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的回顾性分析

2020-07-23 09:01赵王成景桂霞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肾动脉全麻芬太尼

赵王成,景桂霞*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现阶段,肾移植得到临床广泛应用,相关技术逐步成熟完善。肾移植过程中采用肾源大部分为尸体肾源[1],且大部分手术为临时性手术,准备时间比较紧张,术中患者普遍存在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紊乱,麻醉管理难度较大。临床实施肾移植麻醉主要采用的方法为全麻,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3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研究合理的麻醉管理方式,为后期开展麻醉管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以我院收治2 0 1 7 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肾移植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男21例,女17例,年龄31~76岁,平均(39.67±5.13)岁。肾移植前,共计1例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为房室早搏,2例患者血糖异常升高。

1.2 方法

入室后对38例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开放外周静脉后输注平衡液,采用咪唑安定(0.05 mg/kg)、依托咪酯(0.2~0.3 mg/kg)、舒芬太尼(0.02~0.03 μg/kg)进行麻醉诱导,完成操作后采用0.2mg/kg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间断注射。结束麻醉诱导对患者实施插管及机械通气,维持呼末二氧化碳分压指标为4.6 kPa,配合对患者实施肌肉松解。泵入瑞芬太尼、丙泊酚,结合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手术进行情况,对麻醉药物剂量及时调整。术毕前10 min停止泵入丙泊酚。手术结束后停止使用瑞芬太尼。患者意识恢复正常后拔出气管,并实施镇痛治疗,持续观察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

1.3 评价标准

统计38例患者麻醉前及肾动脉血流开放后血流动力学(中心静脉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及电解质(K+、葡萄糖)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麻醉前患者K+、葡萄糖数值分别为(4.2±0.3)mmol/L、(5.2±1.8)mmol/L,肾动脉血流开放后患者K+、葡萄糖数值分别为(5.4±0.8)mmol/L、(8.1±1.2)mmol/L,电解质指标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麻醉前及肾动脉血流开放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分析麻醉前及肾动脉血流开放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s)

表1 对比分析麻醉前及肾动脉血流开放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s)

组别 中心静脉压(kPa) 平均动脉压(mmHg) 心率(次/min)麻醉前(n=38) 0.69±0.18 138.55±2.46 101±15肾动脉血流开放后(n=38) 0.38±0.07 130.27±3.23 113±11 t 9.894 12.571 3.976 P 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肾脏移植患者普遍伴有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炎,临床检查可见多器官功能受损及肾性高血压等症状,为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提高预后效果,需在实施麻醉前期维持患者循环系统及血压稳定,降低心脏负荷,避免产生心血管不良事件。

临床实施肾移植麻醉主要方式为静吸复合全麻,如患者伴有严重性贫血、凝血功能障碍、血容量不足等症状,需通过全麻降低手术风险。麻醉过程中需准确控制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泵注量,采取微量泵注的模式能够对药物剂量实现精准控制,操作简单,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且能够降低手术操作对患者循环系统的不利影响,有助于预后效果的提升[2]。本次研究中采用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主要原因为该药物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配合采取静吸复合全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由此可知,为确保肾移植的临床效果,需结合患者的各项生理体征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并准确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保持酸碱平衡。同时,本次研究样本量不足,缺乏同类医疗机构横向数据分析,肾移植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肾动脉全麻芬太尼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
肾动脉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