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0-08-07 04:57孙婷乐娟李艳
安徽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亚组内皮细胞血小板

孙婷,乐娟,李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湖北 武汉430060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在急剧上升,从1980年的0.67%上升至2013年的10.4%,且其增长速度已位居世界首位[1]。糖尿病(DM)是由多种因素引起机体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DM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退变、功能减退及衰竭[2];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DM病人内皮细胞损伤及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可引起血小板参数的异常,以及体内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甚至引发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微血管和神经病变[3]。高血压(HBP)是以体循环平均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存,

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会加重肾衰竭,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的负担[4]。此外研究显示,DM可促进HBP的发生,且HBP人群更易患DM[5]。当人体同时罹患DM和HBP时,其靶器官受到的损害更大,致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大增加[6]。DM和HBP均可导致血小板参数的异常,而关于DM在HBP的不同时期或者病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检测并分析了DM

病人、DM合并HBP病人血小板参数,旨在探讨血小板参数在DM病人、DM合并HBP病人中的水平变化,为辅助诊断DM病人、DM合并HBP病人提供指导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T2DM的病人113例作为DM组,其中男60例,女53例,年龄(60.82±13.98)岁,年龄范围为27~97岁。DM病人符合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7]推荐的DM诊断标准,并且排除肝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感染病人。T2DM合并HBP病人157例作为DM合并HBP组,其中男83例,女74例,年龄(60.16±10.00)岁,年龄范围为27~79岁。并且根据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将其分为HBPⅠ级、HBPⅡ级、HBPⅢ级;每三个亚组分别有31、60、66例。HBP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符合2010年中国HBP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8]。两组都排除重大疾病,以及严重影响血小板参数的疾病,如大面积烧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感染等。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病人或近亲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和试剂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均采用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G8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检测;空腹血糖(FPG)用西门子ADVIA 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1.3方法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已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的紫色管)和非抗凝负压真空采血管,采取受试对象外周静脉血各2 mL,分别用于检测血小板参数,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以上所有检测均在2 h内完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者以xˉ±s来表示,不服从正态分布者以中位数(下、上四分位数)M(P25,P75)来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的两组间均值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用Dunnett’s T3检验。正态分布数据的两组间均值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法检验。此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PLT、MPV、PDW、P-LCR、HbA1c对DM合并HBP的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M组与DM合并HBP组的血小板参数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DM合并HBP组的HbA1c、PLT、MPV、PDW、P-LCR显著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合并HBP组的FPG、PCT略高于D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DM合并HBP各亚组血小板参数之间的比较DM合并HBP组按照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将其分为HBPⅠ级、HBPⅡ级、HBPⅢ级,分别比较这两个亚组的 FPG、HbA1c、PLT、PCT、MPV、PDW、PLCR各项指标的水平,见表2。DM合并HBP组内各个亚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HBPⅠ级组相比,HBPⅡ级组的PDW、P-LCR水平明显升高,HBPⅢ级组的MPV、PDW、P-LC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BPⅠ级组和HBPⅡ级组相比,HBPⅢ级组的MPV、PDW、P-LC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现,随着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升高,FPG、MPV、PDW、P-LCR的水平升高,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2.3 PLT、MPV、PDW、P-LCR、HbA1c对DM合并HBP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中,P-LCR诊断DM合并HBP 的 AUC 为 0.812,95%CI:0.756~0.868;PLT 的AUC为0.618,95%CI:0.545~0.691;MPV的AUC为0.805,95%CI:0.748~0.862;PDW 的 AUC 为 0.799,95%CI:0.742~0.856;HbA1c 的 AUC 为 0.578,95%CI:0.503~0.653。P-LCR对DM合并HBP的诊断价值最大。见图1。

3 讨论

2型糖尿病(T2DM)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统计,T2DM已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疾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9];T2DM合并高血压(HBP)也较为常见。相关研究报道,血压水平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T2DM病人存在高血糖状态,体内糖基化产物会增加内皮下胶原交联,使血管壁纤维化加重,血管壁僵硬度增加,最终导致高血压的发生[5,10]。血小板参数是血小板功能的直接反映,入院病人几乎都会进行血小板参数的检查,因此血小板参数具有普适性和现成可用性,不会额外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血小板参数在DM病人和HBP病人中会有显著的变化,DM病人常伴有高血脂、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病理损伤,而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小板非酶促型糖基化作用,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加,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破坏增多[11];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会刺激骨髓代偿性增生,这些新生的血小板富含各种细胞器,幼稚型较多,体积较大,故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增大[12],大血小板比率(P-LCR)也增大。血小板来源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故DM病人MPV增大与血小板活化、血小板幼稚程度和功能亢进有关。新生的血小板体积偏大,在炎症和免疫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外形表现为刺激型增多,有伪足形成,趋化性增强,从而导致MPV增大[13],且MPV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也增大,PDW增加使糖尿病病人并发微血管病变的机会增加[6]。

表1 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一般资料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表2 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组(HBP)病人各亚组一般资料和血小板参数的比较

本研究中,随着HBP严重程度的升高,MPV,PDW,P-LCR的水平升高,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对以上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P-LCR对DM合并HBP的诊断价值最大。提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DM合并HBP的发病密切相关,在DM合并HBP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升高,血液呈湍流状态,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增加,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于内皮下胶原与纤维,导致血小板数量、质量与功能发生改变[13],从而导致血小板参数发生相应改变。

综上所述,PLT、MPV、PDW、P-LCR在DM病人,DM合并HBP病人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DM合并HBP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参与其病理生理机制。但本次研究为一次单一性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前瞻性的研究来阐明血小板参数在DM合并HBP中的确切作用。DM合并HBP的发生率较高,与血小板参数密切相关,因此DM病人要积极控制血压与血糖,更好地防治DM病人慢性血管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社会经济负担。

图1 各指标诊断DM合并HBP的ROC曲线: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PLT为血小板计数,MPV为平均血小板容积,PDW为血小板分布宽度,P-LCR为大血小板比率

猜你喜欢
亚组内皮细胞血小板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不同煎煮方法及时间对炮附子配伍大黄治疗阳虚型便秘的效果及对心脏的影响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14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RNA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研究
血浆Lp-PLA 2水平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