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仅成“事”,更在成“人”

2020-08-01 07:23潘黎冰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倪光南孙宏斌柳传志

本刊记者_潘黎冰

在为联想和中国企业界留下经验的同时,柳传志带出过大批管理人才和商界领军人物,受到柳传志提携、支持过的企业与企业家,更不在少数。在马云看来,这就是柳传志最了不起之处,培养了大量年轻人才。“只有这些年轻人,才能让你的体力持久地增长”。

柳传志害怕大家叫他“教父”,倒喜欢大家称他“老大哥”。在中国改革四十年这所创业学校里,或许也可称他为“校长”。他多次在采访中强调“人”的重要性,他说,做企业,不仅成“事”,更是在成“人”。

联想早期员工倪光南,倪光南坚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正是“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让倪光南与柳传志彻底决裂

柳传志与倪光南:“技工贸”还是“贸工技”?

柳传志把1994年定义为自己三十多年创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候。

这一年,柳传志和创业伙伴、知己倪光南因为业务分歧,冲突不断升级,最后衍生出联想内部长达数十年的“技工贸”还是“贸工技”之争。

刚创业时的联想,没有多少钱、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多少可用人才,相比柳传志等人的名不见经传,年长一些的倪光南当时已经是国内一流的技术专家,在中科院呼声甚高,曾拒绝多家知名科技公司抛来的橄榄枝。

对联想的邀请,想不到倪光南一口答应了,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不做官;不接待记者;不参加宴会。于是,倪光南成为了联想的总工程师。

那时,柳传志和倪光南都意识到了中国所有的计算机只能在英文环境下运行的窘境,而倪光南又是有能力研发出汉字系统的人。

于是,倪光南在联想研发出了中国人通往计算机世界的桥梁——“联想汉卡”,很快联想汉卡就为联想实现三年总计利润超过1200多万元,并为后续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成长为科技巨头埋下伏笔。

同时,“联想汉卡”也改变了中国的科技产业,因为这个汉字系统,使电脑得以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凭借这一技术,倪光南成了联想的“技术名片”。随后,他开始研发汉卡的芯片,紧接着,又带领团队设计主板和主板芯片,一年后,又研发打印机芯片,之后,又开始全力研发程控交换机。

那时的联想,在倪光南的技术支持下,收入颇丰,形势一片大好。倪光南坚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正是这个思维,成了他和柳传志不和的因子。

柳传志觉得,联想不能无止境地投入到更高级别的芯片研发中。在他看来,联想当时根本不具备自主研制处理器芯片的能力,再结合当时国内工业基础、技术储备和资本实力等方面的不足,中国本土企业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全球的电脑市场,柳传志更希望在电脑组装生产线上“赌一把”。

芯片研发和生产线无法两全,各自都不愿让步。柳传志为了让倪光南认清现实,当场给他泼了冷水:“有高科技产品,不一定能卖得出去,只有卖出去,才有钱。”

观念差异,导致了两人关系迅速恶化,从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知己,到反目成仇。

在研发投入持续得不到回应后,倪光南开始向科学院领导控告柳传志在内的联想主要高层,内容从个人工作作风发展到严重的经济问题。投诉单位从科学院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署、中国证监会,能告的地方倪光南都去了,结果是柳传志等人并无违规违纪操作。

但这一系列上诉让各单位的调查人员来了一拨又一拨,调查、取证、询问等工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北京联想向香港联想注资整合工作被推迟了半年多时间,从而错失最适合的时机。

兄弟反目,让柳传志体会了什么是最深的痛。

1994年,联想到了生死关头,外国电脑厂商强势进攻中国市场,联想两年亏损2.5亿港元。“总裁室开务虚会,布置全年业务,跟倪光南谈得很不愉快,会开不下去,我已经头疼到了没法忍受,只能到海军总院住院。”

联想奄奄一息,柳传志累进了医院,“美尼尔症一发作就要死要活的。”出院后,柳传志开始了联想痛彻心扉的自救,也就是后来饱受争议的“贸工技”路线,可以用壮士断腕来形容。

倪光南被联想董事会免去集团公司董事与总工程师职务,并于后续完成解聘。在内部任免会上,柳传志痛哭流涕。

从此,柳传志和倪光南彻底分道扬镳,即便过去二十余年两人也均未释怀。柳传志将那段时间称为其创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回过头看,柳传志与倪光南之争很难说谁对谁错,“技工贸”与“贸工技”更没有优劣之分,两者之间的区别不过在于先解决什么问题,技术创新与企业生存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状态。

跳出事件本身,柳传志也因此更意识到管理企业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后来,他一直在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关系之间做平衡。

从狱中出来之后,孙宏斌与柳传志恳谈。柳传志借给孙宏斌50万元,资助他创业

“责之切、爱之深”:亲手将看好的年轻人送进监狱

柳传志在后辈杨元庆、郭为、朱立南等人心中既是“掌门”又是“家长”。他不仅要牢牢把控企业的方向,也担当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柳传志旗下人才辈出,其中柳传志和孙宏斌之间的事最一波三折。

孙宏斌1989年加入联想,当时联想处在发展瓶颈期,创业精神消退,各个重要岗位的人逐渐失去最初的斗志,业绩惨淡。

柳传志特意招聘了一批刚从大学走出来的年轻人,希望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孙宏斌是销售部最普通的职员,入职几个月就业绩突出,25岁的孙宏斌被任命为企业部经理。

上任后,孙宏斌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建起了13家独资分公司。那一年底,联想产品出现积压,这些分公司像泄洪一样泄出去1000万元的产品,让公司压力顿解,孙宏斌备受柳传志欣赏。

对人才,柳传志愿意破格提拔,也愿意下功夫“指点”。孙宏斌讲话缺乏逻辑、山西口音很重,柳传志为了锻炼他,每天逼他到自己的办公室讲一个故事。

孙宏斌当时年轻气盛,有格局、有气魄,人却浮躁,这成为他和柳传志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破裂的导火索是一张内部报纸。

1990年3月,在香港的柳传志发现一张很陌生的《联想企业报》,这并非集团那张由他创办的《联想报》,而是孙宏斌的企业部报纸。头版刊登的《企业部纲领》中,第一条就是“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此之前,联想元老们曾警告柳传志,“孙宏斌权力太大、结党营私、分裂联想、联想要败”。柳传志赶回北京着手调查,发现外地分公司的员工全部由孙宏斌选任,财务不受集团控制。

熟悉孙宏斌的柳传志认为还有办法改变“爱徒”,让他成熟和聪明起来,于是决定先将孙宏斌由企业部调离至业务部,自己亲自整顿企业部。

不久柳传志再次知晓,孙宏斌领导的下属分公司掌握着至少1700万元的资金,有部分人提出“卷款而逃”自立门户的想法,如果一旦发生必将置公司于巨大的财务危机和信誉危机中。无奈之下,柳传志向中国科学院保卫局报告了情况。

1990年5月,孙宏斌被北京海淀警方刑事拘留。10天后正式逮捕,案由为挪用公款。在看守所度过了漫长的27个月后,被判刑5年。

柳传志将孙宏斌部门的年轻人全部集中起来,拉到怀柔去学习培训。柳传志等老人现身说法,讲述联想桩桩件件创业史,说到伤心处,“柳总真流泪了。”想必,亲手将这个自己看好的年轻人送进监狱时,柳传志也经历过艰难的抉择。

1994年,出狱后的孙宏斌与柳传志恳谈。与当初的偏执相比,如今冷静的孙宏斌让柳传志对他再次刮目相看。柳传志借给孙宏斌50万元,资助他创业,可见柳传志对孙宏斌的爱之深和责之切。

柳传志说,他担任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以来最大的贡献就是严格“执法”

挽救联想于危难

相比前两次的抉择和取舍,对柳传志来说更难的是怎么卸下联想对柳传志的依赖。

2000年,离国家规定退休年龄还差4年的时候,柳传志就将联想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杨元庆和郭为,他退居二线,开始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4年后,危机出现,第一波是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电脑业务,由于管理团队普遍缺乏全球化经验,为了加速业务整合,联想先后委派了史蒂芬·沃德与阿梅里奥两位外籍高管出任公司CEO。

但外籍CEO是职业经理人思维,他们在业务决策上更多考虑的是任期内的短期业绩,这种差异必然带来内部许多决策冲突,最终引发了联想集团中国团队和美国团队间的严重隔阂。

很快,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大多数跨国企业深受其害,个人电脑市场销量出现负增长,借助收购IBM实现全球业务布局的联想集团首当其冲,销量直线下滑。

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内部团队隔阂,管理混乱,内忧外患让联想集团陷入危局。集团一位高管回忆,“那时情况非常糟糕,企业文化与管理被折腾得乱七八糟,老员工也都士气低落,认为公司快要不行了。老外甚至计划把联想集团卖给戴尔等电脑企业。”

柳传志重新出山,选择支持杨元庆,放弃外籍高管。柳传志和杨元庆一起,针对性制定了“保卫加进攻”的策略,“巩固和加强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把全球企业客户业务扭亏为盈,积极扩展新的增长领域,包括新兴市场、全球消费和中小企业市场,驱动集团的增长和盈利。”

总算让联想顶住金融危机带来的动荡,扭转了局面。

2011年,柳传志再次卸任董事长,交给杨元庆。次年,继续辞去联想控股总裁职位,交付朱立南。

2014年,联想业务再次出现巨大隐忧。由于手机的大规模替代,全球PC市场大幅衰退,联想集团最为仰仗的主业个人电脑业务开始滞缓。对摩托罗拉手机和IBM服务器两个大型业务的并购整合难度,又远远超出集团管理层最初的预期。

而一直被寄予厚望的联想手机中国业务,又由于竞争战略的失误,输掉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被华为和小米超越。

于是,2015年7月,柳传志再次复出,让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以每股42.98港币,共募集了151.70亿港币。

新一轮危机出现在2016年,国际通讯领域5G标准投票,联想投给了美国公司高通主导的方案,导致中国公司华为方案落败。舆情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联想被扣上“卖国”的帽子。

联想通过媒体连续发布声明,作出回应,但舆情不止。柳传志和杨元庆、朱立南联名向集团内部发出《行动起来,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的公开信。同时又向外做出声明,讲述联想在信道编码国际会议上投票的事实经过。

柳传志的公开信发出后,全国百余位知名企业家发声明力挺。

马云评价说,商业避免不了竞争,但是竞争上升到无底线,扣政治帽子,煽动民情民愤实乃商业之悲哀,社会之悲哀。

其实,柳传志说:“我挺佩服任正非的,任正非走的是一条直接往上爬坡的路。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我走一百米要大家停下来喘喘气,任正非捡一条更险的路直接就上去,这点魄力我就不如他。”

而任正非如是说:“我也没有研究过联想,只是与柳传志个人交往,柳传志太值得我尊重了。我与柳传志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交往,联想刚刚改制,柳传志跟我讲如何改制,很多年后网上把联想改制的秘密全公布出来了,与柳传志讲的一模一样。我认为柳传志对我那么真诚,那我为什么不对他真诚?”

那个创业者引路人

柳传志害怕别人称他“教父”,倒喜欢别人叫他“老大哥”。虽然这位“老大哥”财富身价并不突显,但他在中国企业家圈中却有核心位置,主要是“泰山会”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泰山会由柳传志担任会长,段永基担任理事长,成员包括万通集团冯仑、泛海集团卢志强、阿里巴巴马云、信远控股林荣强、巨人集团史玉柱、百度李彦宏、段永平、华谊兄弟王中军等共16位。

泰山会成立于1993年,在企业家卢志强的家乡山东潍坊。成立多年会员几乎没有变化,会员企业组合形成一条强大的产业链,链条上的每个企业都占据了所在行业的绝对影响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单纯企业家私人交流的圈子。

作为内部商会,泰山会有着非常多的规矩,成立之初就达成一致,聚谈时不录音、不记录、不邀请当地领导、不对外宣传。正式会议无法参加的会员需要请假,并交请假费,首次1万元,再次20万元。商会内的会员出现危机要共同扶持。

柳传志活跃的另一个企业家圈层,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于2006年,由31位中国商业领袖、经济学家和外交家参与创建,创始成员包括阿里巴巴马云和万达集团王健林等。俱乐部的入会标准有三条:销售额千亿级或行业排名前三;具有特色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的“创一代”;新人入会必须经过所有的俱乐部理事同意才能加入。可见凡是能进入到这个俱乐部的企业家,必须得是行业翘楚。

柳传志在2016年之前一直担任主席,2016年将主席之位传给马云。作为中国顶级企业家的“名利场”,对理事资格有着几近苛刻的考量。

相比神秘的“泰山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被外界所知更多。柳传志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一是为了弘扬商业社会的正气,二是为了企业互访、学习和互相支持,三是增加理事们的感情。

称柳传志为“中关村教父”的雷军回忆,在他二十八九岁担任金山软件CEO时,“前有狼,后有虎,内忧外患”,差点关门,1998年,联想“投了我们450万美元,帮助我们从困境中一步一步走出来”。

冯仑写文章说:1992年,刚刚创办万通的“六君子”非常渴望向前辈讨教经验,但“人家觉得我们是小孩儿,都不待见我们”,但柳传志不仅和我们见面,还深度交流,还带团队来万通办公室,了解万通的业务情况,并相约半年一见,“随时点拨我一下” 。

王健林评价柳传志:“他的确是我们中国企业家的领袖,也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个榜样。”

柳传志在带领联想形成“战略投资+财务投资”的双驱动模式过程中,一批创新企业也得到联想的支持,包括联想麾下君联资本投资的宁德时代、Bilibili、神州专车等两百多家企业,和弘毅资本投资的苏宁易购等四十多家企业。

2007年,柳传志主动向中科院提出,联想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免费培养有创业意愿的科学家成为企业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在2008年开办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持续至今。

联想“接棒人”杨元庆

猜你喜欢
倪光南孙宏斌柳传志
柳传志退休
周光召的大气度
融创:调结构、降成本、拿对地! 2020,孙宏斌要做三件事!
中国“IT教父”功成身退75岁柳传志告别联想
八旬倪光南,仍为“中国芯”奔走
倪光南往事
起底孙宏斌
联想控股:不得不说的往事
联想控股:不得不说的往事
柳传志非一般的守时“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