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共享文化的“和而不同”

2020-07-27 16:30王卫军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研修校本

王卫军

“和而不同”,即追求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与一致。“和而不同”所表现的文化包容与文化共享,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教育情怀。

孟宪玲校长自2010年来到香炉礁第二小学,至今整整10年。在她提出的“和合”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与共享已悄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该文化的影响下,学校创建了“思辨—联系—实践”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完善了教师的心智模式,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加强思辨,诠释“和而不同”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鼓励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一定是教师爱思考、会思考的学校。因此,我们提出,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诠释“和而不同”。

我们在每周三下午的校本研修中,创设“思维碰撞”栏目,通过开展讨论活动,提高教师的思辨意识和反思品质。我们让教师阅读或观看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视频,组织教师讨论。我们还组织教师就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新闻、热门话题进行讨论。例如“中美贸易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先生面对危机,为什么会提出解决危机的根本在于“让教师成为最光荣的职业,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些平时看似空洞的口号,在国家危机面前,转化为一种沉甸甸的爱国情感和责任,压在教师心中。讨论最多的,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有争议的那些话题。如就“限制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这个问题,我们引领教师从三个角度进行反思。一是返回思考:限制教师的讲课时间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它符合教育规律吗?它适合各个学科、各个课型吗?二是反向思考:教师的讲课时间长了,就一定不是好课吗?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长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三是反复思考:在自己的课堂上,反复实践,看看教师讲课时间短了,学生到底有哪些变化?教师必须做哪些调整?我们希望教师在讨论和思辨中能发表不同的见解,在碰撞中转变思维方式,并自觉地对社会、工作、家庭中的各种问题做出辨证的思考与判断。

二、化繁为简,论证“和而不同 ”

通过校本研修,我们帮助教师建立联系的观点,整合归并各类工作,让教师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化繁为简,论证“和而不同”。

(一)整合各级课题,激发教师研究热情

课题研究牵动着学校内涵式发展,但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忙于补各类材料,苦不堪言。面对区域、片区和学校现有的各类课题,我校专家组成员首先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整合,使课题之间互相牵动、互相影响。经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校级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课题是基于教学原理提出的,是所有课题研究的起点。片区“挖掘学生潜能”的课题研究是基于教学目标提出的,无论是什么课题,都应以提高学生潜能为最终教学目标。区域课题“构建学习者课堂”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区域“先学后教”课题,是从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层面提出的,凸显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校级课题“思辨性课堂”,是从学生的思维深度、课堂思维含量提出的,体现了学习者学习的深刻性、独特性。而逆向课堂、小组合作、小白板使用、两支红笔进课堂是操作层面的。基于以上的研究,我们制定了香二小学各级教学课题关系一览表,使教师了解各课题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市区各级课题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小课题研究。

(二)建立联系观点,提高专业化水平

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中有联系,课堂中的各要素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何突破思维定式,架构起课堂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在校本研修中,我们结合具体的课例,引领教师进行更细致的挖掘和梳理。 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的三要素之间,如何制约和相互影响?一节课中,如何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二者如何相辅相成?就学习方式而言,如何将自主、合作、探究融会贯通? 当教师以联系的观点分析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时,他们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问题根源:不能有了合作学习,就没有了独立学习。小组学习汇报时,要互相聆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不能各说各的。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学习,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带着不同的问题展开研究,因为不论从文章的内容、情感还是写作的角度提出的问题,都是有联系的。教学和教育是融合在一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会达到“让教学达到教育的高度”。在不断的联系中,教师网状立体的思维方式就逐渐形成了。

(三)开展思维可视化研究,提升师生思维品质

思维需要外显,我们通过多年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研究,让教师借助树形图、鱼骨图、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通过“抓本质、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进行思维共振,展示思考路径,突出各层级联系,“化繁为简”的心智模式经过长期训练,不知不觉建立起来。

10年来,学校先后进行了“学案导学”“教学评一致性”“情知教学”“思维课堂”等多项课题研究,现在,当我们用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这10年来走过的教学研究之路,我们遵循了“从形式到本质,从教学到教育,从知识到思维”这样一个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和而不同的发展路径。

三、注重体验,践行“和而不同”

(一)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做好研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层以上领导是课堂教学研究的引领者。我校的校领导全部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家长开放课、教学节研究课、期末复习引路课,同课异构课等各类展示汇报课,他们不甘示弱,和教师一起“冲锋上阵”,教师随时可以推门看课,领导和教师之间随时互相看、评课,共同提高,已成为一种研究常态。干群和谐,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享受“和而不同”的快乐。

(二)创建“翻转课堂”,体验学习者课堂

心智模式又称思维定式,它是一把双刃剑,不利的心智模式会成为思维枷锁,制约教师发展。为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势,在看课中,学校领导经常会发现有亮点的教学环节和遗憾的教学片断,于是在周三校本研修中增加了 “教学片段体验”环节,开展另类“翻转课堂”。让上课教师重现某一教学环节,其他教师换位成“学生”,亲自体验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促使教师正确归因,深刻反思,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思辨—聯系—实践”的校本研修模式,不仅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更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和而不同,方为大同”的文化包容与共享局面。在“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滋养下,教师辩证看待得与失,慎独善思,主动提升,以欣欣向荣的姿态迎接教育改革的春天,开拓“百花盛开”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研修校本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