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

2020-07-17 16:20陈贤慧
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有效性初中数学

陈贤慧

【摘 要】 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决定了情境教学是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实施情境教学,可以将枯燥、僵化的数学符号直观化、形象化,使得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仅如此,情境还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完善心理机能,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性参与,让数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将知识凌驾于情境之外,单纯进行理论说教,加重数学教学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出现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的情况。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知识、用知识,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就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现状、情境教学的原则和必要性、创设情境的策略等方面做出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究,以其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进展。

一、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现状

1.形式主义严重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地感知、理解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问题、规律。但在实际的运用中,有些教师由于缺少对情境作用的全面了解,过分强调情境带给学生的愉悦感,利用各种花哨的手段将课堂“装扮”得精彩纷呈,华丽多姿,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学习内容。除了带给学生感官上新鲜感外,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目的不明确

有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研究得不够深刻,没能将数学知识与情境有效联系起来,出现“情境”“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即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不明白教师运用该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跳过情境直接进入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显得牵强附会,使得教学环节不紧凑,教学目的不明确。

3.重难点不突出

不少教师对情境的理解流于表层,认为情境就是利用图画、游戏、故事等趣味性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创设的情境不能深刻体现教学的重难点,甚至偏离教学主题,仅仅是为了渲染教学氛围,这样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更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二、情境创设的原则

1.科学的原则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教学内容一致,无论在教学结构上还是表达上都要科学有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不能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创设情境。

2.啟发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逻辑推理较强的学科,它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否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遵循启发的原则,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充分彰显情境的运用价值。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层次化、立体化、多元化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初中数学更抽象、逻辑缜密,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必须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情境就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手段,它通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情境是实现学生的思维由直挂向抽象过渡的媒介,学生通过在情境中充分感知、理解和体验,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得思维认知不断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中,很多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促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折、拼、剪”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是生活高度化的概括。生活处处是数学的影子,两者如影相随。只有基于生活化的教学,才能让数学知识原汁原味,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关注和思考,使学生能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数轴》一课时,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李强家在学校东面500米处,王明家在学校西面300米处,如何画出这一情境?这一生活化的问题立刻引发学生的强烈关注,他们对这一话题饶有兴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想到在一条线段上表示这一情景,并在线段上选取一点为学校,根据左西右东的画法,在学校的右边取点为李强家,左边取点为王明家。“如何能体现出他们距离学校的远近?”这一问让学生茅塞顿开,在原有图形的基础上稍加修改,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米,把学校所在的位置定为0米处,在它的右边测量5厘米标注李强家,左边测量3厘米标注王明家。这样关于数轴的基本图形就形成了,教师再稍加提示,学生就可以顺利得到数轴的概念。这样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概括总结,从而增强生活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数学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门学科,生活化是数学回归本质的重要体现,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学习《正负数》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天气预报引出关于负数的学习:某天北京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就可以想到3℃表示零上3摄氏度,而对于-3℃,他们却不得知。但由于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多多少少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它的含义。在教师的鼓励和提示下,有的学生能够想到它表示零下3摄氏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揭示负数的本质。

2.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也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疑惑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对问题产生好奇,并在问题的驱动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乘方》一课时,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张厚0.1毫米的纸张,对折几次后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一问题一抛出,立刻在学生中间掀起轩然大波,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是无法做到的。为此,教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纸张对折一次后高度变为2×0.1,对折27次后高度变为27个2相乘,再乘以0.1毫米,得出最终数据为13421.7728米,大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43米。教学到这里,学生会提出,27个2相乘写起来太麻烦了,有没有简便的写法?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乘方的相关教学内容。学生怀着兴趣、好奇、疑惑,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不仅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将学生顺利地带入新课的学习中,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设计出集趣味性、思考性、探究性于一体的问题,让一个个精彩的问题跳跃在课堂中,奏出优美的旋律。

3.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图画、声音、音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情境,还可以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学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点、线、面、体》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点、线、面、体四者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凭空想象这些结论,因为这些过程很难直观呈现给学生。但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抽象思维不是很成熟,还没有很强的空间思维,对有些过程很难全面有效地想象出来,进而阻碍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考虑到此,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演示笔尖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运动的过程,学生清晰地看到一个个笔尖点过的点组成了一条清晰明了的线,有直线,也有曲线,还有汽车雨刷反复运动中形成平面的过程等。通过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几何图形是组成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多变性、灵活性强,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辅助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在分工协作中完善对问题的认知。为此,在教学时,当遇有重难点知识或学习任务较多,学生一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时,教師就可以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单元后,为了让学生巩固对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学习,能够熟练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建立统计的观念。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校学生喜爱的课间活动及本班近视的人数。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有负责问卷调查的,有负责整理数据的,还有负责制作表格的……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进一步理解当调查的范围较广时需要抽样调查,并且抽出的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层次性,而调查的个体数量不大时就需要全面调查,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展开调查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画出统计图,如想要表达出数据的变动情况就需要画出折线统计图,想要看出各部分的比重就需要画出扇形统计图等。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感受统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

总之,情境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价值与功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刻地感受、理解和体验,从而高效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策略地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使得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柴钱洪.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02).

[2]于俊如.情境教学法在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6).

[3]郭晓敏.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问题—解决”教学过程[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

[4]陆天淑.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探究合作能力——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留学生,2016(09).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有效性初中数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