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组织联合培养理工科研究生驱动力研究
——以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学科为例

2020-07-22 01:10夏元平鲁铁定程朋根聂运菊
关键词:测绘研究生学科

夏元平,鲁铁定,程朋根,聂运菊

(东华理工大学 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体制机制壁垒,大力推进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校、地方政府之间的深度合作,既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也要为人才培养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1]。因此,研究生培养应坚持以培育创新人才为核心,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形成有利于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联合培养是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协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2]。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上升以及经济社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在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在整合资源、战略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难以调动各联合培养组织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因此,在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且形式日趋多样的背景下,不断探索多元组织联合培养研究生驱动力和创造力的形成,积极调动各培养组织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对于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完善理工科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本文结合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学科与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实际,通过对各培养组织和研究生发放问卷调查以及开展专家访谈等工作,梳理分析当前各联合培养组织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内在驱动力,总结多元组织联合培养研究生驱动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参考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升各组织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1 测绘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途径和成效

1.1 测绘学科的特征及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测绘学科主要包括3个二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它是以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大数据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撑,研究地球空间目标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管理、分析和应用;是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于一体、理工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集成性和综合性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3]。测绘学科研究生培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掌握扎实的测绘科学基础理论和测绘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创造性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的测绘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理论上要有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和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实践上还要具备主持完成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能力或在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工作的经历,学术上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水平并发表至少一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科技论文。

1.2 测绘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途径

对于理工科特别是测绘学科领域的研究生而言,研究生培养包括基础理论水平、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实践应用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且实践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彰显测绘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色,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学科在加强校内科研实践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西安大地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与教学实践基地(见表1),尤其是积极申报和建设江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测绘学科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测绘学科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学院每年从各联合培养单位聘请一批具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担当研究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并定期来校开展学术专题讲座等活动,近几年学院聘任的研究生校外导师已有18名,逐步建成了一支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以专家为主体、专兼结合为特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校内外导师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科学,且各有侧重、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路径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表1 测绘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汇总表

1.3 测绘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取得的成效

多元组织联合培养研究生突破了传统封闭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利于研究生更为广泛地汲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和增强自身知识结构的适应性。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3.1 优势互补,实现了培养组织的多方共赢

尽管学校具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但培养资源较为缺乏,多元组织联合培养大力地拓宽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了研究生多学科交流、跨专业合作和对接社会的机会,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各联合培养单位依靠高校的研究生资源不仅可以协助他们开展科研生产工作,也为各单位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大大降低了人才招聘的时间与经济成本。联合培养充分发挥了各组织的科教优势联动效应,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也实现了学校、研究生、各联合培养组织的多方共赢。

1.3.2 资源共享,保障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院通过依托各联合培养组织的实验条件、课题项目资源以及院级、校级、省级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构建了研究生培养实践创新基地的运行机制,并逐步形成了长效化的校企合作科研和育人机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各组织多为国内测绘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对测绘学科专业人才也有较大需求,为我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和渠道,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进入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江西省地矿测绘院、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涌现出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创新人才。

1.3.3 实践育人,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联合培养项目的实施,各组织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得到不断深化。随着研究生在学术活动、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合作的密切往来,不仅活跃了学术氛围、共享了优质资源,还加强了单位之间、导师之间、课题组之间、实验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科技合作,从而促使了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层次的提升。近年来,测绘学科研究生发表论文、申报发明专利、论文检索、科技竞赛获奖数都在逐年上升。

2 测绘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

多元组织联合培养理工科研究生是一项规模较大且各环节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产学研合作的更高层次,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合作教育,且由于各组织处于不同的领域,存在价值观、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组织间存在着互补与互斥、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关系,客观上造成联合培养的困难重重[4-6]。学院测绘学科自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以来,尽管各组织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到实践基地实习的人数也逐年增长,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数却不见上升,充分表明了各组织参与到联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和活力不强。笔者通过对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发放问卷调查和开展专家咨询以及调研访谈等方式,总结梳理出当前测绘学科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组织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驱动力不足,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沟通协调深度不够全面

各联合培养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积累,更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源来进行沟通协调。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学院测绘学科与各组织更多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来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在执行联合培养工作时,学院也只是在选派研究生实习和项目合作等环节的工作做得较好,而有关联合培养的组织管理、支持政策、利益分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等细节问题却未能进行深入地沟通协调,并且缺乏专门的联合培养管理协调机构,往往由各方的导师自行开展,使得联合培养工作中的信息延滞现象较为突出,也致使参与联合培养各组织的协调力度不佳和各环节的衔接程度不高。

2.2 利益分配制度不够健全

对利益的追求是促进联合培养各组织踊跃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最大驱动力。联合培养工作中所涉及的利益主要包含资助补贴、培养经费等物质利益,也有发明专利、知识产权、论文著作等其他非物质利益,且各培养组织的利益诉求和动机也截然不同。如何对不同组织间的利益进行合理调配,关系到联合培养工作成效的好坏。学院在利益分配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签订的合作培养协议中没有对研究生的培养经费进行明确的划分,比如研究生去联合培养单位实习,各单位承担培养经费的比例没有具体的参照条例;二是缺乏合理的导师薪酬分配方案,在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付出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没有明确界定研究生在联合培养阶段中所获取的相关科研成果,由于研究生培养涉及到多个培养组织和导师,故在对科研成果进行分配时会产生不匀的现象,尤其是研究生在发表科技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时在导师和单位署名次序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争议。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各组织利益的均匀分配,且没有及时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制约着联合培养各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还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培养组织的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且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准则也不一样。比如,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偏向于培养研究生的知识储备与科技创新能力,而企业更看中研究生生产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不一致的考核评价标准严重影响着各组织对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二是对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质量评估标准不够明晰,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过于追求宏观层面的学科质量评估和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等,没有客观、全面地评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且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只注重科技竞赛、发明专利、发表论文等在校期间各相关指标的评价,而没有继续跟踪学生毕业后的成长和成才,并以此来综合评判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教育质量。

2.4 政府调控机制不够完善

结合我院测绘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现状,政府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中定位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仍需不断完善。首先,在联合培养的法规制度方面,尽管当前制定的教育人才规划、科技成果转化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纲领性文化和法规在一定层次上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培养,但联合培养各组织的权益保护、招生指标分配、利益分配、合作纠纷等方面缺少明晰化的法律规定。其次,在联合培养的配套政策方面,政府在财政上的投入力度不足,没有健全支持联合培养的激励政策,尤其是在硕士研究生层面,对于各组织之间开展的联合培养等都缺少详尽的配套政策。再次,在联合培养的招生计划方面,对于招生指标的分配过于主观,没能很好地对联合培养招生计划进行统筹分配,缺乏对联合培养招生计划内部配置的指导,这些因素致使了联合培养工作有“计划”而无“联合”,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各组织参与到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动力。

3 联合培养研究生驱动力提升的对策

联合培养驱动力的形成是以互惠互赢为利益出发点,以人才培养为资源汇集点,以合作诉求为根本支撑点,驱动着各组织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彼此共同存在和发展的过程。联合培养驱动因素由多要素构成,涉及组织众多,须要突破跨行业、跨系统、跨区域的壁垒,调动各组织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因此联合培养驱动力的提升需要在机制牵引下,促使联合培养系统内各主体的自愿和长效驱动,并从激励层面上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充分发挥科学评价机制对联合培养工作的调控作用,进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协同。

3.1 加强基地建设,深化沟通协调机制

资源和信息的双向流动需在相互兼容、相互对接的平台或渠道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协调效果。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作为各组织参与合作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既是破解行业技术问题的研发机构和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共同体,更是为各组织提供了一个沟通协调的平台,依托联合培养基地,申请联合培养指标、确定明晰的联合科研计划,以合作申报科技项目、共同开发教学平台、联合共建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可完善各组织间的人员互聘和交流机制。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协同创新与联合培养活动共有的基本条件和首要任务。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沟通协调机制,才能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技术进步的历程中,共同完成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2 建立利益共同体,优化利益分配制度

研究生联合培养涉及众多组织,各组织的利益诉求一般都是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载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更注重的是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企业更注重的是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及其市场盈利,而政府则更注重的是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同的利益追求目标极易使各组织在资源的占有上产生一定的分歧,故需要一个公平科学的利益分配链条来牢牢串联参与联合培养的各方组织,合理分配和协调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每个组织的利益,使各培养组织能够有所得。通过不断优化利益分配制度来提升各组织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激情和活力,在资源共享整合和公平科学的利益分配基础上协同打造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体。

3.3 加大考核力度,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高校和科研院不应把学术成果作为衡量研究生培养效果的唯一准则,应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和成果归属评价机制,将区域贡献与服务影响、创新创业质量、成果转化能力等纳入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范畴,重视研究生在科技创造、发明创新、职业胜任、开发应用等能力方面的培养成效。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结合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特征,设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评价标杆,要加大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考核力度,定期对各联合培养组织的合作方式、工作投入、实践训练、课程建设等工作进行考核,积极鼓励相关行业部门参与到在人才需求分析、培养质量标准制订等工作,并引入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作为联合培养绩效评价的衡量指标。

3.4 强化行政推动,健全联合培养管理体制

研究生联合培养不仅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还要解决教育理念和管理培养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要真正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组织联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能只局限于某些措施的“缺陷”修补,还得依靠政府的统一调控,从国家层面上制定联合培养的发展战略规划,驱使各培养组织主动发挥行政功能的作用,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和加强政策的激励和引导,积极为联合培养事业搭建合作基地和平台,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符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特征的配套政策、服务平台和管理制度,为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长效管理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因此,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关键是要依靠政府调控,强化各个培养组织的行政推动,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形成资源共享、体系融合、机制灵活、优势互补、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体制。

4 结论

研究生联合培养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然后,由于培养组织的多元性、培养资源的匮乏性和培养过程的非线性,致使多元组织参与到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驱动力不足。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作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各主体,应积极突破各种因素的阻碍,化解多元组织间存在利益分配、考核评价、资源共享等众多的问题,优化整合多元组织间的优质资源,建立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动力机制,驱使各组织主动、自愿地参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并形成长效联动机制,以期能为我国测绘学科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发挥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测绘研究生学科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学科新书导览】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3D SLAM在农房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超学科”来啦
站在测绘前沿 攻克技术难关
——记人国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第三测绘院副总工程师申朝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