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游戏也要讲究中庸之道

2020-08-01 07:23演讲林旻沛编辑阎家珲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脑心理游戏

演讲_林旻沛 编辑_阎家珲

去年五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网络成瘾问题受到社会更多关注,那么它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呢?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治疗网络成瘾的目的,并不是实现完全的与网络的隔断,而是能够控制并平衡自己对于网络的使用。

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往往伴随着很多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和孩子自身,问题的改善和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但往往家长、教师、心理老师在面临网络沉迷的来访者常束手无策,为此成都市女知联文化传媒分会JESSICA心理工作室邀请拥有17年智能机沉迷和网络沉迷干预研究和实务工作等经验的林旻沛教授,于2019年11月30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举办“网络伴我健康成长”公益讲座。本文整理自讲座内容和部分采访。

作者简介:林旻沛,临床心理学博士,目前任教于台湾心理咨询与辅导的龙头学校和系所: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咨商心理组);近二十年的学术研究和心理辅导与咨询之实务工作经验,拥有丰富而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荣获台湾师范大学2016年之教学优良奖。

网瘾只是一个显露的表象

我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起源还得从小时候讲起。

从小自己的成绩都很好,排名全校前几,有点像现在大家说的“学霸”(笑),高中也在台湾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虽然性格比较内向,但是跟不同的性格的同学都能成为朋友,包括班级里一些很“边缘”的同学,我发现自己对人一直很好奇,常会观察大家,并试图从不同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高二升高三的一段时间,因为家里父母感情常发生一些争执,成绩滑落严重,生活状态比较混乱,那时候就开始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的父母做服装生意,他们财富的累积可以说比较成功,但他们却非常的不开心,后来我才明白最早弗洛伊德一开始是针对最有钱的人做心理咨询的,因为这部分人其实心里是有很大困扰的。也许当时我父亲比较有远见,他已经感受到财富积累到最后心理上带来的恐惧感,所以支持我学心理学。当然父亲还有一点私心就是想让我继承他的事业,他认为学习心理咨询和管理,可以用来管理员工。

那时候心理学在台湾比较冷门,我选择了报考台湾高雄医学大学,这是当时唯一一所在医学大学有心理系的高校。如愿进入大学后,发现我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先解决自己心理层面的问题,明白自己的人生路线和追求,否则为他人做心理咨询或者辅导的时候,很容易将自己的一些主观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我那时候还不是很清楚知道自己要走的路,直到有一天父母因为生意上是否应该多让利一些给对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自己在房间彻夜难眠,感到他们当时被金钱捆绑住了,已经不是自己了,我不想复制这样的生活。思考之下我觉得要去做一名心理老师,况且感到老师待遇不错。大五实习的一段经历真正让我坚定了成为一名心理老师的想法。

在那所大学实习期间,我发现三个现象。第一个是学生不觉得心理老师是老师,因为考试不会考心理科目,第二是学校的老师校长等职员不觉得心理老师是老师,好像仅仅是一个泡茶喝水聊天的对象,第三个也是最让我惊讶,是心理老师自己不觉得自己是老师。

那时候有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学习的心理老师,她接待了一个想要自杀的来访者,但是接待全程浑身颤抖,甚至自己哭泣,因为她担心自己做不好开导工作反而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变本加厉。

我开始意识到,想要真正改变孩子的心理,其实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应该提高心理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于是我大学毕业后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去接手他的工作,而是研读考博继续深造。自己读博后期在一家医院当临床心理治疗师,一个礼拜接待的来访者就有二十几名,回溯这些咨询者的生命历程时,发现他们很多问题往往出现在青少年阶段,这坚定了我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想法。也许改变家长的观点行为并不容易,但是改变教师,让教师在孩子的青春期出一份力,再行有余力改变孩子的家长是最高效的方法。

接触青少年网络干预则是研究生阶段偶然在一次网络科研中发现青少年抑郁症与网络沉迷之间的关系,那时候还没有网络成瘾这个名词,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沉迷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我始终坚持的观点是预防胜于干预,自己于2012年进入了台湾师范大学工作同时继续自己的研究。

我有一个弟弟,曾经上学期间一度逃课去网吧,后来才明白他是为了逃避家庭中的父母感情问题导致的争吵。青少年从网络沉迷走向网络成瘾一定是发生了某些事情,我们做干预就是要找到出现问题的时间点。比如很多孩子会在初二到初三的时间段出现问题,学业的压力,青春期叛逆、早恋,家庭和人际关系等等,网络沉迷只是一个显露的表现而已,如果不解决背后的问题,那么只是治标不治本。

再比如当下的很多软件、网页都是伴随着网络色情,如果没有进行一些必要的性教育,那么孩子依然不懂得分辨和保护自己,甚至不懂得尊重他人。

一些家长此时却选择强制性拿走孩子的手机或者切段电源和网络,对孩子而言是有些残忍的,就像切断暂时让他们麻痹减轻痛苦的止痛剂一样,他们的困惑与难题还是没有得到解答。

要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首先要科学地认识网络成瘾以及它带来的影响。

网络成瘾最终会改变大脑前额叶的结构

什么才是网络成瘾?

其实达到网络成瘾不容易,今天大家能来听讲座,基本上是不会网络成瘾的。但是到达网瘾的程度后,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因此预防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网络上瘾都有哪些原因呢?

其中一个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开心。有三分之一的学者认为,现在网络成迷成瘾是青少年抑郁症的一种变形,也是一种抑郁症。我曾调查过上千名学生喜欢上网的原因,这些孩子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生,他们多数回答因为想忘记不开心的东西,因为生活很无聊、很无趣,在网络中可以找到快乐。但他在网络中解决办法就如同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骆驼一样,是一种逃避行为,现实中的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的,反而产生一种恶性的循环。

另一个因素叫归属感。这个说到底是“人”的原因,假设一款游戏都没有人玩,也就不会有人成瘾,但恰恰那种有自己的团队、战友,可以社交互动的网络游戏最容易让孩子成瘾,因为在这些游戏中孩子产生极强归属感。

还有一个因素叫做解禁欲望。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在游戏中就是色情部分;死的本能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在游戏里中就是暴力。所以游戏里的女生越穿越少,游戏内容一定要有打杀才够刺激。在现实中他不能在学校欺凌别人,但在网络世界就可以,孩子在接触这些的时候可以解禁欲望,可以发泄,可以骂人、砍人。

目前网络成瘾者有四种分类,网络关系成瘾(聊天交友、在线直播、抖音、快手等)、网络强迫行为(成瘾于动漫、网络购物、网络赌博等)、网络性成瘾和电玩游戏成瘾。而迈向网络成瘾总共有七个阶段,我的手中有一张“网瘾温度计”,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评测出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叫做不知,就是不知道有数字产品,今天在座的年轻家长中大概在中小学以前不知晓数字产品,但对很多在座的同学来讲,大概只有婴幼儿阶段处于“不知”。

阶段二是“不能”或者“不想”,比如被父母限制使用,或者自身并不喜欢用只有需要叫外卖或者打车时不得不用,通过世界性调查研究的结果,这类人的比例大概占5%左右。

阶段三叫做正常使用,占60%。什么叫正常使用?就是可以自控。

阶段四是使用过量,大概是占30%。不太能自控,可是假设有人提醒你或监管,是可以控制住的。

接下来的阶段我们叫网络沉迷。他的生活开始受到很多的影响,他也许会因为玩游戏缺课,但终究还是可以上课的,生活还是可以运作的,只不过功课会退步,跟父母的冲突会变多,跟同学相处会变得比较淡薄一点。

第六个阶段叫网络成瘾。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日出而息,日落而作”。日夜颠倒,自控完全失效。

第七个阶段就是网络成瘾导致的暴力行为。在我曾经做心理治疗的案例中,有位来访的父亲,他说这辈子第一次被打,是自己的儿子挥拳砸向自己的脸,更痛的是父亲的心。父亲说儿子性格一直很好,没想到禁止他上网时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其它严重的行为还有自残、自杀和对他人性命的攻击。

对应上网温度测量表,六十四分到八十七分就是使用过度,超过八十七分就叫网络沉迷。而网络成瘾需要医疗人员的诊断,仅仅靠测评没办法测出网瘾的。分数的意义,是可以看到上网习惯,不同的时期分数会有高低的变化,一般我们都让家长每个礼拜去记录,并且记录玩游戏的时间。这些记录后期都可以做网络成瘾的干预。

林旻沛教授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手机存储箱点赞

网络成瘾改变大脑结构

网络成瘾的最高阶段,这种结合暴力行为的网络成瘾,追其本质,是大脑结构的改变。

我们大脑前额叶的部位,如同我们汽车的刹车可以掌控我们的车速,有讯息刺激进入要处理时,会受到来自前额叶的信号影响,做理性的判断,进而控制杏仁核这个警钟是否该响起,从而做理性判断与决策。但若没有了刹车这个功能,前额叶对杏仁核等边缘系统的抑制消失,信息直接从视丘传向杏仁核而产生情绪失调、冲动的行为或成瘾的行为。

我记得2015年一个案例中,13岁的孩子陈星(化名)在沉迷网络游戏之后,学习成绩由最初的第一名下滑到中等、中下,最后垫底。父母打过骂过,也直接强制性禁止上网均以失败告终,一次孩子翻窗出去足足在网吧呆了三十个小时。我们也许会吃惊他为什么可以一直玩三十个小时,对他来讲其实只有五六个小时而已,他没有时间的感觉,多巴胺已经使得大脑的结构改变了。我们常说孩子不务正业游戏能当饭吃吗?实际上可以的。因为大脑已经不会因为美食分泌多巴胺了,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变得淡薄起来。人生需要有意义感、使命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编程人员加上心理学家都会精心设计在游戏中,游戏可以让你不吃饭、不挣钱,不学习,在游戏中找到人生的意义,陈星说网络游戏帮他重建了一个精神王国。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这些孩子其实很可怜,他们自己不知道大脑结构会发生变化,没有同学会在一开始接触网络的时候说自己立志将来要当个网瘾少年。

我们大脑有地方是负责同理心的,在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神经细胞,它使得我们有认知能力、模仿能力,可以模拟情景。

假设你的右手抓住旁边人的左手,看他的手,想象你左手拿着一把菜刀把他的手剁断,这仅仅是想象,并且砍掉的不是你的手。但你会不自觉皱眉倒吸冷气,你感到会很痛,因为你的脑部开始模拟,网络成瘾的孩子大脑前额叶厚度变薄,共情力也会变差,于是他用老虎钳把肉撕开跟拿手撕树叶的感觉是一样的,扭断别人的脖子跟折断树枝的感觉是一样的。

通过专业的脑电图测试我们发现当学习一个新东西的时候,大脑皮质活动时的脑波β波,也就是我们思考或用脑时产生的波会特别高,但是这件事情如果你每一天都做,一个月后脑波就会降低浮动,几个月后几乎不动,因为你对这个新东西已经非常熟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游戏尽量不要超过一个小时的原因——超过一个小时之后有80%的前额叶功能是用不到的,用不到的大脑脑波有点像老年痴呆在发呆的状况。随着时间增加,游戏就会变成机械式反射性的动作。

电竞分析公司Newzoo预测在2021年的时候,电子竞技将变成比传统体育联盟更大的行业

“用进废退”,长此以往大脑的功能逐渐弱化,孩子自然学业下滑、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正确干预网络成瘾

有的孩子不会正确使用互联网,一些家长强制禁止孩子使用手机、电脑,这样“以毒攻毒”的做法往往导致孩子上了大学后,因为离开父母的监管,反而更容易沉迷网络。短短三十几年,电子产品从只放在公司学校只能用来工作,普及到挨家挨户可以随身携带,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手表、眼镜等等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手机如今是生活的必需品,再加上电子竞技成为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善于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才是最好的办法。

首先请务必将电脑放在客厅,孩子使用智能机时也尽量在家长看得到的地方使用。在家庭中制定一个使用公约,包括网络使用总时间与网络使用不同类型内容的使用时间,父母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公约。

其次就是不要单一性地玩游戏,要多元性地去玩。就跟饮食一样,过量或者摄入不足都会导致生病。现在全世界都讲究中庸之道,游戏也是一样,游戏玩太少会融入不了同学,造成社交上的一些问题。

假设孩子想要争取每个周末都玩一个小时游戏,你可以与他商量周六和周天玩的游戏必须不同。他在尝试新游戏的同时其实是会锻炼大脑前额叶的,也是可以开发智力的,现在的游戏基本需要社交,需要组建团队,认识新朋友是需要靠前额叶。说真的,我还没看过七天玩七种手游的孩子会出现游戏成瘾。“样样通样样不精”这一招最有效。

引导孩子正确的上网既需要温暖支持,也应该行为管控。也就是说我们在控管孩子的同时也是可以给他温暖支持的,专制式的民主是很好的,有节制性使用就是行为管控。我们现在生活在数字时代,建议每个家庭要有一个监管的装置,包括时间管理、行动健康、上网服务等多种监控,为孩子打造绿色无污染的上网环境。我建议全面监测孩童上网至少到12岁为止,12岁以上的青少年也要注意网页内容分级。

最后,有氧运动可以加速清除体内废物,降低体内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可以增生前额叶细胞、活化前额叶功能等好处,父母应当承担起好的示范作用,在休息时间放下电子产品,陪伴孩子多做户外运动,并且提升亲子关系。

一些父母提出疑问,如果自己的孩子梦想就是做一名电竞选手,并以此为理由打游戏时怎么办。我的建议是让他试试看。真正以电竞为专业的人反而不会网络成瘾,电竞选手完全军队化管理,他们必须成为游戏世界里类似可以考进清华北大的孩子,在全国甚至世界排名靠前才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常常为了某一项技能或者团队合作进行成千上万次的训练,相当枯燥。很多电竞选手17岁出道,25岁届龄退休,只能转行当教练,幕后入行门槛高,转行也很不容易。当然如果孩子真的觉得喜欢,作为家长可以给孩子给一些游戏中策略方法的意见建议,并期盼他的发挥以及排名,观察他是否有毅力以及一些天赋成为一名电竞选手。

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游戏障碍”电子游戏上瘾行为被正式列为“精神疾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年龄越来越小的状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游戏成瘾将会更加严重,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承担起责任,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长,共同撑起一片干净的天空。

猜你喜欢
大脑心理游戏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