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中文化传播的途径初探
——以视觉传达为媒介对湾区青少年进行岭南文化传播

2020-08-10 03:31梁春慧
科技传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湾区岭南

梁春慧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显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而要成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最基础和最持久的力量支撑。岭南文化是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色,目前对粤港澳青少年的岭南文化传播主要途径是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却因历史原因粤港澳三地学校使用的教科书不同。因此,作为学校重要教辅部门和文化传播中心的图书馆,有责任和当地公共图书馆共同担起岭南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责任。

为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科技文献协作会议、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已先后成立。但因机构之间的壁垒等因素,各联盟内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尚浅,共同进行文化传播这一工作尚未能较有效地开展。笔者尝试从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各校的专业优势(视觉传达设计)着手,构想了在湾区内各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统一下设“文化传播部”,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媒介进行湾区整体性的、深度的岭南文化传播,思维导图参见图1。

1 凝聚湾区价值共识的岭南文化及其传播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纲要提出要建设好“人文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将要建成的是一个湾区内外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的区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种“共同文化”来凝聚价值共识,促成三地协调有致地合作。这里的“共同文化”指的是岭南文化、中国文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但是没有“共同文化”作为基础,没有民心交流融通,没有湾区人民的文化归属和文化自信作为支撑,就没有大湾区持久健康发展的根基。

1.1 湾区的价值共识——岭南文化

岭南北枕五岭,南临大海,地处我国南疆边陲。研究岭南文化的学者普遍认为,岭南文化来自南越土著文化、中原正统文化和海洋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融合,岭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含先秦将领赵佗领兵进入岭南,历史上共有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带来的中原正统文化深刻影响了岭南的社会和文化。又由于航海和造船等技术的发展,岭南以得天独厚的临海地缘从汉唐时期开始成为沟通中外关系的重要门户。特别是清朝厉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岭南成为我国主要的对外交流通道,更使得西方文明和经济思想让岭南成为“得先气之先”和“开先气之风”之地。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岭南文化善于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也善于接纳外域文明的新风,始终以一种拿来而非拒绝的姿态盘活着各种来源的非本土文化。岭南文化这种兼容并蓄和融汇升华的文化支点,使得岭南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西文化的交汇点[1-5]。

纵观清后期以来的岭南:太平天国的爆发点、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的据点、改革开放的前沿、外引内联的窗口。因此在近年中美角力的背景下,国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其战略意义非凡。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因此建设人文湾区首要是传播和传承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元素既多且独树一帜,如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岭南画派、岭南书法、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戏剧(粤剧)、岭南饮食(粤菜)、岭南工艺(广绣、广彩、广州牙雕)、岭南武术(代表人物有黄飞鸿、叶问和李小龙)、岭南信仰文化(惠能的禅宗南派)等。

1.2 岭南文化内部传播的失衡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是指文化产品、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在一定范围的流动,是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7]。在近代,岭南文化的对外传播主要通过华侨,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统计,按华侨华人的祖籍划分,广东籍占54%,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在广东华侨聚居的国家,粤菜馆随处可见,农历新年广东特色舞狮舞龙热闹着唐人街,也多见教习叶问的咏春拳、李小龙的截拳道的武术馆。在当代,岭南文化的对外传播途径实现了多元化,例如主流媒体国际频道境外落地,“广交会”“广州亚运会”等。简而言之,粤港澳的共同文化底色——岭南文化,对外传播一直是多渠道且有效的。

与此相对,因地缘关系、粤港澳受到的外来文化冲击也最大。虽然紧跟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广东省和各省针对青少年进行了国家认同、文化传播等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但港澳中小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内地不同步,因此岭南文化湾区内部传播处于失衡的状态。而对青少年的文化传播、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因此不难理解岭南文化内部转播的失衡原因。随着近几十年的世界文化西方化、美国化的趋势,互联网带来了西方文化如海啸般的冲击。湾区部分青少年因为阅历少、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比较容易受到迷惑和被利用,将西方价值观视作金科玉律,察觉不到所谓的“西方民主和法治”是双标的。有研究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基本分析模型发现,岭南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播缺乏整体性、传播存在局限和失衡等问题[8]。

2 以视觉传达为媒介的文化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随着视觉传达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青少年受到视觉符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帮助青少年对视觉文化的甄别和理解,教育部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版)中明确了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就包含了“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图像识读”指的是对视觉符号的识别和解读能力,“文化理解”指的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能力。可见,对视觉符号的识别和解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均是我国青少年必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养之一。

2.1 视觉传达是向青少年进行文化传播的重器

视觉传达包含“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概念。视觉符号是以线条、光线、色彩、强力、表现、平衡、形式等符号要素所构成的用以传达各种信息的媒介载体。视觉符号可以分为静态的表现形式 (绘画、雕塑等)和动态的表现形式(摄影、电影、电视、动画等)[9]。传达是通过接受者的眼睛、耳朵这些感官直接获取和解读视觉符号的过程。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这一术语最早由字体和广告设计师W·A·德韦金斯于1922年提出[10],但是将视觉传达体系化并开始大规模应用的是日本的粟津潔[11]。1960年粟津潔率领“日本宣传美术会”一众平面设计师主持了“世界设计大会”的设计工作,并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此后,粟津潔在主持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70年的大阪世界博览会的设计工作中都贯彻了视觉传达的理念[12]。日本凭借视觉传达进行日本文化输出获得巨大成功,引得络绎不绝的欧美年轻人到日本游学以体验日本文化、禅文化、动漫文化。

但就全球而言,西方文化借助视觉传达对亚洲各国进行强势输出更为明显。近几十年来世界文化西方化、美国化是事实,这种趋势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青少年普遍愿意吃肯德基、麦当劳而非饺子,乐意到星巴克而非茶馆、热爱迪士尼公园和电影而非听粤剧、京剧,青年人热衷过圣诞节、万圣节而非端午节、中秋节等。更严重的是,香港青年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感进一步降低,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从2007年的92.8%大幅下降到2014年的62.6%[13]。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视觉符号的直观、形象、感性、动态的特性,通过互联网跨语种、跨文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青少年的习惯、情感、审美及价值观。文化的传播特性本身就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进行渗透,但是视觉传达加速了强势文化的输出。虽然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不是弱势文化,但“视觉符号所传播的不仅是在表面上所描绘的各种视觉符号,而且是隐藏在视觉符号背后的意义[9]”,本土文化的心理优势都是逐渐被瓦解的。

2.2 我国视觉传达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国内对视觉传达在文化传播的应用研究上,主要分跨文化和共文化两种,其中以跨文化在视觉传达上的应用研究较多。国内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总体现状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视觉表征开始了初步的实践探索,正从粗放形态走向精致化视觉设计的技巧与策略[14]。在共文化传播研究中,探讨视觉传达设计在文化传播上的功能和价值有之[15],探讨将岭南文化视觉符号应用到品牌设计的有之[16],提议把岭南艺术文化元素引入广东各高校的包装设计课程中,以此推动学生们理解岭南文化、推动岭南地区居民进行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式的文化精神认知的升级亦有之[17]。在国内,视觉传达设计在文化传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上,例如民俗文化元素、古文物元素、图腾元素、文学元素等。

3 湾区图书馆整体性传播岭南文化的路径探讨

岭南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传播,其传播语境按文化背景分属于共文化传播,按领域或视角分属于本土传播。这种共文化的本土传播本身并不复杂,但粤港澳三地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在海纳百川的同时如何保持不被所谓的西方价值观腐蚀,一直是岭南文化传播需要面对的课题。

3.1 岭南文化的传者——湾区各图书馆

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发展,各种粤港澳大湾区联盟顺应而生。其中,直接和图书馆或高校有关的有3个,分别是:1)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2018年12月由52所高校组成,由广州美术学院牵头,其余成员主要由有设置艺术学院的高校组成);2)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科技文献协作会议(2018年10月由42家图书馆组成,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全国首个打破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壁垒组织);3)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2016年12月由37所高校组成,香港中文大学联同中山大学及澳门大学发起,属于粤港澳高校联盟的子联盟)。这三个联盟之间成员有交叉,有的只独立属于其中一个联盟。对这三个联盟的章程分析后发现,三个联盟的宗旨主要都是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对三个联盟的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因各种原因资源共享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一定的局限。另外,高校和图书馆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文化传播,因此仅仅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是不够的。

3.2 岭南文化的传播途径——“文化传播部”

笔者探讨了一种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性传播岭南文化的途径: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图书馆(含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下设“文化传播部”,以便湾区内所有图书馆有专门对接岭南文化传播的部门。本节从“文化传播部”的部门设立、业务指导、技术指导和人员构成四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运作图参见图2。

1)部门设立:广东省方面由广东省教育厅或文化厅、香港和澳门方面由相关部门直接发布文件成立,属于各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下设部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有一个专属的对接文化传播的部门。“文化传播部”下设在图书馆,主要是因为图书馆给人们以人文的、有益的、宁静的、温馨的、积极向上的的感受,因此在传播岭南文化、中国文化时比一些官方的组织更使人容易亲近和信赖。可将湾区各图书馆的“文化传播部”作为一个特别的部门,由一位副馆长专职管理。“文化传播部”设立一个“岭南文化体验馆”(类似广州图书馆的“广州人文馆”,专门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平台),“文化传播部通”通过“岭南文化体验馆”开展工作。“岭南文化体验馆”可设立在各校的饭堂、宿舍,不拘泥位置、以能更方便和更大面积接近学生和读者为目的。以宣传岭南文化、中国文化为主旨,也可以直接接收文化厅或教育厅的文化传播的工作指令。

2)业务指导: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和广州图书馆担当“文化传播部”的业务指导。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负责《广州大典》编纂工作研究、广州文献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展对编纂和研究成果的宣传、交流活动。这里的广州指的是清代中期前的广州府,所辖地域范围接近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因此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对岭南文化元素研究非常全面。广州图书馆201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自2013年开始连续6年基础服务量全国公共馆第一,每日入馆人数约2.8万人次,各种岭南文化传播活动平均每日高达30多场,是国内文化传播走在前列的公共馆。“文化传播部”应注意针对大众和精英区别传播,互动、参与和讲座相结合。例如公共馆的“岭南文化体验馆”可以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针对大众进行岭南文化传播,校图书馆尤其大学的“岭南文化体验馆”以请专家、杰出中青年进行专题讲座等传播为主。

3)技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科技文献协作会议三个组织的各校可担技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由广州美术学院作为会长单位,联合粤港澳三地52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除会长单位,其他单位主要由湾区内设有艺术学院的高校构成,如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艺术学院一般都设有视觉传达学院或系或专业,因此利用各校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行文化传播有近水楼台的便利与优势。

4)人员构成: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各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传播部”人员建议吸收本校视觉传达学院或系或专业的老师为主、馆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为辅。其他图书馆“文化传播部”的人员也可招聘视觉传达专业人员为馆员。

3.3 岭南文化的视觉传达和重塑

探讨将视觉传达结合岭南文化传播的目的,正是试图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高度视觉表现技术和美学去处理和传播岭南文化,去引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感性共鸣。在世界文化西方化的今天,要和西方文化争夺传播影响力的东方文化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宣传。青少年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利用好视觉传达这一利器,“充分发挥粤港澳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缘相通的优势,塑造特色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6],将对粤港澳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港澳青少年西方文化吸收较多的背景,针对港澳高校的年轻精英,通过政府资助岭南文化传播的方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去重塑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曾经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未来我们仍然能吸收新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合现有岭南文化进而重塑岭南文化,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再次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4 本研究的可行性探讨

本研究属于一种理论探索,文章结合以下两大现实:1)因历史原因现粤港澳三地学校采用不同教材,对青少年的岭南文化、中国文化传播处于失衡的状态;2)现有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科技文献协作会议、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三大联盟因机构壁垒未能深度开展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的状态。结合以上两大现状,建议整个大湾区所有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共同下设“文化传播部”,由一名副馆长专职管理。各图书馆的“文化传播部”通过“岭南文化体验馆”为平台,以《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和广州图书馆为理论指导,以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的各高校图书馆为技术指导,以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和馆员为人员构成,对粤港澳青少年进行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迫在眉睫。粤港澳素来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防止对文化没有足够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价值观过度西方化,发挥港澳精英积极性参与重塑岭南文化,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的中西文化交汇点。尤其在不能立刻统一湾区学校教材的现状下,通过图书馆的“文化传播部”对青少年的进行文化传播,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感,对粤港澳人文湾区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1 大湾区青少年岭南文化传播思维导图

图2 湾区各图书馆“文化传播部”运作图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湾区岭南
忆岭南
岭南文化名家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