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学生之惑,构建实效课堂

2020-07-23 06:45叶璐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堂实效

叶璐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若能针对学生常见的疑惑和易犯的错误进行教学,那么一定能提高课堂实效。本文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进行这一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课堂实效  民族工业  历史概念  时间观念

提高课堂的实效,一直是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常见的疑惑以及练习、考试中易犯的错误进行教学,那么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专题进行探讨。

一、学生常见的疑惑及错误

(一)历史概念模糊不明、混乱

本专题是高中经济史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史对于学生而言术语繁多且难以理解。专题涉及的概念就多达十几个,而现行教材对概念的解释很少。比如有学生一看到目录就产生这样的疑惑:民族工业是否等同于中国资本主义?除此之外,自然经济的解体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也让学生困惑,还有买办、洋务企业、官僚资本等概念。

(二)时间观念模糊,阶段特征不清

本专题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包含了六个时期,要求学生掌握每个时期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发展概况等,知识点较多。学生反映学习单个时期似乎简单,但学完全部之后史实容易混淆,这暴露了学生时间观念的疏漏。

(三)对于数据图表类题型难以下手

数据图表类题型是必修二的常见题型,本专题也常出现这类题型,而这恰恰是学生较为薄弱的,很多学生反映看不懂图表或者没法从中获取完整的信息,失分率偏高。

二、解决疑惑的方法

(一)注重概念教学,通過多种方式讲清重要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不搞清楚历史概念,会导致史实、史学观点都难以理解,很多历史试题往往会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少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往往简单而片面,对历史概念或专有名词识记不牢,导致他们在解题时不知所措或频频出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强化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与掌握。

历史概念教学手段有讲述法、图示法、材料教学法、练习法等,下面笔者将用这些方法对本课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析。

1.讲述法

讲述法是常见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简练,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尤其要点出关键,通过关键词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厘清历史概念之间的细节性差异。比如本专题的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三个相近的概念是学生易混淆的,可以让学生先通过关键词法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对“近代”大多会误认为是时间的近代,教师应强调近代是指机器生产。民族工业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强调“民族性”,与外商企业相区别,狭义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本专题所指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狭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2.图示法

图示法是对讲述法更好的补充。图示能更直观生动地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来,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如用讲述法分析完上面三个概念后,可用以下图示:

3.材料教学法

对于一些非典型的概念还可以直接引用一些材料进行解释,如官僚资本。笔者直接引用了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的解释:“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材料中学生就能理解官僚资本出现的时间和特征了。

4.练习法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讲清概念后,最后可以通过练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

例1: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商企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例2:下列经济属于近代民族工业的是(  )

①自然经济 ②外商企业 ③洋务企业 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⑤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二)厘清历史时序,加深历史理解

聂幼犁教授认为:“时间或时序不仅是历史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正确反映、表达客观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坐标。”可见,注重时序是历史学科的特点。现在高考题以学科素养立意,考查学生时间观念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本专题涉及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内容多而杂,学生反映太难记,容易混乱。由于学生所说的“记”往往属于机械性记忆,因此光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效果并不理想。历史学习更需要理解性记忆,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亲自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充分理解记忆,对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1.指导学生制作时间轴,构建历史发展脉络

时间轴简单易懂,知识体系时序清晰,方便记忆,是构建时序观较为常用的方法。制作时间轴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教师讲授和课本内容按时间顺序对历史事件进行整理的过程,从中学生可以根据时序性发展理顺历史发展脉络。

在学完本专题后,笔者鼓励学生分组自制时间轴,接着安排小组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进行补充、修改后再分别展示,最后笔者进行点评,指出亮点和不足,并补充拓展,如针对学生历史分期的薄弱,可以补充讲解按政权晚清政府、民国政府(北洋军阀政权、南京国民政府)的更替来进行分期;补充世界史知识,可拓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大危机等相关知识。

时序观念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现行的高中教材是专题史,缺乏时序性,因此在学完每个专题或某段历史后,教师都可鼓励学生自制时间轴或大事年表来辅助记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

2.从历史表象中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时间观念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和顺序上,还应思考历史事件内在的关系,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本专题民族工业发展每个时期的原因都是学生必须掌握又容易混淆的,在已完成的时间轴上,笔者指导学生对每个时期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师生共同制作出对比表格。接着笔者就表设问,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①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分别有哪些?(有利因素学生從表格中很容易得出)②民族工业及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有哪些?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通过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加强数据图表类材料题型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近几年,高考卷呈现出数据图表材料不断增多的趋势,这类题型往往以数据图表、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考查学生能否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及知识迁移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而学生的数字信息转化为历史信息的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必须加强这类图表材料的阅读答题训练。

首先要掌握读图的方法。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大多为文字材料,没有掌握图表类材料的阅读方法,因此他们遇到这类材料时往往容易出现只看整体而遗漏细节,只看表面而忽视本质等问题。必修二中图表类材料较多,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此类材料的阅读方法指导,可以按以下三步进行。第一步:看材料。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全部材料,不放过任何细节,如标题、提示语、表格所反映的时空与数据的变化、注释等。第二步:审设问。设问是数据图表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应根据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筛选出所需的有效信息。第三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把发掘的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教材所学知识,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接着精选一些常见的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以上是笔者针对学生的困惑和易错点进行的一些教学实践。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任重道远,今后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09.

\[2\]聂幼犁.盯住试题的关键词:何时(一)[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6).

猜你喜欢
课堂实效
践行有效教学,提高体育课堂实效
增强小学品生品社学科课堂实效的几点尝试
历史课堂实效与教学反思
巧设教学情境 增效英语课堂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浅谈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抓住生成, 留住意外, 共享精彩
基于能力培养的小班化数学教学研究
多样导入方式提升语文课堂实效研究
如何有效转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