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定格动画电影《犬之岛》中的隐喻意义

2020-07-16 18:24黄梓楠殷俊
艺术科技 2020年15期

黄梓楠 殷俊

摘 要:韦斯·安德森导演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最新的定格动画电影作品《犬之岛》将20世纪重要的历史事件通过童话的叙事方式表现出来。该片设置语言屏障形成间离效果,从而使观众对犬类角色产生同理心,让观众以狗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人类利益为核心的道德标准。本文试图从《犬之岛》故事叙述的语言特点、配乐、布景、人物角色等角度入手,分析作品中的隐喻意义,思考人类与犬类的关系,挖掘一定的历史寓意,并引申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引发读者对人类社会过去与现在的思考。

关键词:《犬之岛》;隐喻意义:历史寓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04

观察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主题,我们不难发现,其作品始终围绕着普世命题徐徐展开,韦斯·安德森推崇人间的真善美,并通过电影语言表达出来。纵观他的作品,我们也不难看到其中体现的对现实世界人文主义的关怀。韦斯·安德森在电影中展现了中产阶级家庭的困境与亲情伦理、展现了人青春年少时的迷失与领悟,展现了导演本人对纯真孩童的歌颂,对成人世界的温情讽刺。《犬之岛》虽然讲述的是人类与犬类博弈的故事,但是观众却可以在人物角色的设定上看到深刻的历史与政治寓意。《犬之岛》这个故事寓言也是对历史轮回的一种隐喻。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若要研究一个动画创作者的艺术风格及创作目的,就必须从创作理念、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和创作背景等方面入手。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每个动画作品都传达着作者的某种思想[1],定格动画电影《犬之岛》也不例外。《犬之岛》的世界被构建成一种另类的场景,影片创造了一个类似日本文化环境的场域,但它是一个稍微梦幻一些的版本,是一个具有韦斯·安德森风格的日本。在日本,创作者创作的作品往往带有新旧融合的风格,电影中有些场景是符合极简主义思想的,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当观众仔细观察,却会发现镜头中的城市逐渐变得复杂,这种“虚”与“实”、“新”与“旧”带来的视觉效果是非常强烈的。导演用独特巧妙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场景,但是观众推敲后可以发现故事背后暗含隐喻与嘲讽的意味。可以说,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之下,《犬之岛》在语言、配乐、人物设定、拍摄风格和结局处理等方面都传达着深刻的隐喻意义,颇具黑色幽默的风格。

1 语言的冲突设计——“正义”的持方

《犬之岛》电影开篇处有一个说明:片中所有狗吠翻译成英语(All barks have been rendered into English)。但戏剧性的是,观众无法识别除英语之外的当地人的语言特征。当故事情节需要某段信息推动时,观众则可以通过剧中的翻译获取英语的同声传译,这表明故事是以犬类为中心展开的。当犬类之间交流时,以英语进行;而当出现与犬类发生对立冲突的情节时,观众对交流内容便不得而知了。这表明在影片的设定上,导演有意将英语设置为一种正义的“声音”,当英语出现时,代表正义的力量就出现了。这样的语言设置暗喻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英语即正义。与此对应的,他国或地方语言就成了正义的对立面,象征着落后与愚昧。当然,作为当下的商业片,影片的设定也需要遵循相应的商业原则,如在中国版中,所有犬吠都变成了中文。但不难看出,影片中语言的设置体现的依旧是不同语言、不同立场的一种对峙关系。在这样的设定下,总有一方会胜过另一方,代表“正义”与“公平”。

观众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英语作为美国留学生翠西的母语,在翠西想反抗小林市长的“禁狗令”时,长崎市当地学生卻沉默了。两者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冲突。翠西这个人物身上明显有着“救世主”的“身份象征”,翠西语言表达的正是一种“正义性”与“正当性”。

2 对武士精神的致意——“七武士”之音

在一部动画作品中,巧妙合理地运用镜头语言和视听语言可以使影片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贴合作品主题与情节,电影《犬之岛》的背景音乐也不例外。在影片中导演多次使用了配乐Kanbei&Katsushiro,这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电影《七武士》中的配乐。原本这首配乐被用于寻找武士的情节中,却被韦斯·安德森直接挪用,运用到小林阿塔里寻找守护犬点点的情节上[2]。导演除了在向黑泽明致敬外,同时也运用了音乐隐喻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小林阿塔里和犬类传达了日本武士精神。另外,主人公与影片中的Rex(君主)、Boss(老板)、Duke(公爵)、King(国王)和Chief(首领)代表着韦斯·安德森眼中的“七武士”形象。这是对日本武士精神的一种致敬,同时也暗喻了这场人犬大战,实际上代表着两个不同阶级之间的制衡、冲突与对立。从表面上看,阿塔里为点点和它的同伴争取到了权益与自由,但换个视角观察,却可以发现犬服务的仍是以阿塔里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犬”这一物种已沦为“政治工具”被人所使用。在影片中韦斯·安德森将日本武士这一形象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解读,一是小林阿塔里,对应传说中的“少年武士”,另一个是他带领的“犬类”,对应重整与分化的武士阶层。因此导演在致敬黑泽明的同时,也在配乐上下了功夫,使故事的节奏、人物的设定与配乐能够融合在一个整体中,展现了自己对武士精神的思考。

阿塔里在历经磨难找到点点时,昔日的点点已经成为一群狗的首领,并有了自己的家庭,这隐喻着“独立人格”的觉醒。最后,当犬类获得解放时,点点也选择回归家庭,在神社地下过起了隐居生活,这与神社上的点点雕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雕像歌颂着犬的忠诚而非自由。或许在雕像落成的那个瞬间,设立雕像的初衷就已经改变了,雕像随时可能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象征物,以一种无形的力量重新调整人与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电影的结尾,小林市长把自己的左肾移植给了小林阿塔里。这一情节与武士精神中的切腹行为极为相似,切腹是武士行动失败后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但同时,这也是武士使命传承的仪式。这象征着小林市长将家族的恩惠传给了下一代,也隐喻着小林阿塔里虽然赢得了这次“战争”,但或许从他为犬类“伸张正义”的那一刻起,便走向了上一辈专制统治的道路。

电影《犬之岛》中还出现了很多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的音乐,如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太鼓声。太鼓作为日本战国时期振奋军心的工具,已经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一种象征符号[3]。而太鼓声音的运用,又与普通民众对小林市长“禁狗令”一呼百应的故事情节遥相呼应,不难推测,导演是想通过太鼓之声讽刺军国主义中愚昧、无知的精神属性。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导演想传达的是对新武士的一种致敬和一种呼唤: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新武士的精神。

3 身份与精神的转化——训化与觉醒的自我抉择

在《犬之岛》这一影片中,除了人类角色小林市长和小林阿塔里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两个犬类角色点点和Chief(图3)。在故事中,点点和Chief本是兄弟,但因为遭遇不同,有着不一样的际遇。点点成为了训练有素的守护犬,Chief由于一系列特殊的遭遇,刚出生便开始流浪,因此Chief已经习惯了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但它们的命运却因为市长的流放令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点点成为了流浪犬的首领,而Chief却不受影响,当阿塔里踏上了寻犬之旅后,点点和Chief不由得开始重新思考服从与训化的问题。

此外,影片中还出现人与犬决斗的情节,在决斗最后,阿塔里带领犬类走向胜利。而就在宣告胜利的同时,点点将不再是阿塔里的爱将与守护犬,而是跟随着阿塔里一路冒险,并最终被其驯化的Chief,成为了小林阿塔里新的守护犬。这里点点和Chief身份的转变,也代表着两者命运的转折。虽然这次战斗的胜利消除了犬类被人类胁迫的危机,但比起此前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城市生活反而像一个金色笼子,看起来美好,同时也象征着一种禁锢。这像有舍有得的古老命题,有所得必有所失。点点代表的是一种觉醒意识,而Chief代表的是一种训化结果。点点的“反叛”结局充满了讽刺意味,虽然树立了雕像被世人称赞,但只有普世价值下的“死”才能换回快活的“活”。这隐喻了现实社会中人类的自我中心价值理念,表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下,人类对世界其他生物的绝对支配权。在这样的价值观下,人类驯化动物,与其他生物确立一种从属关系便很容易理解了,因为这些都是建立在人类本身的利益之上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Chief与小林阿塔里的关系,从一方忌惮另一方到一方逐渐被另一方所感动,这样的一个转化过程并不是小林阿塔里单方面的驯化结果,而是双方在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互动。Chief最终选择跟随小林阿塔里,驱使它做出这种选择的,其实是一种选择幸福的内在力。

猫狗其实本无区别,但因为人的介入而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这展现了现实中人类为了获取陪伴感,驯化动物使其变成宠物的丑陋面孔。从被命运选择到自己抉择,这才是世间万物获得尊重和平等的最佳路径。从故事最终呈现的结局看,Chief与小林阿塔里实现了“相互成就”,这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之间的理想关系,没有哪一方胜或败,大家寻求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4 历史与政治寓言的讲述——视觉与文化象征

影片开场,伴随着太鼓的敲击声,画面从一开始的神社祈福转变为后面出现的黑狗“先知”,从叙事性的故事旁白到一幅幅说明性的浮世绘动物画,导演想通过这样的序幕为观众讲述一个来自“遥远国度”和“遥远年代”的故事。这一序幕不仅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叙事基调和风格,也为后续内容中章节式结构的运用作了铺垫。影片通过 “小飞行员”“寻找点点”“汇合点”“阿塔里的灯”解构整个叙事内容。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韦斯·安德森对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和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的致敬、解构与再创作[4]。导演运用这类过去的元素,恰到好处地串联起古代到现代的、有关日本的千年战争史。有评论认为,运用这些日本文化元素,只是希望借此传达出一种怀旧气息,但我们却忽略了这些文化元素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如垂直俯拍镜头下展示的手捏寿司的制作过程,一方面体现了日本民族对于细节的把控和匠人精神;另一方面,在生鱼片上涂抹毒芥末,隐喻了日本二战期间的投毒事件。又如特写镜头下的日本樱花鸟居,它带有日本特有的空间美感,但这栋美好的建筑却囚禁着曾作为护卫犬的点点。除了传统文化元素中的使用上具有隐喻意义,叙事的现代场景中观众也可以看出关于政治历史的寓言。在故事开头出现的演讲大厅的建筑外立面造型和日本广岛市的原子弹爆炸圆顶屋几乎相同;阿塔里驾驶的飞机炸毁后出现的蘑菇云与美国投放的原子弹、垃圾岛上的犬类实验室与二战期间的细菌部队都十分相似。通过这些物象的对比、参照,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集团统治主义下的日本的縮影。导演想借由这些日本元素提醒观众牢记日本的历史,并由此反思整个20世纪人类的发展历史。

再谈谈主人公阿塔里,从阿塔里一人冒险前往垃圾岛寻找点点到最后成为长崎市的新一任市长的经历中,观众可以看到他一路上的成长与变化。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阿塔里命令Chief(首领)去捡起木棍时他是面无表情的。这个细节与观众心中12岁童真少年的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但经过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在阿塔里的认知中,犬类就意味着绝对服从、意味着权力。阿塔里心中的“爱”其实只是希望犬能够完全听他摆布,这正像当下的都市人群对待宠物的心理,爱宠物只限于它听话的时候。因此,影片在此处想表达的是人类对犬类而言,只是一个发号施令者而非是相互平等的个体。人类虽然嘴上说着爱,但其目的仍旧是希望犬类屈服于自己,并驯化它们。这一点不仅与该片在语言设置上的目的相符,还探讨了关于“爱”与“正义”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之后的故事中,阿塔里身负重伤,最终小林市长将肝脏移植给了阿塔里。这个情节不得不说是一个高明的隐喻,阿塔里寻求点点的初衷是希望找回自己的好伙伴好朋友。但在故事结尾,当小林阿塔里获得实权后,他宣布将惩罚虐待狗、对狗吼叫的人。与此同时,市区不得出现猫。这些规定让观众不得不去猜想,这究竟是一个悲剧的结束,还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而这其中的价值取向正如市长被移植的肝脏,虽然看起来有所变化,但实际上却与市长的想法一脉相承。但至少,这样的大结局是“圆满的”。

5 结语

定格动画电影《犬之岛》从表面上看是一部童话故事,但其内在定位却是一部“给大人看的动画电影”。在电影中导演运用的各种元素都体现着对现实的隐喻和嘲讽。电影借“人犬大战”的经典故事,将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以童话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重新审视以人类利益为核心的道德标准。本文通过分析电影中的语言特点、配乐、布景、人物角色,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意义,思考人类与犬类的关系,由此引申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万物有灵且美,或许只有当人们不再将自己作为万物的中心时,不再强迫所有事物必须以其意志为转移时,人类才有可能与自然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这也是《犬之岛》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之一。

参考文献:

[1] 殷俊.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以20世纪60至80年代为研究线索[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21.

[2] 陈艳.韦斯·安德森语言隐喻与动画风格评述[J].电影评介,2018(13):99-101.

[3] 王茹.文化挪用与历史寓言——《犬之岛》中的日本文化元素[J].文化产业,2018(06):45-46.

[4] 薛婧,薛成水.定格动画电影《犬之岛》:日本元素借鉴与隐喻挪用融合[J].电影评介,2019(06):99-102.

作者简介:黄梓楠(1996—),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通讯作者:殷俊(1973—),男,研究生,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艺术设计,交互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