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阅读法做好送别诗、词、曲的教学策略分析

2020-08-06 14:29郭瑞霞
考试周刊 2020年68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语文教学

摘要:诗、词、曲三种文体均有送别的题材,它们在情感表达、语言和风格上明显的差异正体现了文学发展趋势。在诗、词、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关键词:送别诗;送别词;送别曲;比较阅读;语文教学

“送别”一向是历代文人骚客喜爱入诗、词、曲的题材,它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亲人离开、朋友分别的感情,或忧伤,或悲壮,或豁达。然而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曲所表现的情感、风格、语言特点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拟从送别诗、送别词、送别曲的比较来分析诗、词、曲的不同审美特征。

我们知道,诗从它产生起就贴上了教化功能的标签,文人们的创作也非常自觉地遵守着这一原则,这就决定了诗的社会功利性,即便是表达胸中最真挚的情感也显得温文尔雅,甚至含而不露。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四杰”送别诗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后世最推崇的送别诗之一,它既表达了羁旅的辛苦又表达了离别的孤独,然而绝没有一般的伤感和惆怅,只有真诚的友谊和热切的互勉。这也是诗社会功利的一个明显表现。正如孔子所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典型的是汉代的《毛诗序》,它完全把诗歌看作了封建社会有力的政治教化工具,几乎忽视了诗的审美功能,“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即便到了诗歌繁盛时代的唐朝,代表浪漫主义诗派的李白也曾发出重振“王风”“正声”为己任的呼声,更不用说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作用在于“补察时政”了。在这样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下,诗人们自然就强调了诗歌的非唯美特性。即使在重于抒情的李商隐的诗歌中,他所追求的细美幽约仍然采取隐约迂回的方式来表达。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说尽了离愁别恨。首联直抒胸臆,表达着诗人的痛苦、思念与忧伤。颔联比喻中寓象征,表达得至情至性。尾联则是于无望中残存微弱希望,用情更深。全诗洋溢着对所爱的人的思念,浓浓的哀伤萦绕着诗的氛围,使得诗歌美丽而又迷蒙,暗淡而又瑰妍。即使如此,这种审美价值仍往往被认为是诗歌的装饰而已。诗人的多感和有情及其所带有的悲剧情调一向被看成是他不幸政治命运和夹缝生存艰难的写照。正如袁行霈所言:“李商隐以他的诗,表现了美好的理想、情操,表现了人性中纯正、高尚的一面;同时,也曲折地显现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环境气氛与士人的精神面貌。”也就是说诗歌的价值取向很明显地带有注重社会功利倾向。

和诗歌注重社会功利明显不同的是词。“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用以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也就是说,词从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欣赏性和娱乐性的文体。“词被文人染指,强调的就是它的审美功能。”词就是用精巧丽质的语言、美妙怡人的乐曲和婀娜妩媚的歌女来表达人们对人性的追求,也就自然而然地使它具有了别样的审美价值。同样表达离愁别恨,词体又有了另外的风貌。如寇准的《阳关引》: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各一阙。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这是化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整首詞的意境与诗相同,但我们不难看出诗的“有包孕的片刻”,即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有意义的情感的同时,词的审美走得更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深刻。词人结合自身的体验,将情景铺展开来,为读者渲染了一幅更直观的绘画。词在开始就把视线引向了广袤的边塞,并以“渭水波声咽”来作烘托。中间化用的诗的语言错落起伏,跌宕有致,从语言上使人们产生情动神移的审美感受。而柳永的送别词《雨霖铃》尤能体现词的华美丰腴特色: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柳永选择的一个送别场面,他以慢词的铺叙展衍充分抒写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再仅仅选取离别的某个瞬间或某个侧面,而是用情真意切的语言表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读来令人回肠荡气。他采取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层层递进的手法,使整篇浑然天成。与诗的含蓄蕴藉、道德说教的审美不同,词中有大量对人性自然追求的描写,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不再掩饰自己的感情,不再在感情最热烈的时候戛然而止,相反,万种风情,千种离意,一任倾泻。同时柳永也借与相知之人的别离反映了自己身世的悲凉与孤独漂泊之情,内容丰富而充实。如果说在表达上词的审美具有情真意切的特点,那么在文辞上词则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色。既有清丽婉转的书面语言,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又有平实如话的生活俚语,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都说明了词的审美特征。正如清人陈廷焯所言:“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

而以俗语方言为审美情趣的曲又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风采。如刘庭信的《折桂令》(忆别):

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关,休唱三叠!急煎煎抹泪揉眵,意迟迟揉腮揽耳,呆答孩闭藏舌。隋儿分儿你心里记着;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家儿活儿既是抛撇;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得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

这首曲子描写了一对夫妻的别离,曲中既有对即将远行的丈夫的不舍、挂念与宽慰,又有对他的期盼、叮咛与警告,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就是曲的审美倾向。元曲因社会激烈的变动,文人地位的下降,以及多民族的融合而呈现出大众化审美情趣的面貌。正如王国维说的那样:“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也就是说作者是自然真实地描绘自己所闻、所见、所感,具有极强的民间气息,打破了诗的温柔敦厚的说教之律,从而变得畅快淋漓,泼辣奔放。本曲头两句“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关,休唱三叠”尚保存着娓娓道来的端庄委婉,似乎刚拉开送别的帷幕,紧接着就开始刻画主人公的情态,“抹泪揉眵,揉腮揽耳”,一个异于传统女性的形象跃然纸上。面对将要出远门的丈夫,她放下了娴雅的礼仪规范,以自己擦眼抹泪表达着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之情,感情奔放而不内敛,完全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和人的自然感情。依依惜别之际,妻子既担心着游人在外的心,“情儿分儿你心里记着”,又牵挂着游人的身,“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这是何等的为所爱的人具有的牺牲精神!宁愿自己替爱人生病,也不愿爱人有什么闪失。妻子是如此珍视与丈夫的感情,所以她在表达与丈夫的情意时,又怕丈夫不能拒绝别的女子的诱惑,最后又以警告甚至威胁的口气说道:“花儿草儿打听得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在诙谐调笑中再现了对夫妻感情的注重,也体现了一个追求平等人格的女子的爱情婚姻观。然而这种无论是语言的俚俗还是感情直白的表露,都表现了曲与诗、词大异其趣的审美特征。“诗歌往往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和比兴手法来暗示情感,较少直接描写人物行动。”它给人的印象总是平面的、缥缈的、含蓄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蕴藏着诗人的千头万绪,有着自喻高洁的情操,有着对友人走后的眷念,但一切均在意蕴含蓄中让人慢慢体会。相对于诗歌书面语言的含蓄,词的语言以浅近的书面语为基础,兼及口语,它的感情内涵和形式比较自然近俗,给人的感觉要立体化一些。如欧阳修的《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是欧阳修离开洛阳时所写的离别词,也是送别中的佳作,它没有借景抒情,而是偏重于抒写离别时的表情与内心世界,并把离别这一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提炼到一定的哲理意义上,比诗歌直率真挚得多。词作为娱乐性的文体,在不注重诗教的同时,以抒发超出礼仪规范的人情人性、追求审美为出发点,写下了众多缠绵悱恻的送别词。如晏殊的《破阵子》:

海上蟠桃易熟,人间好月长圆。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此情须问天。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一点凄凉愁绝意,谩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传。

身为当朝宰相,晏殊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才学影响并引领了宋词的发展,如果以诗表达某种离情别意,或许就无法表达得如此细腻与缜密。曲语在词的语言自然近俗的基础上进一步通俗化,俗语方言,村头巷尾的口语均可入曲,“成为真正运用白话创作的俗文学”。文人创作的平民化,在曲中表现得一目了然。如关汉卿的《沉醉东风》(送别):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一场送别的话剧,浑朴自然,感情浓烈,形式上也不拘一格,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近在咫尺,转眼之间就要天南地北;本花好月圆,瞬间就要花谢月缺。分手在即,心中的苦痛可想而知,“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但与诗的蕴藉、词的缠绵不同,曲中所表现得豪放与豁达显而易见,“刚道得声‘保重将息”,就以“好去者望前程万里”作结,放旷、豪纵与奔放,既有离开的不舍又不乏放达的潇洒,足以体现了元曲独特的风格。

诗、词、曲三种文体均有送别的题材,它们在情感表达、语言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正体现了文学发展趋势。人们的文学观念从诗歌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不为文而作,抒情要“发乎情,止乎礼”,到词与人性自然相联系,直至曲完全“以俗为美”,体现了文学由注重社会功利到追求审美价值的本位。语言上由雅变俗则表明了文学由上层走向民众。风格由蕴藉到直露则说明文学更注重人本身的解放和意义。所以,在诗、词、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郭瑞霞,河南省信阳市,河南省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语文教学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