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内在的力量

2020-08-10 09:24张璇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安全感人际关系归属感

张璇

[摘要]让转入的“留守儿童”在新环境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关键词]皮格玛利翁效应 归属感 安全感 人际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塞浦路斯国王皮格玛利翁擅长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尊活灵活现的妙龄少女像,皮格玛利翁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他每时每刻都用热恋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充满柔情的双手爱抚着她,向她倾吐爱慕之意。天长日久,皮格玛利翁的真情感动了爱神阿佛洛,于是,爱神把生命的种子播撒在这尊雕像上……奇迹出现了,雕像化作一位美丽多情的姑娘,与皮格玛利翁结成了恩爱的夫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教师或家长的期望以及因此而采取的对待儿童的方式,会在儿童的心理形成一种影响。当教师或家长对儿童抱有期望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期望通过积极的态度、表情、言语或动作等方式传递给儿童,儿童因而受到鼓舞,自信心不断增强,朝着教师或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本文将简述如何运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帮助一个新转入的“留守儿童”体现自我价值、强化好的习惯和搭建沟通桥梁。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S是上学期开学时从农村老家转入的小男生,他的父母原先迫于生计,进城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而爷爷奶奶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较多,包办代替多,和孩子交流少。在原先学校常因不能遵守规则与同学发生矛盾被老师投诉,但爷爷奶奶多以批评为主。起初S还能听从,但到二年级时S开始顶嘴,爷爷会打罚S。后来爷爷奶奶感到教育S十分吃力,所以要求其父母把他带到南京入学。

S的父亲跟随工地四处工作,长期不在家中。母亲未接受教育,不识字,在工厂做临时工。S转入城市小学后,原有的学习方法与经验不足以应对当前学习,学习压力一下子增大。幼年时与父母的疏离也让S对于现在的家庭环境不适应,以至于S表现出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与人交流和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对S近一学期的观察与交流,我发现S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是在不断逃避,实际上这是他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启动的一种应对方式。而且他在逃避时,内心还充满了无助、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形成了“我很差劲”的观点。有时他所表现出的懒惰懈怠是一种求救信号,他期待有人可以读懂他、理解他、帮助他。他也期待自己学业成绩有所提高,并渴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认可。

如果运用ABC理论可以看出:

S因为基础不扎实,又缺少家人的理解,因此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产生了“我很差劲”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有了逃避学习的错误反应。在面对学习压力时,本能地采取逃避的方式。如一下课就往厕所躲,把成绩不理想的试卷和不合格的作业本故意“遗失”,面对家人或教师的批评时沉默,喜欢用帽子遮住自己,等等。因此我决定采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培养他的自信心,帮助他正确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积极应对学业问题。

一、体现自我价值

如果要让S安心学习,首先要让他融入集体,让他在这里有归属感、安全感。而融入新集体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在集体中体现出他的价值,让他与集体中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被认可的,被接纳的。如S象棋下得不错,我推荐他去学校的棋类小组。还鼓励同学主动去接触S,学习棋艺。让他在新集体中能展现能力,获得成就感,享受成功的喜悦,满足他的成就需要。

课堂上,我鼓励S积极回答问题。有时与其他任课教师一唱一和地在班级中表扬S的改变。“因为人越是在比自己成熟或地位高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人的自卑感。”慢慢地,体育教师表示,S的体育成绩明显提高,准备推荐他加入篮球校队。与S交往的学生也反映,S讲的乡下生活让他们很羡慕,觉得很自由。我也常与S交流,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探讨他相对擅长的学科,寻找契机,帮助他强化好的学习习惯。

二、强化好的习惯

通过和S交流,我发现他对语文学科比较有自信。我由此人手,引导他思考自己语文学得好的原因。S觉得上课时听得认真,回家后愿意认真读课文是他语文好的原因。当我希望他把这些好习惯记下来时,他又表示自己的字很丑。对此我抓住机会,和他交流讨论字丑的原因以及是否会对他的学习成绩有影响。通过新一轮的交流,S发现字丑是因为他的书写求快,而求快的原因除了想快点完成作业外还因为自己对汉字不熟悉,一旦慢下来认真写,常常会记不清汉字笔画,越写越慢,越慢越觉得自己差劲,心里就越烦躁,越烦就越不想认真写,又影响了他对汉字的识别与记忆。通过一次次的交流,S也认识到识字量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他的学科成绩。成绩的不理想又使他不断自我否定,陷入恶性循环。

当他自己意识到这些时,一下子就深刻明白了认真书写的重要性,这比我们千百遍的说教都来得有效。同样,我们又接着讨论了识记生字的方法,这不仅帮S把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了梳理,还衍生出新的识记方法。最后我们又回到“认真书写”这一点进行约定,强化好习惯。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交谈中,我并不劝诫教导他。只是在他归纳出好的学习方法时肯定他的认真,他发觉新的问题时表扬他的善思,他分享自己的进步时赞赏他的勤奋……就这样,S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巩固,阻碍学习的问题浮现出来。S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也积极配合,慢慢解决。虽然S的成绩提高并不显著,但他有了学习兴趣,课堂上可以看见他主动参与小组交流,发言次数明显增多。

三、搭建沟通桥梁

在一次与S的闲聊中,我无意得知S的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格,常因他完成作业速度慢责骂,有时还会责打。我明白,这是因为母亲对他有期待。但是因为母亲的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她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真的帮到孩子。所以我在征得S的同意(让S感到被尊重)后请他母亲到校,S和S的母亲及我进行三方交流。因为有我的支持与陪伴,S大胆地向妈妈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觉得对于学习他真的是努力了,但妈妈看不见。现在的学习很难,可妈妈不仅不能帮他,还骂他、打他,这让他觉得很委屈、很难过。在提到有一次妈妈把他打翻在地还不依不饶时,他的眼泪一下子就止不住了,可仍在边哭边说。看来S的负面情绪是积压太久了,他需要宣泄。

也许是没见过这样的S,也许是她觉得S不懂她的辛苦,也许是觉得自己也很委屈……S的妈妈也一下子哭了起来,断断续续地讲述自己因为没文化找工作的辛苦,为了供S读书自己得咬牙坚持……这件事许久之后S才告诉我,他从来没想过妈妈也会哭,妈妈也很辛苦。其实以前他比较喜欢爸爸,因为爸爸虽然回来得少,但是会带他出去玩,还会指导他功课。妈妈就只会骂他打他,什么都不懂。但现在他知道了,妈妈的打和骂背后也藏着爱。

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自我领悟远比别人说教更能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母子俩搭建沟通的桥梁,我采取最简单的方式——场景模拟来指导他们亲子沟通的基本方法。妈妈先提出S最容易激怒她的情况,然后由她扮演S,我扮演她的角色。我们通过模拟,让妈妈体验不同的教育方式下S的感受,从而理解“先接纳情绪,再处理问题”的好处。有了这层认识,妈妈与S的亲子关系也有了改善。S能在家中找到归属感,获得安全感,这也有助于他安心学习。

在三方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一直使用“皮格玛利翁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S以及S的妈妈。我既肯定妈妈的付出,也认可S的努力,将他们思想的转变归结于两人良好的沟通和对彼此的爱。让妈妈感受到S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看见S身上的闪光点,以后去关注孩子積极向上的一面,给予正向引导。

未来社会的人才竞争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转入的“留守儿童”在新环境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皮格玛利翁效应”,让这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被大家认可喜爱,他们就会更有自信,更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猜你喜欢
安全感人际关系归属感
价值感与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