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20-07-26 14:19匡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学素养美育渗透小学数学

匡艳

【摘要】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充分发掘数学知识中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展示数学的美,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创新美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讓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素养   美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为此,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而决定的。简单浅显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目光,如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看一幅色彩明艳的图画,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听一首动感的音乐。相较于这些直观化的科目,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则给人一种抽象而严谨的印象,其中的魅力内敛而含蓄,无法被轻易感知,这种距离感也就造成了学生对于数学的抗拒心理。曾有学者说过:数学应该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女孩,而不应像X光线照射下的骷髅一般令人害怕。如果教师能够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把内敛的数学魅力发散出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好,定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小学教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引导观察操作,感受数学对称美

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对几何知识进行了螺旋式的编写。在低年级的教科书中,主要以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几何体为主,着重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以及对称轴的变化规律,学会自主画图。而在中高年级的教科书中,则以认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为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学教师可以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前提下,发掘几何图形的特点并将其发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对称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发掘出学生的兴趣特点,并将其作为数学教学的切入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秋天的风景图画,图画中无论是房子、电线杆,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或是路边的花儿与落叶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接着,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片中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了图画中的物体具有对称性,正式的理论教学便由此展开。教师还可以通过折纸实践,让学生在折叠中初步建立对“对称图形”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利用一张长方形的草稿纸,沿着一条边进行对折,感受对称的特点。基于此,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把抽象化的数学名词变得具体形象,又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对称的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尽管教材的内容是死板而乏味的,但是教师可以运用趣味性的互动,让数学理论的学习变得有趣,运用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将几何的魅力尽可能地发散出来。如此一来,便实现了“以美启真,寓真于美”的教学目标。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和谐美

新课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发掘生活信息,将日常生活信息开发为有利的数学教学资源。正所谓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莫比乌斯带”,其原理就是用一张长方形纸条,一面上色,另一面保持原有颜色,将其中的一端进行翻转,黏成一个“莫比乌斯带”。当人们用剪刀从纸的中央剪开时,纸带并没有分成两半,反而形成了一个比原有长度更长的纸环。如果在学生认识相关几何图形知识的时候,教师借助这一神奇的实践,定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世界中,不仅有对称美,还有和谐美。数学中的黄金比例就是和谐美的最佳体现。在选美场合,人们大多用“黄金比例”来评判选手的美貌,而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物能够将黄金比例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数学的和谐美还体现于众多数学分支的融合之中。例如,代数与几何的结合推动了数学研究的巨大进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完美融合,使原本静态的几何学有了动态的曲线变化,使人的思维空间也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二者的结合也赋予了代数新的意义,代数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具体,也为人们认识代数提供了更直观的模型。

三、引导梳理知识,领略数学简洁美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而数学的整体与部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复习时,就可以运用这一客观规律把所学理论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体积的计算单元后,教师可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三个立体图形的面积计算进行汇总,并将其公式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尝试总结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教师把相关联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把部分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之中,内化为数学认知框架的一部分,能够加深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之中,还有很多相互联系着的知识点,可以用于总结和归纳。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是这样让学生领略数学学科的统一美的。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等式关系“3∶7=3÷7”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运算规则,也理解了“÷”与“=”两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那么,在看到这一个等式时,学生便能轻易发现“∶”相当于“÷”号,“∶”前面的数值相当于被除数,而后面的数值相当于除数。在实际的数学运算中,比号表示一种关系,而除号则是一种运算的表达,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化区别,这便是数学中的统一美。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不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深化学生对数学理智的认识,让学生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脉络,提升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激活学生思维,感悟数学创新美

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在数学上的思维创造性,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的创新美。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进行教学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创造美。这位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拿出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快速计算出立体图形的体积。如果用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物件,是否可以不借助尺子,就能推算出立体图形的体积?在短暂的思考过后,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如果我们有一个1立方厘米的立体图形,就可以推测出立体图形的体积。根据立体图形的计算公式,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它的边长都是1厘米。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测量出大立体图形的每一条边长,就可以推算出这个大立方体的体积了。”学生能够作出这样的回答,说明其已经掌握了立方体的运算规律。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體积的计算,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并进行体积的计算。

在上述实践操作中,学生一遍遍运用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又在实践中验算,既学习和巩固了体积相关的知识理论,又促进了个人动手能力的提升。接着,教师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体积单位的进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这门学科虽然给人以严谨、刻板的印象,但实际上它富含了丰富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等多种独特的魅力。要让学生们转变原有的数学学科印象,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整个数学学科正如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般,每一个知识点相互独立,却又能有机统一在一起。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既要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逐一突破,又要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研究数学,最终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 西部素质教育,2017(8).

[2]杨景龙. 试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4).

[3]杨丕信.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华夏教师, 2018(19).

猜你喜欢
教学素养美育渗透小学数学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从教学效率角度分析英语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