉和源泉,进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目的。

(四)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大学生不仅具有引導和约束作用,而且能够推动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职业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但又区别于幻想。职业理想太高给大学生的精神束缚和要求太多,会给大学生精神带来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但职业理想太低,对学生的推动力不强也不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所以各个学校的职业理想应参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实施,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7]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穿插与之相适应的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和思想的沁润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本身包括行为主体重视技术、锐意创新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深刻体悟与超越,包含创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体验与情感的集中反映。高校老师可以将课程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引用大量案例做论证从而得出“工匠精神”对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五)法治精神。“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8]作为高校课程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领域相关法律要求,尤其是最新的相关法律要求,作为高校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于2020年5月28日颁布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则是必须要学习的,再比如,作为数字经济专业课的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则是要关注并学习的,不仅要学习还要收集相关案例以备课堂上讲解。

四、全方位来干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全员全心全程参与进来,还需要全方位贯彻实施到底。也就是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所有老师在显性或隐性、有意或无意、课上或课下、线上或线下都要结合自己的课程或自己的工作职责向学生进行相关思政教育活动。

(一)思想转变。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提出来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和老师要转变观念,思政教育不仅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立德树人”是所有老师的职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各部门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各个课程老师都能重视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调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共同完成育人功能。

(二)顶层设计

高校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小组,并制定相关方案或出台相关文件,形成长效机制,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并能长期发展深化下去。比如课程思政与科研奖励、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相结合全面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

(三)管理导向

高校管理对高校教师具有导向作用,教务处在教学资源的管理中可以做出相关要求,比如要把课程思政的元素纳入到教学资源中去,开发有课程思政元素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度表、教案和课件。科技处在科研管理中每年单独拿出课程思政相关项目以资助老师们的教学教改,有项目的资助更能推动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

(四)以评促建

高校教学评价对老师的价值导向、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深远影响。教学评价有领导评价、督导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到学校评价体系中去,进而慢慢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并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改革。

(五)以研促改

高校科技处在管理上可以增加项目推动老师们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但是科研经费有限,项目再多不可能涉及到每门课程每位老师,最主要的还是要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教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以赛促教

高校教师比赛每年都会进行,有专家、有领导、有同行,每次教师比赛在场的专家都会做出评论,这些评论反馈到的不仅是参赛者,还也有其他老师。与会的老师从专家的评论中可以感受到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技巧的展示,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到教学比赛的评分标准中去,不仅对参赛者对与会者来讲都是很好的引领作用。

(七)以学促教

高校教师要把最新的教学内容、最新的国家要求、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分享并教给学生,教师首先得学习。教师的学习途径很多,但最多的则是看书、网络学习和培训三种。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资源有限,培训是最快的方式。培训分为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如果全部用培训的方式成本则会太高。这就需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老师多沟通、多交流共同促进和完成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论文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全员来干、全心来干、全程来干、全方位来干”四个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理清思路。并认为高校各个部门、各个教师要思想转变、顶层设计、管理导向、以评促建、以研促改、以赛促教、以学促教七个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6.

[2]陈宝生同志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6月8日)

[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4]沈壮海、王易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8版,2019年,74页。

[5]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基金项目:

2021年重庆移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项目编号:YTJG202163)

作者简介:

唐孝庆(1983—),女,重庆永川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政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重庆移通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探索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