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更新视角下对大油坊巷片区的改造研究

2020-07-16 18:24张晓晶吴冬蕾
艺术科技 2020年15期

张晓晶 吴冬蕾

摘 要:歷史街区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发源地,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京大油坊巷片区为例,以城市微更新这一视角对老城区内进行改造提出合理的设计理念。在历史风貌区内进行小而精的改造,提升整体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时避免丧失历史记忆和地区文化价值[1],打造更好的公共空间。基于主要受众人群的需求,以及前期的调查和对空间的分析,根据微更新的模式来思考和设想,对片区的更新改造提出初步的设计构思。

关键词:大油坊巷;微更新;居住区;更新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4

1 对城市微更新的理解

1.1 传统的城市更新

对于南京人来说,身边一直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翻新工作,如老城区旧小区的改造、建筑立面的更新、道路的规划与改造。这些发生的种种变化,不仅仅是老旧小区外表的更新,更是城市的宜居性和功能品质的提升。老城区作为城市文化的发源地,它的功能退化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如果运用传统的更新手法,无非是推平重来,建立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更能符合现代化都市的称号。但对于原来居住于此的人群,生活的记忆对他们来说尤为珍贵,一味简单粗暴的推倒、拆除和重建,便是阻断了城市记忆的生长。对于规划和管理者来说,建筑的更新只是“表面功夫”,在此基础上提升居住功能、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里”。尽管城市更新是大势所趋,但不应该是单纯的自上而下。

1.2 微更新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尤其是建设较早,地处城市中心区域的那些无法满足当今城市的居住环境。城市的大规模拆除重建使城市历史遗存逐渐减少,加之城市记忆保护与规划实践的缺失使得城市历史片段断层[2]。“微更新”则是在此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合适的模式,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微更新可以是对一栋楼、一个小公园、一处垃圾回收进行的小设计,只要对他们进行更新改造,就能提升整片区域的生活品质。

相比传统的城市更新设计,微更新更多的是突出对人的关注,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进行社区改造时,使居民自发的参与比重增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在发挥政府的职能,对居民的硬性生活设施进行优化。这种改造依据每个城市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质的不同,所要呈现改造后的空间环境各有不同,需要针对每个城市文化底蕴和空间特色去制定外在风貌[3]。

2 大油坊巷片区公共空间分析

大油坊巷是南京老城南片区最重要的历史风貌区之一,占地面积约为4.6公顷,是以南京传统民居为代表保留下来的。街区保留了较多的明清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风貌[4]。

街巷空间内的古树成为其主要的绿化对象。国家规定居住区内绿化用地面积为每人不低于2㎡,老城区建筑绿化率不得低于25%。而大油坊巷目前绿化率远低于标准,仅有不足15%。生活在老城区中的人们关系紧密,市井文化丰富多彩,狭窄的巷道使得这里的出行方式多为步行[5]。片区内院与院之间穿插的过道仅有1~2米,这种宽度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街巷空间内的道路尺寸有待规划和改善。大油坊巷内的街巷尺度过小,并且居民人口数量多,私搭乱建情况严重,建筑密度大,导致室内室外的光照不足,因此在绿化改造上,应着重保护古树名木就好,不能过多种植绿植。

3 大油坊巷片区改造理念

3.1 适老宜居

大油坊巷内人口密度较大,经过调查发现,一直在此居住的群众大多超过50岁,平均年龄较大,老年人占比较高。片区内原住民的生活状态较为封闭,生活圈子很小,娱乐方式简单,主要就是散步、下棋、买菜等。老年群体主要因为身体方面的衰退造成的行动困难导致活动范围缩小且单一。在更新设计上也应该逐步在公共设施上增加无障碍设计,方便老年群体使用。

3.2 分阶段更新

结合居住区内的建筑类型、年代、质量和结构等特征,将大油坊巷片区分为核心传统建筑区、传统建筑区和现代建筑区,一步一步形成由内向外保护程度的过渡,根据不同的建筑特征将片区内的建筑的保护分为修复、保留、拆除的方式,通过与社区居民沟通协调,根据分类和阶段进行合理的更新计划,安排好每个阶段的更新时间,对片区内具体要保护的建筑进行不间断的、小规模的更新,以避免大规模的一次性更新行为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断裂等问题[6],循序渐进地对片区的风貌进行更新改造。

3.3 保留历史感

第一,历史建筑物。对于历史建筑,则是对其进行所在环境整治、外立面整治、内部功能整治。对于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整治,可以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打造仿古的样式特征,建筑的外部街道也应铺设较好的石材。其外立面沿用街道立面使用的传统材料,尽量还原其原有样貌,屋顶形式和外立面的色彩设计也应该经过慎重考虑,应与周围建筑格调一致,继续沿用周边的建筑风格样式与色调。在对历史建筑物内部功能改造上,以改善基本生活设施为基础,建筑内部可以使用部分现代建筑材料[7]。通过室内外空间的有序更新,提升历史建筑的空间内涵,丰富其使用功能,既满足当代的基础生活需要,也可让片区内的功能分布达到理想状态。

第二,古树名木。片区内存在多棵古树,街巷空间也以古树作为主要绿化对象。在对片区古树名木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进行详细的勘察后,在传统的街巷肌理上严格保护古井和老树。充分利用居住区内闲置的开放型空地,营造并恢复小型绿地的活力,增加街区绿化,改善片区环境。现代人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希冀场所具有文化内涵[8]。在保护古树名木时,也应该记载其历史,丰富大油坊巷片区的历史文化,增加周边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可以提升大油坊巷街区的文化空间品质。

3.4 居民自发性

历史性街区宝贵的不仅仅是其物质文化,片区内原住民的精神文化同样重要,保留其原有的生活情调和生活方式是在微更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对比过去的几个较为典型的传统街区改造项目,更新模式一般是“自上而下”,但在这种模式下,尊重原住民的意愿做得往往不够理想,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原有的街巷中杂乱而有序的体系,失去了原有的人文尺度。基于原住民自发性的“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越来越得到推崇,充分发挥了原住民对于社区文化、生活绿地管理和维护的自发性的重要性。

4 片区优化改造

4.1 道路空间

针对原有的街巷道路网格和整体的肌理,以提高路网的连通性为核心,拓宽街巷空间,打通小巷内断头路死胡同的现状。在调研时,大油坊巷片区内的主干道进行了修缮,但占道非常严重。对于一些小街小巷,有很多地面低洼处通常是用破碎的砖块填补,整个街区的铺装简单甚至缺乏。很多道路年久失修,下雨天道路泥泞,给周围居民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进行道路和街巷修缮的前提就是填补铺装,步道的材质方面考虑到使用群众多为老人,因此采用软质防滑材料。不同的等级道路铺装也应该做到相互区分,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序的。

4.2 人车分流

由于居住区年代感较重,规划时间过于久远,因此没有专门设置停车区和消防专用车道,这也是主干道上私家车占道严重的主要原因,车辆的通行给片区内年龄较大、出行不便的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应采取人车分流的应对措施,使原本属于居民外出行动或活动的空间不被压缩,原本的社区公共空间不应该被占用。同时,根据使用需求也要适当增加一些无障碍设计,方便原住民更好地利用公共空间,完善道路空间的使用,针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采用利于步行的尺寸和平直的人流路线,从而将车流空间限制在社区之外[9]。

4.3 基础设施

保证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吸引原住民外出的重要原因。调研显示,大油坊巷片区的公共厕所数量较少,甚至很多户要共用一处厕所,无论是从生活还是卫生安全上都给居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应增加公共厕所的数量,也是为了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缺少明确的停车区域,片区内的居民随意摆放电动车,使原本剩余不多的公共活动空间被进一步侵占,需要设置单独的停车区域。

4.4 公共绿地广场

居民所需要的居住环境是享受型和功能型并重的[10],空间要有可停留性,要有足够的光照、照明,场地受外界噪音干扰小,改变以往破旧的装饰,恢复社区文化。利用树冠枝叶茂盛的树种植于绿地,在炎热和阳光强烈的季节可以遮阴;再设置一些亭廊,既可以供老人们在此下棋、聊天,也可避雨。公共空间应有足够的照明条件,确保晚上能够正常使用,在一些角落合理设置地灯,避免出现昏暗的角落,保证安全。广场空间要与相邻街道的标高统一,避免高差带来的安全问题。在绿地广场的使用功能上可以丰富多样,不仅用于休息,更要融入文化、商业活动,既可以使居民在广场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又可以增强广场的活力。

5 结语

对大油坊巷片区的微更新不仅仅是对原有空间的活化,更是唤醒社区的功能,是对城市发展内涵的创新。通过社区居民自发和政府自上而下治理的结合,共建共享,增强社区活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只有真正将老城区与居民的记忆紧密联系起来,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更新改造后的生活方便具有适宜性,才能改善民生,增强人居环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郑鉴智,王夕倩.唤醒空间——南京老城南糯米巷景观再生设计[J].大众文艺,2019(14):77-78.

[2] 白丽君,田晓冬.公共艺术与城市微更新的“公共性”思辨探究[J].美术大观,2019(06):134-135.

[3] 张媛媛,刘念,王晓静,等.城市更新视角下对老城区规划改造的研究——基于黄家塘片区微改造视角[J].住宅与房地产,2019(21):214.

[4] 季泽.基于生活传承的居住型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策略——以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规划方案为例[J].江苏建筑,2018(02):19-22.

[5] 朱依琳,戚飞,朱凯丽.城市变迁背景下南京老城南旧居环境改造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17):131-132.

[6] 高才生,张伟郁.居住性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南京大油坊巷为例[J].住宅科技,2016,36(12):12-17.

[7] 代耀祖,王畅.探索分析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老城区新规划改造的关联——以南京老门东区域规划改造设计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8(20):97-98.

[8] 于琪,曹磊.基于“生態城市”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可行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103-104+112.

[9] 周源,孙睿,冯阳.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大油坊巷老城区为例[J].住宅科技,2017,37(03):4-11.

[10] 王雅瑞,孔德金,冯晓娟.城市景观与旧居住区环境改造[J].大众文艺,2019(02):101-102.

作者简介:张晓晶(199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通讯作者:吴冬蕾(1976—),女,江苏盐城人,研究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