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若干思考

2020-07-18 16:18秦立凯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辅导员

秦立凯

摘 要:进入新时代,辅导员走进思政课堂、走上思政课讲台,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是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和进行思政课教学的经验,试图通过分析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探析意义所在,对如何推进辅导员更好地参与思政课教学,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新时代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伍,办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离不开辅导员这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有效参与。

一、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位居辅导员九大主要工作职责之首,他们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实施、指导者,他们直接接触管理学生、最了解学生,如果让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学深入融合,其与学生亦师亦友的特点,无疑会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二)壮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可靠后备人才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然而目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的研究生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与选聘的需要。

以天津地区二本院校为例,基本每个学校都有不小的缺口,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要。而且天津高校的辅导员基本都是党员、研究生,一些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在经过了辅导员岗位的锻炼后,表现优秀者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或被吸纳到党政管理岗位上去锻炼,他们不仅了解学生和学校,而且政治站位、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如果他们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必将是壮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可靠后备人才。

(三)让思政课教学呈现优势互补的良好效果

专业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力量,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授课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是其优势,但是存在对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实际现状了解不足的问题,教学中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只能依靠经验积累和主观判断,缺乏效果好的创新。例如:在选取讲述某些基本观点、主张和理论的事例过程中,有时无法把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好的挑选出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辅导员的基本要求是24小时开机,不论学生何时何地学生发生事情,都第一时间进行回答或解决,其“5+2”“白加黑”的学生工作模式,让其与学生接触零距离;他们还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宿舍管理、资助、保险、评优、就业、参军、宿舍、党团建设、学生社团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对学生了解无死角。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水平不足,授课经验缺乏,加之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务性工作中,让其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会力不从心。此外,有些辅导员往往被冠以“导员”“学生头”“孩子王”的称呼,与学生之间是“假”师生关系,“真”朋辈关系,这也让其在课堂授课时缺乏严肃性,严重者甚至出现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的现象。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有效机制。平时,思政课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辅导员由学生处和各院系双重管理,二者之间除了一些简单的交流合作之外,工作基本没有什么交集,协同育人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也就没有发挥出来。

但是,辅导员深度参与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备课、授课、考核等具体环节中,则恰好促进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形成“1+1>2”的效果,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与理论性和亲和力与针对性。具体来说,一是辅导员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缩小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距离,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二是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组织实施者,可以有效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三是辅导员往往学生活动经验丰富,能够有效地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学生实际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四是促进辅导员在职业化、专业化与专家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辅导员通过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高校可以为其搭建平台,在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优秀的人员可以吸收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继续培养;立志在辅导员岗位上继续耕耘成长的,也具有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升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本领。

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同推进

高校推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工作,切忌谋划不足就开展,或者单单依靠某一部门来完成,否则可能会出现“上热、中温、下冷”和有些部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甚至是流于形式。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可以通过负责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校领导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抓具体落实、学工部和二级学院积极配合的方式来完成,这既保证了强有力的领导,又保证了统筹推进。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辅导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工部门和二级学院不能只注重对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的管理与考核,而应该给予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各部门要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同向同行。

(二)强化顶层设计,细化准备环节

辅导员课前各环节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对其参与思政课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具体开展中,可以采取积极动员、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相关学科背景的辅导员,作为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首批培养对象,每周组织他们听1-2次优秀教师的课,学习先进典型;组织他们参与集体备课,一方面,让他们学习如何备课程、备学生、备方法,另一方面,也听取他们好的意见或建议。例如,在确定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感兴趣、教育意义强、与学生生活学习结合紧密的案例的选取中,可以充分聽取他们的意见,实现良性互动;以结对帮扶的形式安排助课,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扶,在实践课中让其参与策划实施、发挥所长;在课程考核中,拿出合理的比重给辅导员,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经过一年的或者更长时间的培养,再进行本校范围的试讲,通过者允许他们走上思政课开展教学工作。

(三)探索辅导员转岗为专职思政教师的合理机制

《意见》中规定要“将至少一年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作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必要条件”。可见,辅导员工作经历对于青年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辅导员带一届学生的周期一般为4-5年,经过这一个周期的岗位练兵,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方式方法更加成熟。在经过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将教学评价好、喜欢从事思政教学工作的优秀辅导员,通过笔试、面试、试讲等公开竞聘的方式充实到思政教师的队伍中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当然,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也要加强考核评价,实行退出机制。

总之,“众人拾柴火焰高”。推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推进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需要高校领导层面的重视,也需要各部门的协同推进,更需要辅导员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艳梅,李冬梅.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思政课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新西部,2018(3):130-131.

[2] 柯鸿芳.浅议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作用的发挥[J].新西部,2018(12):124-125.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