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升科技出版的大众传播作用

2020-08-10 03:31
科技传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学技术科普

何 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进科学普及,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推进创新的重大任务。

作为科技出版的科学传播功能,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普及的重要作用,就是实现科技出版的大众传播,实现科学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将看起来学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变成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思考,从而为未来中国科学技术人才充当引路人,笔者作为在行业内从事过科技出版和科学传播工作的编辑,通过4个方面进行递进式论述。

1 科技出版大众传播工作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原新闻出版总署共同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从内容性质上将科技期刊分为5大类,分别是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和科普性期刊。从科技期刊的分类可以管中窥豹,在科技出版中的大众传播作用,主要是通过科普出版物来实现的。

从现实读者群来说,科技出版由于其学术性较强,一般读者除非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和基础,否则很难阅读,而大众接触科技,尤其是前沿科学技术内容,就主要依靠科普出版物来实现。

曾有研究表明,在对12 517人的调查中发现,7岁以上的学龄儿童中,有约一半以上的人经常阅读各类期刊(主要是少儿期刊),这其中,以学习类期刊接触比例最高,占29.98%;科技类期刊其次,为17.32%。这个数据放到今天,已经比较过时。但如果将期刊放宽到纸质出版物(主要包括图书和报刊两个大类),学龄儿童接触科技类读物的比例仍然很高。根据开卷发布的数据,2018年,少儿图书成为带动市场走势最重要的力量,其码洋占有率达到25.19%,同比增长13.74%。从细分类别来看,前三名少儿文学、卡通漫画绘本、少儿科普百科市场占比分别为28.30%、25.41%、18.08%。由此可见,科普百科在增速最喜人的少儿出版中,表现相当抢眼。从另一方面来说,科技出版的大众传播,是当前科普出版工作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科普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公众熟知的古生物、动物、植物、环境等,到前沿科学技术,近年来,以新兴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科技传播更大程度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评选的2019年上半年优秀少儿图书为例,5种科普图书中,科技元素占到了3种,分别是载人航天、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少儿编程,见表1。

表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评选的2019年上半年优秀少儿图书中的科普类图书

因此,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反馈,都可以看出,公众了解科技读物的兴趣日益浓厚,提升科技出版的大众传播作用十分有必要,让公众了解科学技术,让青少年对科学技术感兴趣,是强国的需要,是提升下一代科学素养的现实需求。

2 兴趣主导,效果优先,提升科技普及的内容品质

公众对科技知识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中的科技新闻,二是科技普及读物。而科技普及读物,能够让公众从简单的新闻概念获知,进而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具体信息,并能为之吸引。而如果对象是公众中的青少年,更能激发其为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

但过去的很多科普读物,乃至很多科技出版的传播者,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在有限的篇幅里,给读者更多的知识,科普工作变成了学术论文的简明版、“白话”版。或者说,将科学技术的大众传播的立足点放在了知识性上。诚然,知识性对于科普读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在针对大众传播的科普读物中,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让读者能为之付费,自愿去挖掘更多、更深的专业知识,并能达成社会进步的因素,才是成功的。因此,提升科技普及的兴趣点,首先让大众觉得“好玩”,并愿意进一步了解,才是关键点所在,而其所包含知识点的多少,在普及读物中,并非关键因素。比如,在介绍人工智能发展的知识时,如果立足点放在具象的机器人、波士顿机器狗(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的仿生机器狗)的应用案例,而非详述其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而向公众普及人工智能并不只有具象机器人,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形态,大众的兴趣和传播效果将会好得多。

3 挖掘传统文化和科技的内在联系,使公众产生天然亲近感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可以说一直以来,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就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导向。

在这份文件出台后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就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科技人员应该注意强调科学普及和传统文化的联系”。并给出了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比如关注中国的四大发明,关注古代神话《封神榜》中的科学幻想与现实中的“千里眼”望远镜和“顺风耳”手机。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且容易实现的操作方式,对于从业编辑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科学传播结合起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传播不是自娱自乐,而相对深奥的科技元素的传播,更需要把握节点,提升自身传播过程中的效果。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元素,有效地和科学传播结合起来,从国家政策层面和市场需要出发,提升科技出版的大众传播作用。笔者根据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普及的政策导向,以及大众对技术、工程类科普图书的兴趣日益浓厚,就策划了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少儿手绘版和从中国人角度看人类航天和天文的立体翻翻书:一方面将很多古代科技出版物中色彩单一、文言文不易理解的问题有效处理;另一方面可以把科技史这样一个比较深奥的领域,通过轻松而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使公众感觉到接地气、有意思。

4 探索科技传播的刚需所在,积极与教育现代化相结合

科技传播的目的是使大众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进而去了解,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科学氛围。在此前提下,就必须抓住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刚需,也就是公众学习科技知识的必要性。从这个层面来说,教育是最好的刚需。近5年来,关于编程、机器人方面的教育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家长意识到了在升学和未来就业过程中这方面学习的必要性。欣喜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科技和教育结合的出版物也是不断涌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引导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站在教育行业的立场,也能让科技出版的传播作用更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同时,公立学校中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教育有四大领域,分别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并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在科学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部分优秀学校已经在开展机器人、编程、工程类的社团活动,引发的兴趣和关注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关注这类课程开展,配合科学课标,适时出版相关科技普及出版物,能很好地将科技传播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5 结论

综上所述,要提升科技出版中的大众传播作用,务必讲究方式、方法,研究国家政策和市场热点,了解人民群众的喜好,了解大众接受的传播语言和形式,才能事半功倍达成传播目标,从而为全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助力。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科学技术科普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科学普及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科学教育论坛会议综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