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慢性湿疹患者综合性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2020-07-17 00:44谢梅珍
皮肤病与性病 2020年3期
关键词:湿疹常规护理人员

谢梅珍

(惠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广东 惠州 516008)

湿疹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依据皮损表现及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1]。多种因素可引发湿疹,包括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生活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等,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由于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慢性湿疹患者未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易引发多种不良情绪,故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本研究对30例慢性湿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慢性湿疹患者60例,均符合慢性湿疹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30例,其中常规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4~64)岁,平均(36.36±9.48)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32±0.62)年;联合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1~64)岁,平均(37.26±9.34)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2.98±0.73)年。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满足《临床皮肤病学》中关于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均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严重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均被排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心理护理,内容如下:① 评估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前,要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态,了解患者文化程度及家庭背景,结合两个方面,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② 认知心理。由于患者没有了解慢性湿疹相关疾病知识,因此存在恐慌、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基础健康教育主要是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没有真正以患者角度出发,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受教育程度、所处阶层、认知程度以及疾病情况,将疾病注意事项、治疗方法以及发病机理等内容介绍给患者及其家属。向患者讲解疾病发展与负面情绪间的关系,确保患者能够及时纠正自身负面心理。医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包括播放疾病相关视频、发放知识手册、开展疾病知识讲座等,还可以邀请院内治疗成功患者开展现场讲座,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③ 心理疏导。患者出现剧烈瘙痒症状时,易引发心理负担,出现恐惧、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加重病情,瘙痒症状的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睡眠质量,降低机体免疫力。故当患者出现焦虑等情绪以及剧烈瘙痒等症状时,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聊感兴趣的话题、播放舒缓音乐,指导患者放松肌肉等,以消除不良情绪,纠正失眠问题。④ 支持性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心理变化情况实时了解,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语气,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还要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向患者家属介绍家属参与护理的重要性,以纠正患者负面情绪。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与护理后对患者瘙痒程度、抑郁程度以及焦虑程度进行评分,参照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2]患者瘙痒程度,分值为(0~10)分,剧烈瘙痒10分,无瘙痒0分;参照SDS(抑郁自评量表)[3]评价患者抑郁程度,临界值53分,分数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参照SAS(焦虑自评量表)[4]评价患者焦虑程度,临界值50分,分数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

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沟通、护理态度、入院宣教、健康指导等,满分100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VAS评分对比分析 护理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SDS、SAS 评分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SDS、SAS 评分对比分析(±s)

组别 n VAS SDS SA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联合组 30 6.33±2.16 3.44±1.33 57.5±3.45 36.18±3.42 53.55±3.54 35.16±3.03常规组 30 6.38±2.23 5.37±2.07 58.62±3.67 42.38±3.60 52.87±3.35 43.21±4.13 t 0.174 3.607 1.745 15.292 1.708 19.247 P 0.843 0.001 0.082 0.001 0.088 0.001

2.2 护理前后SDS评分对比分析 护理前,两组患者SD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联合组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护理前后SAS评分对比分析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联合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4 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联合组非常满意20例,满意8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93.3%(28/30);常规组非常满意10例,满意9例,不满意11例,护理满意度63.3%(19/30),联合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P<0.01)。

3 讨论

慢性湿疹是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因素包括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5]。发病时以局部浸润、剧烈瘙痒等为主要表现,该病具备较高的复发率、较长的病程,彻底根治十分困难[6]。有研究指出此类疾病的发展将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紧张、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7]。因此,在治疗期间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依据患者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等,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工作,以消除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8]。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湿疹患者给予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开展护理工作前,对所有患者SDS评分与SAS评分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可以发现联合组SDS评分与S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结果表明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纠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护理工作,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治疗信心,促进护理依从性提升。剧烈瘙痒是慢性湿疹的主要症状,一旦出现此症状,使患者更加恐慌、抑郁、焦虑,综合性心理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采用多种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使瘙痒症状显著改善。研究表明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正因如此,也大大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于门诊慢性湿疹患者给予综合性心理护理,有利于消除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缓解瘙痒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湿疹常规护理人员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常规之外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湿疹治疗和护理方法早知道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总有过敏、湿疹,可能是太讲究卫生惹的祸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