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学习中的临摹和创作

2020-07-16 18:24侯松宜
艺术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临摹书法创作

摘 要:临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创作可以说是书法临摹的根本目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学习书法者而言,临摹是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无论从哪个年龄阶段开始学习,或者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书法的学习都需要从临摹入手。只有打好坚实的临摹基础,才能为书法的创作提供条件。

关键词:书法;临摹;创作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04

1 臨摹和创作的内涵

1.1 临摹

通常来讲,临摹是指学书者模仿字帖中的例字,原封不动地用毛笔仿写一遍。而严格来说,“临”“摹”是两个词汇。宋代黄伯思有言:“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牖影而摹之,又谓之向拓焉。‘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1] ”

在学习书法的各个阶段中,临摹可谓是最基本的途径。书法的艺术性和美的界定、判断标准,基本上都来自历朝历代书法名家的经典代表作。沈尹默先生曾说:“临帖可以从帖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容易得到他们用笔和结构的绳墨规矩,便于入门踏稳脚步。”由此可以看出,临摹是一门基本功,学书者需要通过临摹字帖,重新建立正确的法度与审美认知,为自己后续的创作发展确定方向。

1.2 创作

本文所说的创作,是一种综合性的阐述。书法创作并不是简单地将单个笔画和各个偏旁部首死板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求学书者将笔画、结构、章法布局等等内容相互协调,实现高度统一,从而形成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因此,相较于临摹而言,无论是在学书者自身的技法水平方面,还是在其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综合素者等方面,创作对学书者的能力要求都更高。学书者常常会在创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自身的临摹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但一旦开始创作,却发现自己在笔画、结构、章法布局等方面的处理均难以掌控。究其原因,是学书者在刚开始的学习中忽视了临摹与创作的关系,把临摹当成了目的,没有在临摹中思考、体悟、总结规律,因此缺少了创作所需要的应变能力。

2 临摹

2.1 临摹中的笔法

笔画是每一种书体共同的基本构成要素。即使是同一种书体、同一个单独的笔画,书法家也会在写法上避免完全雷同的情况。学书者对一本字帖的初步临习,都需要将笔画作为突破口。这就要求学书者在临摹时观察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长短、粗细、方圆、正斜等方面的变化。

笔者将笔画分为3个部分来阐述:起笔,行笔,收笔。

2.1.1 起笔

不同的书体对相同的笔画都会有不同的起笔方法。以楷书为例,楷书的起笔笔画分为露锋起笔、藏锋起笔、顺锋起笔、逆锋起笔等不同的起笔方法。不同的起笔方法会给欣赏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美感,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会不同。举例来说,露锋起笔出现的线条是爽朗硬气、刚劲挺拔的,书写者的情绪更为激昂;而藏锋起笔则会让人感觉到线条收敛含蓄、圆润浑厚、力含其中。

2.1.2 行笔

起笔之后便是行笔,在每一个笔画行笔的过程中,均要匀速缓慢地前行。学书者在刚开始的练习中,并不需要过于强调节奏感,而应当更偏重于笔画行笔过程的稳、准。书法家在行笔的过程中,常会运用多种笔法来改变线条的质感。如中锋、侧锋、逆锋等,不同的笔画会使毛笔的线条在质感方面出现方圆、粗细、毛糙、光洁等对应的状态。因此,学书者在临习时,需要将毛笔与纸面摩擦形成的线条形态一一表达出来。

2.1.3 收笔

收笔是笔画的最后一个阶段。收笔的方法有多种,如回锋收笔、露锋收笔等。收笔不同,给欣赏者带来的冲击力也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笔画的形态也极为重要。比如在楷书中有8个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折、勾、点、提。历代的楷书书法家因其所处的环境不同、阅历有别,在书写这些笔画时,不会完全一致,但其中有相同之处。在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中,笔画整体偏细,瘦劲有力。而在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楷书中,笔画偏重,粗细变化极为明显,显得浑厚朴拙、圆润饱满。学书者临摹的字帖不同,笔画的风格、形态也各不相同。唯有在掌握了各种笔画的规律写法之后,日积月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下一阶段的书法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2 临摹中的结构

2.2.1 字形

有了对笔画的相关认知,学书者便要开始注重每一个字的结构,即整体观察每一个字的基本形态和大致框架。例如在楷书中,大部分楷书字形是偏正方形的,比如“大”“固”等。但倘若将所有的楷书字形全部写成方方正正的正方形,那就背离了结构中的多元变化。尽管楷书在结构上的变化不如行草书丰富,但其字形也兼备长、扁等多种结体规律。在大部分楷书字形都偏正方形的前提下,部分楷书字形是偏长形的,如“惊”“书”字等;部分楷书的字形是偏扁形的,比如“四”“如”等[2];部分楷书的字形是偏正三角形的,比如“品”“森”等;部分楷书的字形是偏梯形的,比如“直”“宫”等。但无论结构方面怎样变化,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字不能写倒、写散。

书法中的汉字在形体结构上可分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每一种结构,都有其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不同书体结构的细节也可以分为多个方面,因篇幅有限,本文仍以楷书为例。

2.2.2 笔画组合

楷书,也称为“正楷”“真书”“正书”,从这一名称上便可以知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是其最明显的结体特点。对这样一种可以作为“楷模”的书体来讲,学书者应当研读在每一个字的结构中笔画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怎样的、笔画之间的交接位置是如何的。临写过程中,时刻保证自己书写的楷书字形端正工稳,不可有半点差失。除此之外,笔画之间间距的安排,也就是空白处,也是非常考究的。中国书法讲求“计白当黑”,空白的部分要如笔画的部分一样重视。楷书在“黑”“白”的分布上是较为匀称的,这种匀称感平衡了多个笔画组合在一起时的凌乱感,呈现出一种端庄、平和、沉稳的视觉效果。

楷书的结构规律极为复杂,这就要求学书者在临写楷书字帖时,不仅要将重点放在笔画上,更需要关注笔画组合、偏旁部首的大小、所在的位置等要素。甚至学书者可以对某些例字的结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临习。学书者在初学时,对字体的结构意识相对模糊,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结构意识灌输于学书者的脑海中。结构意识越强,也就越能在创作中迸发独特的灵感。

2.2.3 临摹中的章法

许多学书者在刚开始临摹时,会过多地关注笔画、结構,而忽视整幅作品的章法。这里的章法指的是单独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的结构。清代的刘熙载有言:“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章法布局在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是行气贯通的美感。

章法并不仅仅只是字与字之间的排布关系,如单个字在横向、纵向上的收放变化,行与行直接的排布、组合规律,上下字穿插的左右关系等。学书者在起步临摹阶段,因书写水平和观察能力有限,首先要开始单个字的临摹练习,在总结了单独字的规律之后,便可以尝试用相同章法临摹整本字帖。学书者若想掌握不同的章法形式,还可以学习其他名家优秀的书法作品,长此以往,才能提高自身的临摹能力。基础扎实了之后,再临摹其他的字帖、书体,就能化繁为简,从容不迫。

3 从临摹过渡到创作的阶段

从临摹到创作的过渡,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书者自我体悟、自我感知的过程。每一位学书者的素质、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不同能力,都会对书法的创作产生影响。本文将从临摹到创作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了3个阶段:

3.1 临摹式创作

学书者在完成所有的临摹阶段之后,开始进行创作的第一步,应该选择临摹式创作。即选择一个临摹的字帖作为素材,改变其原有的行文格式,书写成另一幅作品的形式。例如,临摹的字帖格式是斗方,那么在临摹式创作中,则可以将其改为条幅的行文格式。

这种创作的方式,从表面上来看还是在重复第一阶段的临摹,但实际上其难度要远高于临摹。这种创作方式改变了原有的行文格式,包括正文与纸张边缘的距离不同,每个单独的字在左右排布、上下排布的位置不同,每一行的行数、每一列的列数不同,每行字、每列字插入的字数不同,正文内容与落款的协调不同,印章的位置摆放不同等。整体上的章法布局全部被推翻,所有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些调整都需要学书者根据第一阶段的临摹,加上自己对美的认识,在新的行文格式中创作出一幅崭新的书法作品,确保行气的贯通流畅、通篇的协调统一。

3.2 集字式创作

在经过了第一阶段的临摹式创作之后,大部分的学书者在观察、运用、思考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临摹字帖的准确性和熟练性也有了提升。此时,便要在忠实于原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原帖的能力,对原帖的笔法、结构、章法都做到了如指掌、控制自如[3]。

集字式创作是创作中的第二个阶段,这种创作方式是从原帖中选出一些单字,如“月”“花”“水”,并将这些字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篇全新的诗词或文章段落。在这一升级了的创作方式中,学书者可以改变文字的前后组成关系,在创作时,不仅要考虑幅式、行款的变化,还要考虑字间关系的变化;每个字在句中所起作用不同,要考虑如何改变写法;考虑如何协调文字之间的结构、布局;考虑如何使挑选出来的单字能够相互配合,组合出新的文字表达,使行、列之间平衡有序,保证整幅作品的协调与完整。

3.3 自由创作

在自由创作阶段,不再需要字字寻求字帖的帮助,学书者已经对临摹的字帖有了自身充分的体会与感悟,逐渐脱离原帖,开始模仿这一风格进行创作。在这一阶段,学书者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不仅需要完全消化字帖,而且还要具有相当强的整合能力。这便需要学书者将自己在前面的临摹过程中所归纳、总结、升华的各种思想,贯彻于此,有我及他,由他及我,融汇合一,形成专属于自己个人的风格和审美特征。不仅如此,对文言文的攻读与理解,对书法理论、书法审美意识、艺术的揣摩和探究,都会深刻地影响学书者在创作上的精神状态。唯有将这些内容合而为一,才能达到艺术的巅峰。

在这里需要注意,虽然这一阶段的学书者看似不再需要字帖的帮助,逐渐脱离了原贴,但仍然需要学书者不断地回归到临摹中,同时,若在创作时出现了问题,也能通过反复临摹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自由创作作为创作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可以学书者说到了这一阶段,便达到了书法创作中的最高境界。这一阶段中,书法作品的形式、风格、形与神、意境与抒情的高度统一,才是学书者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4 结语

无论学书者处于书法学习的何种阶段、自身的技法水平达到了多么高的境界,对书法的临摹都不可忽视。如果想要使临摹发挥作用,则必须从每一个字的细节上下功夫,继而才能毫厘不差地用毛笔在纸面上呈现出来。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学到字帖的精华之处,在创作时得心应手、不慌不乱。

从临摹走向创作,是一条漫长、艰辛的探索之路。书法的创作过程是知法守矩,而不会为之所困,达到书人合一。学习的过程既是对技法的不断锤炼,更是对生活体验、人生感悟的考验。每一位学书者都需要摒除浮躁之心,潜心临摹字帖,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理论修养,提升艺术品位、审美情趣[4]。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格调高雅、品位不俗的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唐.试论书法的临摹与创作[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4):79-80.

[2] 吕卫寰,徐远斌.在书法临摹中应注意细节的体现[J].大众文艺,2019(18):152-153.

[3] 张涛.浅析临摹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58-60.

[4] 吴健.有意无意之间——浅谈书法创作与临摹[J].江苏教育,2018(93):26-27.

作者简介:侯松宜(1998—),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与技法,书法理论。

猜你喜欢
临摹书法创作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书法欣赏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