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研究
——以甘肃为例

2020-07-29 09:34韩建民
开发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甘肃省城乡指标

韩建民

(西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

提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乡村振兴的基础较为薄弱,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方面有比较大的空间。通过建立包括经济、生态、治理、人民生活、要素5个方面在内的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以甘肃省及其14个市州城乡融合实际情况为依据,对甘肃省城乡融合指数进行测算,分析甘肃省城乡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原因,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实现融合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

2019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需要从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入手,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平衡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对于如何选择测量指标、建立进行量化测量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模型,还需要参考和借鉴一些相近的研究。国内一些学者从城乡一体化或城乡协调的角度出发,对相关测量指标和模型进行了研究。如苏春江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收入支出、支出构成、教育文化卫生环保水平8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研究了河南省和各设区市的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1]。郑国、叶裕民建立了包括区域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异共3个评价内容、5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研究了四川、江苏和重庆各设区市的城乡发展状况[2]。焦必方等构建了包括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生活融合、城乡医疗教育融合共3个一级指标,下设10个二级指标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演变进程[3]。城乡融合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具有相似的方面。因此可以借鉴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分析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通过全面的城乡融合水平测度及原因分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实现融合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

2018年,甘肃省城镇化率仅为47.69%,比全国平均水平59.58%低11.89个百分点[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95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9 251元低23.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804.1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4 617元低39.77%。甘肃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处于全国倒数第一的状态,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5],与东中部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甘肃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促进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分析解决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空间。

二、甘肃省城乡融合水平测度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现存文献的收集,整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选用能够体现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融合水平的可量化指标,构建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省城乡融合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选取2015年、2016年、2017年3个时间节点,进而对甘肃全省及其14个市州的城乡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得出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省城乡融合水平情况,分析得出甘肃省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实际情况。

(二)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城乡融合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其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侧重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体现城乡之间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的差别情况,同时具备系统性、差异性、时效性、可对比性、现实操作性。城乡融合本身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内部存在着多个子系统,对应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可以将城乡融合分解为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生态融合、城乡治理融合、城乡生活水平融合、城乡要素融合,这些子系统彼此相互关联和影响。需要从经济、生态、治理、生活水平、要素融合等方面入手建立指标体系,从实际出发对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测度,反映真实的城乡融合水平情况。

1.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将城乡融合指标体系确定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次,第二层次为内部子系统,第三层次为具体指标。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目标,内部子系统对应一级指标,内部子系统之下的具体指标对应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生态融合、城乡治理融合、城乡生活水平融合、城乡要素融合。城乡经济融合所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为城镇化率、人均GDP、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其中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体现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当中的结构和地位。城乡生态融合所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域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这3项指标直接体现了城乡居民享有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的情况。城乡治理融合所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为城乡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城乡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比、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宽带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率,其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满足较高层次生活需要的支出,移动电话、互联网宽带、城市道路、最低生活保障是新时代城乡居民应当享有的更高标准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能否满足城乡居民较高层次的生活需要,提供更高标准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直接体现了城乡治理水平。城乡生活水平融合所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率、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率、城乡居民经营净收入比率、城乡居民财产净收入比率,恩格尔系数能够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性支出能够反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可支配性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因素,透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可以分析得出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并以此来衡量其生活水平质量。城乡要素融合所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农业产业平均工资和平均工资比率、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资本、人力资源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因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支出能够反映资本流向乡村的情况,农业产业平均工资和平均工资比率能够反映人力资源要素是否有动力从城市向乡村流动。

表1中各指标的权重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甘肃省及其14个市州所有指标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通过SPSS软件,根据各因子的得分系数及贡献率作为对应指标的权重。

表1 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2.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根据表1所建立的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可将指标分为单一型指标和城乡类比型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数值越大越有利的是正向指标,数值越小越有利的是逆向指标。

对于单一型指标,本文使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Mab=[Mb-min(Mb)]/[max(Mb)-min(Mb)](正向指标),

Mab=[max(Mb)-Mb]/[max(Mb)-min(Mb)](逆向指标)。

其中,Mb表示第b个指标的实际数据,max(Mb)表示第b个指标数据中的最大值,min(Mb)表示第b个指标数据中的最小值,Mab表示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对于城乡对比型指标,需要使数据的比值在0~1之间。具体做法如下:当城市指标数据高于农村时,城乡比值以城市指标数据为分母,使用农村与城市的比值作为指标数据;当城市指标数据低于农村时,该指标以农村指标数据为分母,使用城市与农村的比值作为指标数据。对比型指标数据越大,说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程度越低。

3.指标数据的测算及分析

本文用一个综合指数来反映城乡融合水平,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实际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综合表示,得出城乡融合指数,使用城乡融合指数作为反映城乡融合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即通过加权将所有指标所代表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指数。城乡融合指标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为城乡协调发展综合指数,Xh是第h个指标的数值,Yh是指标Xh相应的权重。城乡融合指数以时间和空间为区分标准,表现为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数值,定量描述在一定条件下特定区域内的城乡之间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城乡融合指数的高低综合反映了城乡融合的水平和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融合发展水平越高,数值越小说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越低。

4.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量化判断

本文使用百分数计量方法,城乡融合指数的值在0~1之间,城乡融合指数越趋近于1,表示城乡融合水平越高,城乡融合指数越趋近于0,表示城乡融合水平越低。本文以0.4为城乡融合水平较低层次与城乡融合水平一般层次的分界值,以0.5为城乡融合水平一般层次与城乡融合水平良好层次的分界值,以0.7为城乡融合水平良好层次与城乡融合水平较高层次的分界值,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划分

三、甘肃省城乡融合水平实证分析

首先,对甘肃省及其14个市州的城乡融合二级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每个二级指标的标准数值,并根据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出甘肃省及其14个市州的城乡经济融合指数、城乡生态融合指数、城乡治理融合指数、城乡生活水平融合指数、城乡要素融合指数。其次,使用城乡融合指数计算公式,综合计算城乡融合5个子系统的指数,得到甘肃省及其14个市州的城乡融合指数。最后,根据指数大小对甘肃省及其14个市州的城乡融合水平情况进行排名(见表3和表4)。

表3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及各市州城乡融合水平测度

根据表3中的数据和排名情况,对甘肃省及其14个市州的城乡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城乡融合水平与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融合水平也越高。甘肃省内各市州城乡融合水平差异较为明显,以兰州、嘉峪关、金昌为代表的几个有较好经济基础城市的城乡融合水平明显要高于定西、临夏、甘南等几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城乡融合水平层次良好或趋近于良好

从表4中2015年、2016年、2017年的城乡融合指数来看,城乡融合水平层次达到良好或趋近于良好的分别是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这5个市经济实力强于省内其他州市,每年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公共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之中。其中,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相对扎实的工业基础,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实力在甘肃省处于领先地位,这为兰州市开展城乡社会治理、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能够创造了条件,依靠省会城市的带动力来促进周边乡村的发展,实现了城乡融合水平趋近于良好。嘉峪关市和金昌市都是依托本地的矿产资源开设了大型企业,又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了城市,嘉峪关市拥有大型钢铁企业——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金昌市拥有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座城市本身拥有的乡村区域面积较小,乡村人口也不多,城镇化率高,因此城乡融合的困难和压力较小,两市的经济发展实力相对较强,可以调动大量资源投入农业发展、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城乡发展较为平衡充分,城乡融合处于良好水平,排名居于全省前列。从表2的指标数据来看,兰州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的城乡经济、生态、治理融合水平都位居全省前三名,但是兰州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的城乡要素融合水平却处于全省末尾,究其原因主要是3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条件要显著优于乡村,因此聚集效应明显,人力、资本等要素反而不容易向乡村流动;而且由于财政支出的总规模较大,乡村人口的数量较少,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低,所以农业和农村的相关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小。张掖市和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的绿洲上,拥有适合发展高产农业的自然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张掖和酒泉又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同时两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较高,因此,两市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难度较低,特别是在城乡生活水平融合和城乡治理融合方面,两市的农村居民收入的数量和结构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小,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能达到富裕水平,所能获取的公共服务质量较为均衡,文化和旅游业帮助两市解决了部分乡村劳动力,而且高产农业是两地的支柱型产业,人力和资本等要素能够较为容易地从城市流向乡村,这些都促成了两市的城乡融合水平发展良好。

表4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指数及排名

(二)城乡融合水平层次一般或趋近于一般

城乡融合水平层次为一般或趋近于一般的分别是白银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这5个市是甘肃省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土地资源丰富。这5个市农村人口比重高,在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平衡发展方面先天存在较大难度,因此,这5个市发挥自身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从加快农业和乡村现代化入手,加强乡村治理,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调节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中,白银市和天水市大力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平凉市、庆阳市和武威市不断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农业企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的品牌化、精细化和集约化发展。依靠发展现代乡村和农业,白银市、天水市、平凉市、武威市的城乡要素融合水平较高,政府使用政策手段引导资本和人力流动到农业和乡村,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弥补农村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短板,促使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之间的良性循环。天水市和庆阳市通过将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使许多乡村居民也能够有条件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加快了城乡生活水平的融合,两市的城乡生活水平融合水平均位于全省前列。白银市和庆阳市的城乡经济融合水平同样处于全省前列,这主要是因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和长庆油田分别坐落在白银市和庆阳市,两家企业分别是我国的大型冶金和石油基地,同时在当地还有许多附属企业,能够吸收当地的农村劳动力,使这些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另一方面,大型骨干工业企业及其附属企业也能够拉动当地的GDP和财政收入,提高非农产业GDP在GDP总量中的比重,充实财政收入。

(三)城乡融合水平层次较低

城乡融合水平为较低层次的分别是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这4个市州全部位于我国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其中,定西市地形复杂,中部和北部常年干旱少雨,南部海拔高且多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条件差,工业基础也十分薄弱,缺乏大型工业企业的支撑和带动,境内虽有大量人文旅游资源,但缺乏有效开发和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陇南市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人多地少,交通不便,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经济生产活动,限于交通条件和接待能力,陇南市境内的人文旅游资源难以发挥出更大价值,一些优质特色产品也因为交通不便等困难难以大量外运。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山地多、川地少,贫富分化较大,种植业仅能维持自给,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同样缺乏足够的工业基础,第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境内地形以高原、山地、草原为主,热量条件有限,仅适宜发展畜牧业,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甘南州境内已经不把工业作为发展重点,旅游业也仅在每年夏季适宜,难以持续吸纳农村劳动力。正是因为这些先天条件不足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再加上历史传统、思想观念、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对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较少,城乡融合水平在全省垫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突出。但具体来看,4个市州的城乡要素融合水平却较高,这主要因为:一方面,4个市州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基数低,城市居民收入和乡村居民收入都处于较低水平,相对差距较小,但绝对数值差距依然很大。另一方面,在国家大力支持下,4个市州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劳务输出,引导劳动力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看,这4个市州仍然是甘肃省促进城乡平衡发展、提高城乡融合水平的短板所在,提升这4个市州的城乡融合水平,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仍然存在不小的困难。

通过测算甘肃省全省的城乡融合水平指数,甘肃省全省城乡融合水平整体上呈现小幅提高的趋势,全省的城乡融合水平处于一般层次。具体到城乡融合的各一级指标来看,均呈现出小幅波动的状态。其中,城乡治理融合、城乡生活水平融合、城乡要素融合水平有小幅提高。但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生态融合水平却小幅下降。城乡要素融合水平提升的幅度最大,城乡生态融合下降的幅度最大。到2017年,甘肃省城乡治理融合水平指数最高,紧随其后的是城乡生活水平融合指数和城乡要素融合水平指数,排在最后两位的是城乡经济融合水平指数和城乡生态融合水平指数。城乡经济融合水平指数最低,仅为0.048。综合来看甘肃全省的城乡融合水平情况,到2017年城乡融合水平指数为0.43,已经趋近于一般层次和良好层次的分界值0.5,仍然有发展空间。

四、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不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基本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还未全面普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水平,提升城乡平衡发展的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城乡融合水平层次为区分标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对于城乡融合水平良好或趋近于良好的地区,要立足于自身良好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加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全面提高乡村地区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改善收入结构,加大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缩小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要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改革和创新力度,更深入挖掘现有第二产业的潜在价值,提高第二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张掖市、酒泉市依托自然环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高产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使农民通过从事第一产业也可以获得高收入,让现代农业成为城乡融合的促进力,减少对城市的依赖。提高第三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扩展第三产业可以触及的范围,将第三产业培育成为支柱型产业,使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一道可持续吸收乡村地区的劳动力。

第二,城乡融合水平一般或趋近于一般的地区要大力挖掘其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完善公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升城乡融合水平。白银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5市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知名品牌,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利用互联网平台开拓市场,让农民可以依靠改革和创新参与农业及相关产业链来提高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再依托新兴城镇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进而提高城乡融合水平。

第三,对于城乡融合水平较低地区,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用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兜底,通过一系列的政府行为来弥补这些地区的先天不足,促进城乡融合水平的提高。首先是加大公路、铁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和甘南州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提高互联网普及率,畅通交通和信息,完善酒店、服务区、度假村等旅游接待设施。其次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为指导,秉持“绿水青山就是出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在适宜的地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让文化旅游业成为当地乡村居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改善乡村风貌。再次,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引领,使当地乡村居民重视教育,愿意为子女的教育花钱,保证完成基础教育,尽可能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乡风民风,转变思想观念,让外面的人才愿意走进来、留得住,同时也让本地的劳动力有足够的素质和本领到城市地区就业和生活。

第四,着力做大做强甘肃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实现甘肃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途径。农业产业集群是以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成功的农业产业集群都是在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在市场化经营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农业发展规模化,通过农业产业化搭建城乡融合发展的通道,最终实现城乡各利益主体在产业间的分工合作与竞争、能力互补、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沟通与协调、利益共享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甘肃省城乡指标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