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柳传志:一本创业者的“教科书”

2020-08-01 07:23潘黎冰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柳传志中关村教科书

本刊记者_潘黎冰

一个世纪前,一位叫让·路易斯·雷奥尔特的法国记者写道:“我已经注意到,人们越是用抽象的概念称颂创业者,他们越会轻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创业者。”

来自黎巴嫩的美国作家塔勒布评价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失败的战士,无论他牺牲了还是活着。同样地,也不存在失败的创业者或失败的科研人员这种说法。”

“创业是一个高风险、英雄式的活动,对经济的增长,甚至仅仅是生存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也必然促进知识的发展。有些人虽然什么也没有得到,无名无利,但却为别人贡献了最好的知识,他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2019年末,联想集团创始人、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退休了。

没有仪式,没有媒体见面会,只是发了一则公告和一封告全员信,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者代表,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正式告别了职业生涯。

关于这位企业家的过往信息,也被自媒体搜索出来,铺天盖地,在社交平台上变成新的流量。

12月23日晚,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报道了柳传志退休一事,节目最后,主持人白岩松向柳传志表达了敬意:“谢谢你,老兵柳传志。”

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言语攻击,白岩松拿馒头举例,“吃五个馒头觉得饱了,前四个馒头就毫无价值,只有第五个馒头才功勋卓著”“这是不知过去,不念未来,只知道一点现在的短视行为”。

75岁的柳传志,是联想创始人,在柳传志带领下,联想从国民品牌走向世界品牌。在1994至1996年的四轮疯狂价格战中,联想和国际PC巨头康柏、IBM和惠普一较高下,在艰难的商业竞争中胜出,鼓舞了一批中国IT企业的发展,使电脑逐步进入中国千家万户,甚至可以说为中国今天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年,联想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曾家喻户晓。

在柳传志带领下,联想已经从国民品牌走向世界品牌

“干嘛让一个老人家,还在那里当牛做马、担惊受怕”

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大楼,前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的办公室,大片落地窗外的市容一览无遗。

办公室墙上挂着字画:“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投资控股公司。”

字画下,堆放着一排书籍。有一阵,柳传志看的是《光荣与梦想》,并把这本书送给亲朋好友。“我关心历史角度的书籍比较多,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曾经,办公桌上有三张照片。第一张照片是一张大全家福,数起来有二十余人。中间的照片上有四个人,柳传志搂着妻子,身后站着一双儿女,柳林和柳青。第三张照片年头比较久远,柳传志和妻子样子年轻,是和父母的纪念照。

现在,柳传志的退休生活有了新爱好:打竹板。逗孙子时,他会即兴编词:“打竹板,咱们有话说,老柳家就是故事多,今天咱们喝了点酒,说说柳家的小朋友。小朋友,有好几位,大大小小能排队……”据说,柳传志一直活得很接地气。

柳传志退休的消息传出后,联想控股的前员工在朋友圈发文致敬,说之所以钦佩柳传志,是因为“他很正派,有想法,对企业管理的贯彻很坚定。”另一位联想前员工感叹:“老爷子早该退了,干嘛让一个老人家还在那里为你们当牛做马、担惊受怕?他的身体又不好,得过癌症,干什么都拼命。”

20年前,在撰写对柳传志的专访报道时,《中国经营报》副总编张曙光闪过一丝茫然,自上世纪80年代,关于联想和柳传志的分析报道就多见报端,透明度很高,但转念一想,和联想、柳传志同时代的企业、企业家,不少已销声匿迹,“这样一想,又觉得联想是个写不完的企业,总能让人有可思可想的地方。”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未来可期”,或者“未来已来”,但四十年前,未来不是一个水晶球,而是厚重的毛玻璃。

从陈春先到柳传志

1978年,是中国重要的一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正式拉开:恢复高考、建立经济特区、民营资本崛起,这个古老的国家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农村改革是小岗村首开先河,那么科技领域则是中关村首当其冲。40多年过去,回顾中关村,回顾联想的创业,却必须要从另一个人说起。

1978年,中国物理代表团访问美国,走下飞机悬梯的人中,有中科院物理所核聚变专家陈春先。这一年,陈春先刚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一等奖,并和陈景润等人一道被破格提拔为中国最年轻的正研究员。

沿着美国波士顿128公路、旧金山硅谷转下来,陈春先看到数千家由教授、大学生、工程师创立的公司,以及由它们构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一位美国教授,靠20人的永磁体小公司,就能为NASA和全球核实验室供货。科技和商业的协同,爆发出如此惊人的生产力,让陈春先深刻认识到这是美国经济科技强大的原因。

陈春先想到了“中关村”。北京海淀区聚集着中国顶尖的30多所高校、130多家科研院所。1980年,陈春先在向中科院、北京科协的听众做“访美报告”时,大喊“只要转变观念,我们也能做到”,宣布要创办一家“硅谷公司”。

“文革”结束才刚刚3年,陈春先说这样的话,大家都觉得他疯了。

陈春先比人们想的更“疯”——他定下一个“二不四自”的原则: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在后来成为无数中关村公司效仿的样板。但历史赋予陈春先的使命,似乎也到此为止。

陈春先先后创办了20多家公司,历经项目失败、贸易纠纷、非法拘役等磨难,不但没挣到钱,还因为下海失去了体制内的福利待遇,晚景凄凉。2004年,70岁的陈春先去世。他捐出眼角膜,留下把“光明留给后人”的遗愿。这位“中关村第一人”不富有不成功,却率先打破了时代坚冰。

除了陈春先,当时还有一个标志人物:王洪德。正是有了他们的“反叛”,才开始有中关村的科技创业时代。

1984年,被称为中关村的“拐点之年”。这一年,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联想。

改革开放的前几年,柳传志的工作和生活很平淡,作为一名中科院计算所的普通技术员,月工资78,全家7口住在一间12平米、自行车棚改造的小屋。

这个时期的柳传志很苦闷,尤其自己从事的磁记录电路领域,看到国外同行更先进的技术,他当时的感受是“可以忍受清贫,但不能忍受自己碌碌无为、虚度时光”。

1984年,柳传志等11位科研人员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平房(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中创办了联想

联想创业初期老员工合影

受陈春先的事迹鼓舞,柳传志萌生了创业念头。

1984那一年,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提出“一院两制”改革。周光召顶住压力,支持一部分科研人员出来办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

就这样,年岁40、坐了小半辈子办公室的柳传志,怀揣研究所投资的20万元,和10位比他年纪大的同事,一起在中科院计算所不足20平方米的传达室里成立了“联想”。

创业时期的柳传志

“我们是要做事的人,永远不能埋怨”

在满是灰尘的屋子里,这群人召开了联想历史上第一次“小平房会议”。三个长条凳上坐着公司的全体员工。第一个议程是打扫卫生。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

“很不幸20万很快就被人骗走了14万。”听人说倒卖一台彩电能赚1000元,联想也跟着做,不到一个月就在江西倒腾彩电中被骗走14万,对蹒跚起步的联想,这无疑是致命一击。一群人只得尝试各种生意,但都没挣到钱。

“所有的床都是折叠的,白天呼啦就推回去了,晚上全拉出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落脚”。那时在中关村,常能见到柳传志骑着三轮车,大街小巷叫卖电子产品、生活用品、杂物。总之,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什么都卖,要找到每一个可以赚钱的东西,为“新技术”事业做积累。

“有一次得阑尾炎住院一周,休息的感觉像进了天堂。”

联想成立,柳传志就开始戒烟。“办公司少不了交际,当时好烟五毛钱一盒,如果公司上下都这样花销,钱花不起。”他后来总结,“这辈子就没抽过好烟,以前是抽不起,后来是戒了。”

“当时计算所的同事,胆子都是很小的,你就得勇敢地站出来,得承担这个责任。说到的事情必须做到,除非不可抗力。”柳传志首先约束自己,再去影响他人。那时他常在梦里惊醒,深夜出一身冷汗。“夜里梦见自己抽烟,大概不下20次,倒不是想抽烟,而是在梦里想到自己没遵守规定,都被吓醒。大概创业十年之后,还会做这样的梦。”

对自己严苛到神经紧张的地步。企业家冯仑形容柳传志:“伟大在于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

那个年代,规则不全,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来大麻烦。柳传志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试探。“很多事完全按当时的规则来办,企业就办不下去,但走在红线边缘的时候,就有很大风险。

寒冷的冬日晚上,为了向某处长汇报工作,柳传志带着几个同事在冷风中等了近3个小时。“天那么冷,但柳传志一直乐乐呵呵的,没有一点埋怨的意思。他还一度怕我们饿着,让我们去吃点饺子。”

柳传志和同事说,“千万要记住,我们是要做事的人,永远不能埋怨。”

80年代,创业磨难无数:被机关办事员刁难、被迫搬迁生产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的碰撞,各种槛,他们都经历过。

联想曾在某地投资准备建一个冷链市场,钱交完了,领导换届,下任领导上来说,这块地改为绿化带,不能投了,几千万就白交了。何其艰难。如果问柳传志这些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留下了什么?那就是坚持。

在规则不清、政策不齐、法律也不健全的时代背景下,这群人硬是踩着刀尖,一点一点地打开了市场经济。

“不在改革中成为牺牲品、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柳传志后来总结,那些年“我自己领悟出的道理有两个:不在改革中成为牺牲品、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这样东打西弄一阵后,柳传志抓住了救命稻草——中科院给各研究所配备500台IBM电脑的组装、培训与维护。柳传志重拾计算机老本行,为公司赚了第一桶金70万元,联想才赢得一线生机。

于是,柳传志逐渐摸到了一个背靠中科院计算所的优势:代销电子产品。当时任何电子产品进口都需要批文,谁能拿到批文,谁就占得市场先机,联想借这个体制背景,找到了在贸易中生存的诀窍。那个年代,电脑多是政府、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采购。从2004、2005年起,普通家庭用的消费类型电脑才开始出现和增长。

这决定了柳传志的创业风格,也由此埋下了“贸工技”的因子,以及日后兄弟反目的“贸工技”与“技工贸”之争的伏笔。“我是从科学院体系出来的,带着一拨人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要时刻考虑的是这波跟我一起干的人的未来。不可能冒险。”因此,这也让联想与日后崛起的任正非和华为可以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猛勇突进打法截然不同,

很快,柳传志就对光鲜的销售数据不满意了,他觉得联想不能只做一个销售商。在销售的黄金期,柳传志急于转型,要制造自己的品牌电脑,源于他对行业的解读和思考:中关村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销售商,每个人都沉浸在“赚差价”这种来快钱的活。一旦有冲击发生,滩前淹死的,都是这些销售商。

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1987年,柳传志力排众议,让联想迈出了转向制造的第一步。最大的障碍是国家不批准。根据当时的政策,制造型业务,只有体制内的企业才能拿到国家的批文,体制外企业不能碰。

于是,柳传志绕道香港,将挣到的和借来的钱,凑了100万美元,在香港成立分公司。

这,就是联想研发计算机的开端。

柳传志邀请倪光南加入联想,研制出了第一款自己的产品,联想汉卡。图为1991年6月,倪光南在香港联想给柳传志、吕谭平、张祖祥等演示在激光打印机上加联想激光打印卡(ASIC芯片)的效果

“创业的历史,是成功者和失败者共同创造的”

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获批,“中关村”正式诞生。

压抑了十余年的创业热潮开始喷涌。“中国第一程序员”求伯君来到中关村。他先进四通,后入金山,三次肝病爆发,挣扎着在病床上做出了WPS,横扫整个文字软件市场。之所以这么玩命,求伯君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愿意把作为信息产业灵魂的软件产业,完全建立在他人的智慧上。”

1988年,联想的员工王莘辞职,靠在中关村倒卖软件攒下的第一桶金,在1993年创立了一家后来著名的公司——瑞星。

同年,被柳传志招进联想的郭为,琢磨出“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而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日后成为了众多企业家和企业的管理宝典。

1995年,瀛海威将“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广告牌竖起,宣告互联网降临中关村。

这一年,搞出“中国黄页”的马云,朝圣般来到瀛海威,拜会偶像张树新,只有会面半小时的接待。出来后,马云望着瀛海威的广告牌说:“如果互联网有人死,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早。”

求伯君的北京金山全力开发挑战微软的办公软件“盘古”,遭遇重创,变卖别墅也无力回天。关键时刻,联想为他注资了900万美元,让他绝处逢生。

杨元庆这时踌躇满志地进了金山,并不知道日后自己会被柳传志调教成为联想集团的董事长。金山总经理的大任被授予了雷军,雷军盘算用15万将张小龙的FoxMail并购,却因诸事缠身,最终和日后打造出微信的张小龙失之交臂。

清华留美博士张朝阳,把搜狐和风险投资带了进来。几条街外,刘强东把刚租下的柜台打扫干净,卖光盘刻录机的“京东新媒体”悄悄开了张。1999年,李彦宏跑去旧金山,走街串巷拉风投。这年圣诞,北大资源宾馆挂出个牌子,上面有两个大字:百度。

也是这一年,苏启强把连邦软件的加盟商王峻涛(网名老榕)请到中关村,搭建起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此前,老榕一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网文,顺手带火了一家日后名为“新浪”的网站。

此时的马云,结束了在北京的徘徊,回到杭州办的阿里巴巴还不知道怎么活下去。2000年,8848的交易量已达26亿,几乎垄断了中国的电子商务,后来,8848分崩离析,马云却把电子商务做到了顶峰。

40年弹指一挥。今天,从北京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出来,步行至创业大街,便能仰望一部中关村的变迁史。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创业的历史,是成功者和失败者共同创造的,千万不要忘记那些失败的人。”

80年代的中关村

如今,中关村早已成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的“硅谷”

联想的商业布局

八十年代初期,电脑技术传入中国,但全是英文,没有汉字处理能力,应用范围十分有限。中科院计算所很多科技人员在研究汉字处理技术,倪光南便是其中之一。

柳传志邀请倪光南加入联想,1985年联想研制出第一款自己的产品——联想汉卡。1986年开始,联想通过代理销售IBM 、AST、惠普等国际微机品牌,一方面积累资金,一方面不断认识市场,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

1988年,柳传志建立香港联想。联想成立微机事业部,同年2月14日,柳传志带领联想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1997年联想发动了价格战,将计算机产品的价格降低到比国外竞争対手产品低40%的水平。

从1997年到2000年,康柏、IBM和惠普在中国市均占有率从21%下降到不足10%,朕想的市场份额上升到25%以上。从1997年开始,联想连续八年中国市场份额第一,中国PC市场不再是外国品牌垄断,国民品牌开始崛起。

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在北京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及ThinkPad品牌。收购完成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九位的联想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

一夜之间,中关村土生土长的联想集团拥有了庞大的国际采购、运营和销售平台。外界对这一收购毁誉参半,但这也使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这是中国企业难以拒绝的机会,但同时风险巨大。”收购一役帮助联想站稳中国本土市场,在和国际PC巨头的竞争中胜出,也鼓舞了一大批中国IT企业的发展,柳传志也从此被尊称为中国IT教父。

不过,据说商界有一种说法:商场上要经得起减法,扒去资产、褪去光环、除去地位、抹去外貌,只留下精神的部分,如果还能让人肃然起敬,心怀感念,那便可称作教父。

“要非常有自知之明”

2013年,央视《对话》栏目,69岁的柳传志在长达4个小时的专访里,说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当年为了要扭转困局,被逼得曾当着公司全高层的面准备跳楼,还直言“当老板是一件苦差事”“每年都要经历要死要活的抗争”。

在中国,如何在宏观商业生态下,在一次次急流险滩中,把企业家个人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柳传志的创业故事无疑在思想层面上了一个台阶。所以柳传志在业内又被很多人称作“精神导师”。

这些隐藏在企业家内心的委屈和伤疤日后听起来像传奇故事,但在当时,就是一场一场的生死战争。

要在各个时期的大风大浪中平安着陆,考量的是掌舵者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如何把员工利益和公司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拧成一条绳,劲往一处使。现在看来顺理成章的很多激励员工的办法,在当年都是难以求来的“真经”。

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的过程,往往是企业走在前面,政策跟随其后,所以企业的很多举动也是在“试错”。

“不创新会死,但创新可能死得更快,活着的毕竟是极少数。”冷静分析后,柳传志为联想选择了多元布局和转型,“电脑、高科技继续要往前推动,不能按住它、不让它创新,但是怎么能让它继续活下去?就是允许它有犯错误的机会、有总结的机会,只要现金流别断就行。”

张曙光这样评价柳传志和联想:“每个成功的企业都自有其发展的道理,但联想的冷静和自知之明却是旁人所不及的。”

柳传志曾指出3件企业不能干的事:“没有钱赚的事不能干;有钱赚但投不起钱的事不能干;有钱赚也有钱投但没有可靠的人去做,这样的事不能干。”

联想历时7年的股权改革也被视为中国企业史的经典案例。早在1993年,联想面临严重业绩危机时,柳传志就向中科院提出,拿出35%的股权给员工持股,激励管理层和员工,并保持联想的“国有”属性。在外界看来,这一相对中庸的改革措施,不但没有激化矛盾,反而激发了员工和管理层的积极性,在同时代的企业家中,柳传志也由此成为平稳过渡者。

2017年,财经作家吴晓波采访柳传志。当吴晓波称其为“教父”时,柳传志急切地拦住他的话头:“别,晓波,你千万别这么说,你这么说把我挂在这里很难受。”

这种下意识的反应,能让人看出他的谨小慎微。

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习惯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习惯了在中国特殊的政商夹缝里小心翼翼生存。

2014年,一位英国分析师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问:20年后的华为会是什么样?任正非不假思索:“20年后,华为将是一片坟墓,或许十年后华为这家公司就有可能已经不存在了。”短短一句话,就把这代企业家身上的危机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

居安思危,或许是这些前辈企业家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特质。

中关村走出了无数互联网行业佼佼者

不能回避的困境

今日的联想,有许多不能回避的困境——当华为通过大量技术投入,获得了很大回报,曾经远比华为强大的联想,却没有能并驾齐驱。公众的失望情绪渐渐化作调侃。

但每个时代的企业家都有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企业家吴军2019年评价说:联想没有做芯片,并不都是他的责任。这恰好是柳传志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跟联想同时代的PC系列企业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剩下来的,宏碁已经不行了,惠普转型做服务了,戴尔下市了。今天再看联想做到这样的业绩,已经非常好了。

可以说,联想当年走的路,是让中国最快赶上世界步伐的路。美国的很多大公司,包括中国的企业,都用联想的机器。

柳传志走“贸工技”路线,是因为创立之初,联想先要活下去。选择做大,是希望联想有足够的体量抵御风险,只有个头大起来,才能完成替代,也才可能在未来完成超越。这是“用空间换时间”。

无论柳传志做得如何,是否错失了其他机会,他都完成了他们那代企业家的使命。

有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在联想控股的上市庆功大会上,马云万分感慨,“今天我看到了一个中国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坚持了几十年的企业家,这是非常艰难的。”

柳传志说,“我从1984年开始办企业,1988年、1989年就已经站在各种领奖台上,但直到现在仍然还和我站在同一个台上的人,少之又少。曾经的企业界风云人物,如周冠五、褚时健、倪润峰、于淑珉,现在都彻底退出;而淹没在历史浪潮中的企业小人物就更多了,仅中关村就数不胜数。”

这些年,第一代创业家陆续进入暮年,中国企业走向“交接班”时代: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阿里巴巴的马云已顺利退休,但还有一些仍然脱不了身。70岁的海尔创始人张瑞敏还未找到接班人;74岁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虽然早就做好退休准备,但女儿却不愿接班;和柳传志同岁的任正非,还在力挽公司于困境,频频出来接受采访。

而柳传志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或许,我们可以说,以柳传志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者,是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纪念碑。

2019年末,柳传志退休,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者代表正式谢幕

猜你喜欢
柳传志中关村教科书
我的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柳传志退休
周光召的大气度
中国“IT教父”功成身退75岁柳传志告别联想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图数解说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